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嫻
摘 要:研究旨在引起大眾對教師期望效應教育價值的重視和思考。從教師視角來看,教師期望效應對教師成長、緩解職業倦怠意義重大;從學生視角來看,教師期望效應對學生學業成就、個性和社會性發展影響深遠;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師期望效應在踐行教育公平,促進有效教學方面貢獻非凡。
關鍵詞:教師期望效應;教育價值;教師;學生
教師期望效應自古以來就滲透于教師日常教學,而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教育實驗使得這條教學規律得以從繁雜的教育現象中析出,進而掀起了對該理論的深入研究。對教師期望效應教育價值的探析,使得教師期望高效運行成為可能。
一、教師期望效應對教師的教育價值
(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好教師與差教師的品質”量表指出,“高期望”是好教師的衡量指標之一,好教師需保持對學生的情感投入,這是教師道德情感發展的要求,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期望效應作為情感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1],教師專業發展水平與教師期望的正向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教育效能感高的教師重視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2],往往對學生投入較多的情感,在形成和傳遞期望時會更為慎重,于無形之中施展了情感教育和對教學的高標準要求,提高了自身專業發展水平;第二,教育效能感高的教師往往認為自己有能力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對學生更為寬容且更有信心,易形成積極期望和教師期望正效應[3]。因而,教師對教學的信心和熱情不斷得到正強化,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來源;第三,控制點在內部的教師更具責任感,傾向于將學生對教師期望的反饋歸于內部因素。
[2]因此,教師在應對學生反饋的過程中能及時調整期望,易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在不斷修正中提升教學技能,獲得專業成長。
(二)緩解教師職業倦怠
過多地承受來自社會、家長和學校管理層的期望是教師生成職業倦怠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2]。究其根本,期望的重復、無效、無理傳達和反饋的延遲、誤傳等造成了沖突,增加教師工作量的同時又挫傷教師積極性。因此,對眾多期望進行有效管理是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良策。
首先,要簡化期望。學生信息,社會、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可以化為形成教師期望的養料,在教師期望形成過程中篩去共同期望;其次,要同化期望。面對與教師期望相悖的期望,在教師期望效應運行機制過程中,通過區別對待下學生的不同表現篩選出相似情境下最優教師期望,用實例來說服外界不同的聲音;其三,教師期望正效應的穩定發生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在教師正期望效應下,教師期望與社會主流期望方向一致,學生按教師期望發展的方向與社會需求相符,這就避免了各執己見;最后,鼓勵學生對教師期望給予及時反映。新手教師能從中獲取信心,專家教師則從中激發研究靈感,創造新教學方式,沉浸于教學的教師自是不會產生倦怠。
二、教師期望效應對學生的教育價值
(一)影響學生學業成就
教師期望效應自誕生之始就聚焦其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教師主要通過影響學業成就動機間接影響學業成就[4]。
按奧蘇貝爾的分類,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2],這正是教師期望效應產生的本質所在;教師基于對學生的不同期望會無意識地將學生分組,無形之中會造成班級內學生地位的高低不等,好學生更易得到老師的偏愛、同學的崇拜和家長的期許。意識到這點的學生為獲得或保持這種優越的地位和自尊,會主動遵循老師的期望發展,這個過程既是教師期望效應的運行過程,也是自我提高內驅力被激發的過程;而在教師的區別對待機制下,學生可能會產生好奇[3]。比如好奇自己能否發展為教師期望的人 ,好奇為什么給予自己這樣的期望而給其他同學不同的期望等等。作為好奇傾向中派生出來的認知內驅力無形中也得到了激發。
(二)影響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發展
教師期望效應對學生的影響不總是正面的,與教師期望相悖的學生往往受到負面影響,這點嚴重體現在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過程中。
首先是社會性發展。學生會在學校教育期間遭遇埃里克森所說的“勤奮對自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心理危機。教師的期望如果符合兒童最近發展區,兒童將從教師期望效應機制下獲得成功,產生勤奮感。反之,兒童在失敗中會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象和自卑感。教師期望蘊含了對學生社會角色的引導,好教師會利用期望效應回答學生“我是誰”的問題[5],幫助學生平穩度過角色構建。反之,學生自我認知與教師期望產生劇烈沖突將使學生陷入角色混亂的發展困境。
其次是個性發展。學生發展到一定階段會開始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形成自我評價,而教師期望效應下的區別對待機制會使學生對自身的價值產生高低判斷,這點有違“每個人具有平等價值”的社會基本原則,并且通過比較所得的信息來評價自我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業自尊發展變化一致[5]。所以,如果教師期望是刻板地基于能力分組,將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一味傾向于能力發展,將導致兒童喪失個性充分發展的機會,整體上表現為發展趨同。
三、教師期望效應的實踐意義
教師期望效應對師生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教學上。換句話說,教師期望效應引導下的教學即其理論的實踐意義所在,具體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改善課堂教學方式,傳遞教育公平理念[3]。教師期望的形成本就是基于對學生的充分理解,反映于教學則是情感教育的融入;教師不同期望的傳遞和區別對待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特性的內在要求,折射至教學,則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教師期望效應理論在完善過程中逐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構建平等師生觀。教師給予學生不同的期望實質上是給予學生同等的關心和探索適合學生個體的發展路徑,讓每個孩子得到充分發展正是教育公平理念的體現。
其二,構建友好的學習環境,促進有效教學。教師期望效應的影響力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信賴程度[6]。因而教師期望效應作用機制下的課堂學習環境一定親切的、放松的,在最大限度上緩解學生的學業焦慮。此外,教師高期望會讓學生建立一個積極的心理定勢,使學生迅速適應課堂教學[5]。
總之,雖然教師期望會產生正效應或負效應,但其實質是對所有學生抱有積極的期望[3]。好老師能利用教師期望效應完成教師“主宰”到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轉變,差老師只會濫用期望效應讓教學充斥著不公平。
[參考文獻]
[1] 李安琪. 教師情感教育的目標建構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7.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丁蕙.教師期望效應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社會科學論壇,2014(06):237-242.
[4] 陳彥壘,郭少陽.初中生感知教師支持行為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有中介的調節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02):332-337.
[5] 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6] 焦愛民.羅森塔爾效應及其合理運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0(12):52-53.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