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耀 于珺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丙}城是江蘇沿海中心城市、濕地生態旅游城市,也是全國有名的農業大市。近年來,鹽城市堅持“兩海兩綠”發展路徑,以黃海濕地成功申遺為契機,著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打造出一批精品旅游產品,2019年游客接待量3710.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21.9億元,同比增長11.1%和12.7%。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改善鄉村面貌、促進群眾增收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鹽城調研時強調,要通過搶抓機遇拓展發展新空間,抓住“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江蘇沿海開發、中韓(鹽城)產業園發展機遇,更大力度集聚資源要素,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蘇北蘇中前列。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期待,鹽城旅游還存在“一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服務”的現象,應及時搶抓機遇、深度開發旅游資源,提供優質服務供給,把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推進鹽城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做優世遺品牌,打造世界級濕地生態旅游目的地。2019年,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和江蘇世界自然遺產空白。濕地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具有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作用。濕地以覆蓋地表面積的6%,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鹽城濕地總面積76.9萬公頃,占全省濕地面積的27%,素有“東方濕地之都”之稱。應以申遺成功為契機,乘勢而上,圍繞“世界遺產+”新經濟,實施特色濕地生態資源開發和優化,形成集休閑度假、濕地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精品旅游帶,打造世界級濕地生態特色旅游目的地。優化濕地生態旅游布局。在頂層設計上,強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公園和濕地博物館的統一規劃,整體性互動和功能互補。著力旅游廊道建設,串聯起條子泥濕地公園、黃海森林公園、麋鹿自然保護區、丹頂鶴自然保護區等景觀風光帶,推出世界自然遺產游;構建起梅花灣景區、斗龍港生態組團、大洋灣景區、先鋒島生態組團以及大縱湖、九龍口、金沙湖、馬家蕩等景點矩陣,推出水鄉風情游,逐步形成世界級濕地生態旅游黃金路線。加強濕地景區建設。扎實推進全球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等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提升品牌質量。實施城市濕地生態公園、濕地博物館改造提升,拓展景區的教育功能、服務功能和體驗功能,集生態旅游、保護陳展、公眾教育等功能于一體。進一步提升濕地丹頂鶴風情小鎮、麋鹿風情小鎮、荷蘭花海、黃海森林公園等特色景點發展水平,放大品牌集聚效應。提升湖蕩景點建設水平。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重點圍繞大縱湖東晉古城、九龍口濕地修復、淮劇小鎮和農旅綜合體、馬家蕩水上樂園等項目,突出水鄉水韻風采,全面提升湖蕩生態旅游景點的建設水平,形成外海與內湖的聯動效應。
深挖人文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鹽城因鹽而建,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是中國海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淮劇發源地和中國雜技之鄉、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現有革命遺址248處,以烈士命名的鎮村128個,歷史人文資源彌足珍貴。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要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賦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元素,強化品牌建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強化“紅色旅游”品牌建設。鹽城有新四軍紀念館、泰山廟、華中魯藝等一大批新四軍舊址遺存,要進一步挖掘和整合,強化原始展現和體驗設計,打造“新四軍鐵軍文化”品牌,讓“鹽城新四軍紅色之旅”成為全國知名的黨性教育基地。強化“白色旅游”品牌建設。鹽城具有悠久的“煮海為鹽”歷史,要進一步修繕整合海鹽博物館、古法鹽田生產工藝設施和古鹽流通痕跡等“鹽”資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獨特的海鹽歷史文化,打造鹽城“海鹽文化”特色品牌。強化“古城旅游”品牌建設。鹽城人文資源富集,要保護好、開發好建軍路商圈、毓龍路街區等老建筑老街區的歷史文化遺存,挖掘老鹽城故事,彰顯“瓢城文化”特色。以串場河為軸線,連接安豐古鎮、西溪文化景區、荷蘭花海、歐風花街以及海鹽歷史文化風景區、毓龍路文化街區等景點,構筑古城文化旅游廊道。強化特色文旅節目創作。充分利用特色人文資源和淮劇、雜技藝術手段,創排一批精品劇目,舉辦藝術展、民俗節慶、文化演藝等活動,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體驗,讓更多的文化元素為旅游產業植入新活力。
打造生態農業休閑景區,推進農旅融合發展。鹽城是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條件最好、區位最優的平原農業區,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以上企業(園區)16家,2019年農業旅游接待游客1300萬人次、收入100多億元。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要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共贏,補游客后備廂經濟短缺、二次消費不夠等短板,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營造宜游農旅環境。按照景觀道路標準,加快完善和提升旅游公路功能,開發和優化農旅景點驛站布局,有效對接生態濕地、紅色遺址、海鹽遺址和鄉村旅游景點,高標準打造全域鄉村旅游風景廊道,讓游客慢下來、靜下來、留得住。培育高品質農旅景點。發揮大豐豐收大地、恒北村梨園風光、東臺甘港美麗鄉村等資源的引領功能,培育生態農業觀光、農耕文化和民俗體驗、康養休閑等鄉村旅游業態,創建一批休閑農業精品村、創意農業園和鄉村旅游區。推進鹽城“農博園”建設。充分利用226省道生態走廊,東接濕地保護區、北起大洋灣生態景區、南至荷蘭花海景區區域的地理位置優勢,建設鹽城“農博園”,實現一園多區相結合,接二連三促發展。以產城融合為導向,規劃布局生態休閑度假區,融入科普教育、動手實踐、文化傳播、快樂分享全要素,用現代設施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融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農產品營銷于一體,打造全省和長三角地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示范點。
培植特色旅游項目,推進“旅游+”新業態。旅游業已經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催生出多種新業態,“旅游+”的對象、內容、方式不斷拓展,新增長點越來越多、附加值也越來越高。要準確把握旅游業發展新態勢,充分利用特色資源優勢,跳出旅游抓旅游,著力培育特色項目,高品位推進旅游新業態發展。旅游與濕地經濟融合。利用豐富的灘涂濕地資源,高標準建設一批濕地休閑觀光度假、濕地科技科普、海上運動體驗等濕地旅游項目。利用海灘餐飲文化與淮揚餐飲文化的有機融合,打造旅游美食特色街區,著力發展夜間經濟,促進美食品牌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依托鹽城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色藥材資源,關注人們對健康養生持續增長的需求,積極推動醫藥行業與旅游市場深度結合,開發和優化融養生養老、特色診療、健康服務于一體的優質旅游產品,加快建設長三角生態旅游康養基地。旅游與體育賽事融合。建設一批高水平、普惠性的群眾體育設施,舉辦一批大眾化、多樣化、常態化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滿足人民群眾對體育健身重視度與參與度的需求,推動“旅游+體育”,延長“旅游+體育”的產業鏈,讓體育品牌賽事成為旅游發展的新亮點。旅游與微課堂融合。鹽城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應利用大眾掌握景點知識碎片化的特點,大力挖掘各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奇,打造弘揚正能量的景點微課堂,引導游客從聽講解、體驗游到聽鹽城故事、頌鹽城風光的深度轉變,推進景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融合,提升旅游品質和內涵。
堅持系統思維,助力旅游業質和量的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人才是發展旅游的第一資源,創新是旅游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及時轉變發展理念,堅持系統性思維,按照“全景式打造、全產業融合、全季節體驗、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的旅游業發展思路,發揮好政府職能作用,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匯聚專業人才,提升優質服務供給,讓鹽城旅游業實現更高質量、更大規模、更具水平的發展。發揮組織優勢。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轉變思維、轉變觀念,尊重旅游業發展規律,優先安排、優先部署,把旅游業工作抓緊抓細抓到位。大力倡導“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引導全民參與旅游事業、人人共享旅游成果,形成提振旅游業發展的“鹽城共識”與戰略自信。厘清政企關系。優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市場監管、宣傳推廣職能,發揮行業協會行業指導、規范、服務和自律作用,充分發揮旅游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提升企業運營能力,形成一體化、規范化、高效化、優質化的旅游服務體系、行業發展格局和企業創新激勵機制。提升服務品質。引進國內外一流創意團隊,借鑒業內成功案例,加大旅游業全產業鏈的產品研發,策劃推出主題鮮明、元素齊全、可讀可視性強的旅游宣傳品、城市形象宣傳片以及旅游紀念品。外引內培一批懂市場、懂營銷、懂運作的高素質旅游經營管理人才,強化現代旅游企業管理。招培一支職業素養高、門類全、技藝精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游客提供高標準、高質量服務。創新營銷手段。通過江蘇旅游推廣中心平臺,力爭更多國家級、省級文旅活動在鹽城舉辦,加強宣傳推介。充分利用移動數據媒介、融媒體宣傳平臺和各種特色節慶活動的重要節點場所,加強旅游產品和城市形象的宣傳推介,擴大受眾面。全力開展與關聯城市的合作,建立資源互補、客源互送、市場共建、利益共享的區域聯合營銷機制。
(徐貴耀:中共鹽城市委黨校;于珺建: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