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波 黃萍 黃春霞 甘敏 鄒遠娣 王芃



【摘要】目的 運用PDCA縮短體檢報告的發放時間。方法 對我院健康管理部2017年11~12月200份體檢報告發放時間進行整理,分析,運用PDCA循環法對2108年2月~4月200份體檢報告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改進,更換體檢軟件系統,制定標準及制度,比較體檢報告發放時間。結果 改善前體檢報告發放時間24.35天,改善后體檢報告發放時間為9.15天,明顯縮短了體檢報告的發放時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 通過持續改進縮短體檢報告的發放時間和減少體檢報告差錯率,使發放流程規范、高效,體檢報告準確性高。
【關鍵詞】PDCA;體檢報告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02
隨著社會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突顯,人們對健康保健觀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從以往的“患病求醫”向“健康管理”的轉變,希望通過健康體檢能夠早期發現影響健康危險因素或疾病。體檢中心作為健康體檢機構,體檢目的是發現影響健康的有關危險因素和疾病,快速準確提供疾病預防和治療意見,以免延誤疾病的治療或干預最佳時機[1-2]。本文通過對我院體檢中心運用PDCA循環法對2018年2月~4月體檢報告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改進,更換體檢軟件系統,制定標準及制度,縮短體檢報告發放時間進行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7年11~12月在我院健康體檢中心未實施PDCA循環法的200例體檢客戶報告出具情況為研究對象,設為對照組;隨機選擇我科室2018年2~4月開展PDCA循環法后的200例體檢客戶報告出具情況為實施組。兩組間體檢項目基本相同。
1.2 方法
1.2.1 計劃階段
1.2.1.1 成立CQI小組
總結分析2017年11~12月份200位受檢者體檢報告現狀: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確定了體檢報告發放時間長這一核心問題,并根據這核心問題成立CQI小組,采取自愿參加、實事求是、靈活多樣的原則,全體組員分析體檢文本報告處理過程中常見出現的原因,影響體檢文本報告出具時間的相關問題,由健康管理科主任為組長,護士長擔任副組長,秘書、組員。
1.2.1.2 體檢報告發放現存在的問題
對2017年11~12月的我科200份體檢報告發放中影響體檢報告時間存在的問題有:(1)體檢信息系統陳舊:因為實施前患者體檢報告與檢查表是同一表,體檢醫生檢查完患者,將體檢結果寫在體檢表上,患者體檢完畢后,錄入組需將體檢報告錄入體檢系統中,平均每份病例錄入時間為12.8天。(2)、未優化體檢報告發放流程。(3)硬件設備不足。(4)崗位設置編制少。(5)缺乏規范培圳。(6)區域設置不合理。(7)臨床醫師字跡潦草。我科在PDCA實施前體檢報告發放時間為24.3天。
1.2.2 執行階段
1.2.2.1 開發新體檢信息系統
自2018年2月開始,科室開發新的體檢信息系統,醫生體檢完畢后現場完成模板化的體檢信息錄入,可形成初步體檢結論,實現危急值及重大陽性體征上報功能,醫技科室檢驗結果完成后可自動傳入系統,無需人工接收。心電圖、放射、B超,C14等輔助檢查實現圖文自動傳入。體檢報告完成后系統自動向體檢者發送報告已出短信、并記錄領取報告時間。高危體檢者的體檢報告設置快速發放通道。為此改善硬件設備不足,加強工作效率,科室增加工作電腦70臺,打印機30臺。
1.2.2.2 建立科室內培訓制度
對科室的醫生和護士進行系統的培訓,包括體檢進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系統的使用和加強員工的責任心。
1.2.2.3 優化體檢報告發放流程標準
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體檢報告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和優化體檢報告發放流程:體檢、分表錄入、收集結果、核對修改、結論、審核、發放報告。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間體檢報告發放時間、差錯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1)實施前組體檢客戶200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91例,平均年齡為46.32±5.89歲,實施后組體檢客戶200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平均年齡為48.27±6.51歲,兩組體檢客戶年齡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兩組間實施前后體檢報告發放時間比較。
實施前、后,兩組間實施前后體檢報告發放時間差異存在顯著性,實施后的體檢報告發放時間明顯低于實施前時間。見表1。
(3)兩組間實施前、后體檢報告主要階段耗時時間比較。
實施前、后,兩組間實施前后體檢報告發放時間主要階段耗時差異存在顯著性,實施后的體檢報告發放時間明顯低于實施前時間。見表2。
(4)實施前、后兩組間體檢報告差錯率比較。
在臨床科室錄入、醫技科室錄入、體檢結果整理和體檢結論診斷中,實施前、后兩組間體檢報告差錯率差異有顯著性,實施后的差錯率顯著低于實施前。見表3。
3 討 論
健康體檢能夠早期發現疾病和影響健康危險因素。定期健康體檢,及早發現,可以對抗和抵制其異常活動,避免出現癥狀時的痛苦。PDCA循環法在體檢質量管理活動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力,其要求把體檢過程中各項工作按照作出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然后將成功的納入標準,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環去解決[3]。其主要方法是“頭腦風暴法”,調動所有成員參與意識,一起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問題的根源,探究解決策略,共同驗證實施策略的有效性。在這實施過程中,讓所有成員都能充分理解體檢工作流程中每一個步驟規范操作的重要性,自覺遵守各項操作流程,相互影響,實現全員管理,自我管理之理念,真正實現精細化管理,為體檢報告的準確性和及時發放的流暢性提供了保障[4]。
在本研究中,分析2017年11月未實施PDCA循環法前200例體檢客戶體檢報告,進行各區域質量管理,我們發現實施前體檢報告錄入、檢驗結果整理、體檢結論的診斷和體檢結論的核對在體檢報告發放時間中占大部分時間,我們運用PDCA循環法,開發新體檢信息系統,改善硬件設備不足,增加工作電腦和打印機,以便體檢醫師現場錄入,減少后續錄入錯誤;醫技科室檢查完成后可自動傳入系統,無需人工接收和錄入,明顯縮短體檢報告錄入時間,同時系統實現危急值及重大陽性體征上報功能,大大提高我們體檢的醫療安全行為。同時建立科室內培訓制度,請臨床相關科室的醫師來本科室進行小講課提高本科室醫師相關專科知識水平和體檢結論準確性。同時優化體檢報告發放流程。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體檢報告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和優化體檢報告發放流程。運用PDCA循環后,各崗位人員的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在各項工作管理中能發現問題和及時作出調整,提升健康體檢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5]。
綜上所述,應用PDCA循環法可以持續改進縮短體檢報告的發放時間,使發放流程規范、高效,提高體檢結論的準確率,從而減少因體檢報告差錯和發放延遲引起的投訴,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科室及醫院形象,也保證了體檢客戶的生命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 顏玉英,王 瑜,鄭萬芳.體檢報告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海南醫藥,2013,24(11):1696-1697.
[2] 郭季春,張凌云,杜強.健康體檢后的個案解讀[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0(4):374-375.
[3] 王振捷,魏 凡,蓋小榮,等.怎樣書寫健康體檢報告的總檢報告[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5):315-316.
[4] 段茗玉,陳敏生.健康體檢機構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疾病預防控制質量,2013,20(1):98-100.
[5] 徐紅芳,杜于茜,陳衛玲,等.健康體檢報告書寫缺陷的成因及對策探討[J].醫院管理論壇,2013,30(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