羅燕 彭麗輝
【關鍵詞】浮針;梅核氣;個案報道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02
梅核氣是指咽喉中有異物感,患者自覺有類似梅核的異物阻塞于咽喉部位,但經過醫者實際查體卻又無明顯臨床陽性體征,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的一種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斷斷續續發病為其特點的咽喉部疾患[1]。本病較為常見,女性多于男性,病程長短因人而異。本病并無器質性改變,也不妨礙進食,但長期患病極易誘發一系列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目前,針灸在治療梅核氣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臨床報道數量較多,針灸治療方法也是千姿百態,總體療效已經得到肯定。
浮針療法是符仲華先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發明的通過對傳統針刺長期思考和改進而形成的治療方法,它以中醫皮部理論、以痛為俞、腧穴近治理論等為依據[2],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痛癥, 但對于非疼痛性的疾病也有顯著療效,它能夠解除痙攣, 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適用范圍廣、療效顯赫,臨床治療時間短,安全性高等明顯優勢。 現筆者在臨床過程中,針對一例女性梅核氣患者采用傳統的浮針療法治療,效果明顯,現陳述如下。
1 病案資料
紀某,女,58歲,已婚,農民,小學文化。2019年5月5日就診,主訴:咽喉異物感10+年,加重+1月。現病史:10+年前患者因與鄰居吵架后感咽喉異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因不妨礙進食故當時未予重視,亦未到當地醫院治療。十余年間反復出現咽喉異物感,每每與鄰居吵架后自我感覺加重,曾多次于當地醫院診治,均予中藥內服治療(具體不詳)后稍緩解。1+月前因與鄰居吵架后感咽喉異物感再次加重,經服中藥后仍無明顯緩解,遂就診于我科。癥見:咽喉異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斷斷續續但不妨礙進餐,精神抑郁,睡眠差,二便調。既往史:既往無特殊疾病。平素心情郁悶,30+年吸煙史,平均20支/每天。中醫四診: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形態自如,舌質淡紅, 苔白, 脈弦。面容憔悴,營養中等,咽部無充血及水腫, 雙側扁桃體不腫大。專科檢查:咽喉各部所見均正常。診斷:中醫診斷:梅核氣病-肝郁氣滯證。西醫診斷:咽部神經冠能癥。中醫辨病辨證分析:患者中老年女性,長期情志不暢,肝主疏泄性喜調達。情志致病導致肝失調達不能疏瀉則肝氣郁結,循經上逆到達咽喉部位結于咽喉而發為梅核氣病;由于肝氣郁結,而且患者常常感覺郁悶,苦憂思慮,并自覺胸悶脅脹,心煩易怒,噯氣善嘆息。
治療上:患者取仰臥位暴露前胸及頸部皮膚,用2寸一次性浮針1支在天突穴下3寸處進針(針尖指向天突),進針點及醫者雙手常規消毒。將浮針針芯軟管左右轉動后,裝入浮針專用進針器的固定槽內, 將連接到彈性裝置的桿拉入卡片槽中。醫者右手持針座,與此同時左手固定針體與皮膚呈15~25°,使針尖向天突穴迅速刺入皮下,后立即用左右手協作將針身與進針器分開,這時針頭到達肌肉層,使用右手微微提拉將針頭與肌肉層分開,退至皮下。然后放倒針體做運針準備。然后用右手將針沿皮下前進,使針體穿越皮下,針尖向后退回至與針芯連接的軟管中作掃散動作。掃散時以進針點為著力點,手握針座使針體在皮內做大幅度扇形掃散操作,不需要得氣,患者也沒有酸、麻、脹、痛或蟻行感等主觀得氣的感覺,掃散頻率約為90~100次/min。與此同時,醫者用左手溫和的上下按壓患者咽喉兩側,并且囑咐患者做吞咽動作。掃散時間一般為2 min。運針結束后取下針芯后用敷貼覆蓋針座,將殘留在皮下的軟套管固定住以防止感染。軟套管留于皮下8~24小時后取出,針口用敷貼覆蓋。每周治療1次,一共治療5次后患者痊愈。
在治療本病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同樣必不可少,因為本病大多與情志相關,所以對患者進行精神治療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給予患者足夠關懷,對患者進行精神心理治療,與患者建立良好醫患關系,認真聆聽患者所苦憂思慮之事,與之恰當溝通以開導患者而放松患者心情,卸掉思想包袱解除抑郁情緒。通過交談及治療,患者心情豁然開朗,之前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感覺完全消失。同時囑患者合理膳食、每日進行適量運動。
2 討 論
梅核氣屬于中醫“郁證”范疇,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郁結、痰氣互結所致,中醫認為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肺胃之氣不降反升,聚津成痰,與肝氣互結于咽喉,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而形成梅核氣。關于本病病因病機各家又有不同說法:清朝陳修園在其所著《女科要旨》中說:俗謂之梅核氣,多得于七情郁氣。《古今醫鑒》載:“梅核氣者,窒礙于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氣之狀是也。始因喜怒太過,積熱蘊釀,乃成痰涎郁結,致斯疾耳。”本病在現代醫學中稱為咽異感癥、咽部神經官能癥,認為其與咽部粘膜感覺神經敏感、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精神因素等有關,咽部阻塞感是由于患者精神及心理不正常而產生的一種病態反應,無器質性損傷,屬于神經和心理性質的病理表現[3]。
有研究者從中醫角度分析浮針治療疼痛的作用機制,認為浮針具有疏經絡、調節氣血、活血止痛等效果[4]。加之選取通利咽喉,疏肝解郁,疏通經脈之穴位更能達到力專效宏之功。天突穴位于咽喉部位,可調動咽喉部經脈,有通利氣道、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的功效,可治療肺失清肅的咳喘、胸中氣逆、氣道不利的咽喉疾患。
3 浮針療法特點
浮針療法是傳統針灸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共同產物,它的理論與傳統針灸理論有著緊密關聯。作用部位不深入肌肉層而僅在皮下進針進行治療,就像浮在肌肉一樣,所以稱為“浮針”。主要使用一次性浮針為治療工具,針尖對準病灶,在病痛周圍進針,針體沿淺筋膜層前進,并行左右掃散動作。不行補瀉,也不需要得氣。對于各種疾病引起的痛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對于非疼痛性的疾病療效也非常顯著。有研究證明[5],浮針在皮下掃散時可以變化疏松結締組織的空間結構,釋放生物電,生物電通過結締組織傳導至病變組織,改變離子通道,調整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另有研究表明[6-7],浮針的刺激面積是傳統針刺的20~30倍,能夠加快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綜上所述,浮針不僅能夠治療痛癥疾病,在治療非疼痛性疾病上更有顯著療效,且比傳統針刺手法療效更佳。本文采用浮針治療梅核氣配合心理疏導,不僅操作簡單,安全經濟無副作用,且避免了口服藥物給患者帶來的嚴重的胃腸反映,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王士貞.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2.
[2] 傅心昊.浮針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早、中期)的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
[3] 高 玲,楊 婷,粟 栗.梅核氣的中醫藥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6):1163-1164.
[4] 符中華.浮針醫學綱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39.
[5] LARSON D.The role of connective tissue as the physical medium for the conductive of healing energy in acupunc-ture and roll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1990,18(3):251.
[6] 高鳳云.浮針配合圍刺法治療網球肘56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8):893-894.
[7] 付高勇,周文學,喻 勇.浮針治療腓腸肌損傷56例[J].中國針灸,2011,31(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