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雯
樞紐經濟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通過交通樞紐或地理樞紐的集聚、擴散功能,吸引各種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經濟要素在本地區交匯,促進本地區主導產業的發展,提升主導產業的集群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和創新動力,從而以樞紐經濟的創新發展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樞紐建設,各設區市也力爭在發展樞紐經濟上搶占先機。可以說,江蘇發展樞紐經濟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局已開。
江蘇發展樞紐經濟,面臨著國家戰略交匯疊加、交通資源優勢突出、所處特殊發展階段帶來的多重利好。作為一種交通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經濟,樞紐經濟的發展,對江蘇補齊現代服務業短板、加快現代化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江蘇發展樞紐經濟面臨的機遇
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為江蘇樞紐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在江蘇交匯疊加,為江蘇改革、開放、創新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紅利。無論是國家戰略實施的統籌推進,江蘇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高標準啟動,還是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加速構建,均意味著江蘇樞紐經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期。緊扣三大國家戰略,江蘇提出建設好“長三角的江蘇”“中國的江蘇”“世界的江蘇”的精準定位,這就要求江蘇要加快融入區域一體化,加強同長江中上游地區協作配合,努力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而無論是從區域一體化基礎設施先行的現實需求出發,還是從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使命出發,持續強化樞紐功能,大力發展樞紐經濟,無疑是江蘇提升全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和現實之舉。
交通資源優勢顯著為江蘇樞紐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交通基礎設施是樞紐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和依托。江蘇通江達海,湖泊眾多,長江橫貫東西425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公里,海岸線長957公里,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在此基礎上,江蘇下大力氣推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鐵路總里程突破3000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811公里;過江通道建設全面提速,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成,水運通過能力顯著增強;公路總里程達到15.9萬公里,形成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三大路網協調發展格局;建成建湖、射陽2個通用機場,通用機場總數達到10個。計劃到2035年,江蘇將基本實現一日聯通全球、半日通達全國、2小時暢行全省、各設區市1.5小時抵達南京,實現交通強省基本建成,這將為樞紐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寶貴的機遇。
當前所處發展階段為江蘇樞紐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當前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對江蘇而言,已經到了“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篇大文章”的時候,需要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解決好“發展粗放”“結構不優”“大而不強”等問題,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樞紐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當前也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既有利于從“量”的維度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更有利于從“質”的維度促進綜合交通體系水平提升。鐵路建設、航空建設和過江通道建設是江蘇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進程中的三大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此,必須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在補短板中全面提升江蘇樞紐經濟發展水平,在發掘新機遇中展現新的作為。
江蘇發展樞紐經濟的現實意義
可以面向全球資源進行配置和產品供給。制造業是江蘇的傳統優勢,江蘇制造在全國處于第一方陣;但若從全球產業鏈布局的角度來看,江蘇制造有很多門類還處在中低端水平。與制造業相比,現代服務業發展則更為滯后。因此,大力發展樞紐經濟、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意義十分重大。通過發展樞紐經濟,有助于推動江蘇深度參與國際市場分工,面向全球資源進行要素配置,有助于“一帶一路”交匯點優勢更好發揮,提升江蘇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尤其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的當下,發展樞紐經濟,也是減少貿易摩擦、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可以促進新舊動能的轉換。當前江蘇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爬坡過坎轉型的重大關口,“重化型”產業結構、“煤炭型”能源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非調不可。優化產業結構,需要持續在創新引領、產業提升上下功夫,需要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樞紐經濟是現代服務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新經濟的一種典型模式,具有顯著的規模化、協同化、集群化、融合化特征,有助于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有助于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并在新的業態、模式和產業的培育中推動形成新的增長極。
可以提升樞紐城市的發展能級。通過發展樞紐經濟,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競爭,一方面可以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為城市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技術和資本支撐,提升在參與全球市場分工中的競爭力,發揮樞紐對集聚高端資源、支撐產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改善民生福祉的綜合效應;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城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接軌國際規則,進一步擴大開放,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完善城市現代化功能,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可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一體化是區域協同的基礎和前提。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網絡、提升樞紐,做強“動脈”、活躍“末梢”,將有助于提高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方便性,使資源要素流動更加便捷、成本更低,以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時,樞紐具有強大的先導和帶動作用,具備一定吸引和輻射的服務范圍,有助于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推動區域內優勢地區的轉型升級,也為后發地區的趕超創造條件,促進不同區域各展所長、協調發展。
江蘇樞紐經濟發展的已有成效
樞紐經濟是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產物,是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江蘇近年來狠抓硬件設施、產業布局、制度環境等關鍵環節,在樞紐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立體交通樞紐發展態勢日益顯著。江蘇堅持以我為主、系統謀劃,一批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交通規劃和協議先后出臺,沿江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南京鐵路樞紐總圖規劃獲國家批復,綜合交通規劃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建成166個三級以上客運樞紐、180個貨運場站、42個多式聯運型貨運樞紐,初步形成一批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物流集聚區。南京、連云港、徐州、無錫四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得到提升,蘇州、南通、淮安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推進,樞紐城市輻射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傳統樞紐型產業規模效應逐步增強。以交通樞紐為載體和依托,江蘇進一步優化全省產業布局,推進集群發展,樞紐型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南京、鎮江、無錫、蘇州等地主動對接大飛機項目,沿滬寧線積極培育航空產業集群,南京南站、蘇州客運西站等高鐵樞紐以高端商務商貿、旅游服務等為重點,加快發展高鐵樞紐經濟,依托港口碼頭,沿江沿海地區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冶金、石化、造船企業。
樞紐節點營商環境明顯改善。江蘇持續加碼“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位居全國前列。樞紐節點城市紛紛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出實招、出硬招,打造更具吸引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為各地樞紐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南京將“堅持用戶思維,注重客戶體驗”作為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一以貫之的主線,制定出臺了《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在《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2018》中躋身全國前十。無錫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針對企業反映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出臺了《無錫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方案》,力爭將無錫打造成為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示范城市。
樞紐城市發展能級穩步提高。南京、連云港、徐州、無錫作為被納入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布局的城市,近年來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南京、無錫先后加入萬億俱樂部,經濟總量分別達到1.28萬億元和1.14萬億元。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穩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無錫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8%,創新競爭力指數位居中國城市第12位,兩地城市影響力、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正從老重工業基地向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高地轉型,連云港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兩地在區域內的輻射和集聚能力不斷提升。
江蘇樞紐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江蘇樞紐經濟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集聚和輻射能力較弱、樞紐產業發展速度較慢等問題,樞紐經濟發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江蘇各種運輸方式齊全,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很不平衡,不同運輸方式間的比例結構還不夠協調。正如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交通強省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會議上指出的,與蘇南比,蘇北和蘇中地區的高鐵發展嚴重不協調,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全省的海洋運輸和海港建設嚴重滯后、機場功能發揮不充分、過江通道能力不足、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銜接不暢等問題明顯存在;同時,水運優勢未充分發揮、公路運輸負擔過重、鐵路運輸占比過低、航空運輸能力較弱等運輸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現有交通樞紐要素集聚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交通是基礎性、服務性行業,也是引領性、戰略性產業。交通樞紐的重要功能,除了體現在運輸服務的效能上,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要素配置和產業布局的重大影響上,是區域內集聚要素資源的“強磁場”。江蘇省內部分樞紐受虹吸效應的影響,并沒有使交通樞紐很好地轉化為經濟樞紐,反而成為各類要素“穿腸而過”的通道,在都市圈、城市群競合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發揮龍頭引領與向周邊地區輻射的作用。
樞紐偏好型產業及產業集群發展緩慢。更大力度強樞紐,打造整體功能強大的樞紐組團和樞紐偏好型產業發展高地,才能將樞紐的交通和區位優勢轉化為地區的產業和經濟發展優勢。所謂“樞紐偏好型產業”,就是指對交通樞紐位置、軟硬件基礎、集散能力等較為敏感的產業,通常布局在臨港、臨空、臨高鐵等區域,直接受益于交通樞紐的布局。江蘇在樞紐偏好型產業如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金融保險、服務貿易、商務辦公、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面,尚未形成高水平的集群和規模化發展態勢。特別是臨港、臨空產業基礎薄弱,產業規模小,完整的產業鏈條還沒有形成,產品附加值低,占據較大比重的仍是以加工為主的傳統產業。
江蘇樞紐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發展樞紐經濟,江蘇要遵循“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構建大產業,促進大發展”的發展邏輯,以構建包括航空、高鐵、公路、航運的無縫銜接立體化綜合性交通樞紐為導向,帶動物流樞紐的跟進和偏好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優化樞紐型經濟聯動布局,促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創新創業中心的建設,提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就要求江蘇以更大的胸懷和格局,推進現代化探索,形成江蘇發展的全球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樞紐經濟天然具有現代化、國際化、融合化的特征,江蘇在推動樞紐經濟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在更高站位、從更高起點、依更高標準謀劃,瞄準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目標,對標國際規則,著力打造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務,在全國形成大格局、高規格的交通物流樞紐地位,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
堅持統籌合理化布局。樞紐經濟完全顛覆了以往資源配置的格局。強化樞紐支撐,推動各種資源要素在江蘇交匯交融、聚合反應,就要以全省“一盤棋”的思維,打造整體功能強大的樞紐組團。按照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所強調的,南京要重點提升城市首位度,構建“米”字形高鐵網絡,在長三角區域打造出僅次于上海的核心交通樞紐;徐州要圍繞東西雙向開放和服務淮海經濟區的目標,建設高標準的國際陸港,與淮安空港及連云港海港互為支撐,組成高水平的蘇北交通樞紐體系;無錫、蘇州、南通等城市要持續提升樞紐功能,使樞紐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進一步增強。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樞紐的規模和產業布局必須與城市能級、區域發展中的功能和定位、國家戰略中的使命和職責相適應。打造樞紐偏好型產業發展高地,各地要依托自身樞紐優勢,不能攤大餅式地搞樞紐建設,要布局謀劃與樞紐條件、城市規模相適應的港口經濟、航空經濟和高鐵經濟,推動交通運輸與物流業、制造業、商貿業等關聯產業融合發展。同時,要發揮好“體系”的組合功能,補足省內高鐵、航空和過江通道等突出短板,注重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匹配、各展所長,以及各種設施的互聯互通和運輸轉換的無縫銜接。
堅持軟硬件并行推進。從聚焦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聯通到要素的集聚,從產業的融合發展到創新的策源地,從交通樞紐到經濟樞紐,從信息樞紐到創新樞紐,樞紐的概念正在變化升級。對此,我們必須刷新對樞紐及樞紐經濟的認識,樹立新的“樞紐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尤其是科技創新的進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明顯加快以來,樞紐經濟的內涵更加豐富,信息與創新活動的聚集與輻射開始成為新的主體。要認識到,樞紐經濟既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基礎設施做支撐,也離不開金融、貿易、商務、文化、科技等軟性服務的集聚,要在注重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軟件環境的營造,使江蘇科教資源集中的優勢更好發揮,也為江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豐厚的土壤。
江蘇樞紐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對標世界級城市群要求,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江蘇樞紐經濟的發展,要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統一起來,在國家對外開放和協調發展的大布局中,切實扛起使命責任。要把握“先手棋”的歷史使命,以樞紐經濟為重要抓手之一,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合作,形成國際競爭力;要把握“一體化”的核心內涵,著眼區域產業分工和全球要素資源,以樞紐經濟更好集聚與輻射要素資源,發揮樞紐的集聚、擴散和乘數效應;要把握“高質量”的目標取向,以做強樞紐提升核心城市能級和區域競爭力,提升江蘇在國家戰略中的引領地位;要把握“一盤棋”的實踐要求,拉長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板,也補足樞紐經濟發展的弱項,更好支撐區域一體化發展。圍繞服從服務國家戰略,要在更高起點上以更高標準謀劃綜合交通發展,建設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以及世界一流的軌道網、公路網、航道網,推進交通網絡互聯互通、重大樞紐合理分工、運輸服務便利共享。通過完善網絡、提升樞紐,推動江蘇現代服務業發展,為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支撐,助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
推動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打造綜合交通運輸平臺。綜合交通樞紐既關系到貨物運輸的效率,也關系到居民多樣化出行的需求,是貨暢其流、人暢其行的重點和節點,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效的集中展示。江蘇加快各類要素的通達,提高要素流通和配置效率,一方面要努力推動機場、高鐵與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出租車等各類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提高換乘的效率和便捷度;另一方面,要完善集疏運體系,推進貨物樞紐與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提升銜接功能和運輸效率。對此,需要繼續完善綜合客運樞紐布局,盡快實現綜合客運樞紐縣級節點覆蓋。同時,要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包括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等多種方式在內的集約化運輸形式,加快實現多式聯運樞紐覆蓋所有設區市及重要內河港口、沿江沿海港區。
發展樞紐偏好型產業,構建樞紐經濟產業體系。樞紐偏好型產業的壯大是樞紐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圍繞以不同類型交通運輸方式為側重的樞紐形態,圍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等不同層次的樞紐能級,江蘇需要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地發展適宜空港樞紐、高鐵樞紐、港口樞紐等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的樞紐偏好型產業,推動航空經濟、高鐵經濟、臨港經濟等成為新的增長點。此外,要以樞紐城市為節點,大力發展適應南京、無錫、徐州等地稟賦特色和發展優勢的“樞紐+”產業,優化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在產城融合中推動城市、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的產業創新一體化,在各展所長、優勢互補中更好地推動蘇南蘇中蘇北南北聯動、跨江融合和省內全域一體化,實現各都市圈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深入推進。
打造國際化樞紐平臺,聚集高水平創新要素。樞紐的發展,歷經了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除了作為各種交通方式的交匯點,樞紐也是各種創新要素集聚、輻射乃至孵化的中心和基地,是新經濟的集聚區。江蘇發展樞紐經濟,要放眼全球,加密重點國際航線和遠洋運輸航線布局,提升通關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等軟硬件建設水平,實現資源整合“無障礙”、要素流動“無障礙”,打造國際一流的接納和調節流量經濟的樞紐平臺與載體。同時,要積極推進公路港等樞紐新業態發展,打造依托綜合交通樞紐的城市綜合體和產業綜合區,把“流量”變為“留量”,把樞紐建成“綜合體”,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高端要素資源配置,聚集更多的高水平創新要素,使江蘇同時成為高科技創新活動的樞紐之地。
完善樞紐經濟保障機制,激活樞紐經濟發展動力。樞紐經濟的發展往往涉及交通、產業、貿易、金融、住建等多個領域和部門,且常常橫跨多個行政區,需要完善不同部門、不同區域間合作互信、對話協商、利益共享、監督約束的合作機制,實現政策、平臺、項目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樞紐建設投入較大,要更多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吸納更多民間資本、社會資源投入樞紐建設,創新社會化運營,提升樞紐經濟轉化效率和土地等各項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水平。當前樞紐經濟發展與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得越來越緊密,除了要聚焦政策、制度和技術的創新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管理體制機制,完善交通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化環境,還要注重運用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打造高效即時的樞紐指揮系統,提升樞紐管理、服務的效能和水平。
(作者單位:《群眾》雜志社)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