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力
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能夠使社會主義浴火重生,關鍵在于前所未有地深刻闡釋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的規律,這構成改革開放和中國道路實踐最為深層次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前所未有地闡釋和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現代性,這集中體現在對改革的深刻認識。改革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方針政策、體制機制層面的特性,更是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它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因為它是一種對現代生產力積極主動的調整和適應。改革的實踐終結了社會主義的僵化現象,激活了社會主義成長性的基因,豐富深化了唯物史觀的內涵。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蘊含了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歷史邏輯。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道路;唯物史觀;新闡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8-0032-10
作者簡介:孫 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上海 201418)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也開拓了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新進程,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完成的最偉大的歷史使命。這一嶄新的開拓,實際上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擴展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因為從一國到多國的擴展,并沒有能夠經受得起隨后現代化風險的考驗,在蘇東劇變中丟失了已經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的新進程,不僅經受住了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全球性大挫折的考驗,更是進一步推進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正在空前地影響著當今世界的發展。中華民族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而這種復興以及中國的崛起不是一般的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而是社會主義新路引領的復興和大國崛起,它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發展的人間正道。毫無疑問,它本身就包含著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的邏輯,包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這正是當代的“思想閃電”,引領了中國道路的開拓,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時代高峰。
一
中國共產黨人能夠使社會主義浴火重生,關鍵在于前所未有地深刻闡釋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的規律,這構成了改革開放和中國道路最為深層次和堅實的理論基礎。當代社會主義重塑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正如我們都知道的,首先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正是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而展開。如何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是從歷史根基上認識其成長邏輯。這就牽涉到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即我們在什么樣的前提下創造社會主義的歷史?現在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紀社會主義運動面臨一個很大的困境,這就是難以把握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的復雜性,即先進與落后并存、優勢與劣勢共生。落后的生產力與社會主義先進的制度跨越融為一體,科學地辨析和正確地應對這一復雜局面,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總的來說,改革開放前,不僅中國,整個社會主義運動對現實社會主義的判定都強調其制度以及社會發展的先進性,這種比較籠統和簡單的認識很難提出社會主義的全面重塑以及應該施行改革開放的問題。
這樣一種認識實際上是混同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闡釋的社會主義與具有歷史特殊性的現實社會主義之間的巨大區別。現實的社會主義并不是產生在成熟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對于這樣的社會主義如何定位,應該怎樣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作更多的論述,這是他們的科學態度所決定的。但是,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他們也作出了一些簡要的深刻判斷,這被稱之為東方道路理論,即如何實現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此比較明確地談到一個關鍵點,即落后國家如果要“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則要“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頁。。“一切積極的成果”在這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當然涉及到比較廣泛的文明成果,但它最核心的東西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認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頁。,即生產力具有根本性的意義。資本主義已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以及與這樣的生產力聯系在一起的“積極成果”,它們標志著文明和社會發展的程度,社會主義不能夠離開這樣的支撐。所以,這是對落后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和限定。
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要求社會主義始終要以生產力為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評判尺度。而且,這種評判是以世界歷史為基礎的評判。遺憾的是,社會主義運動并沒有始終堅持這一基本的思想方法。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在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發展成就后,開始過高地評價自身的社會發展狀況。1939年,聯共(布)十八大宣布:“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進入完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并從社會主義逐漸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時期。”《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五分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頁。1952年的蘇共十九大再一次宣布:“蘇聯在戰后時期繼續沿著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指出的、曾為戰爭所中斷的道路即和平發展和逐步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道路前進。”《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五分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68頁。在蘇共二十一大的報告中,赫魯曉夫正式提出了共產主義全面建設論。他宣布蘇聯已經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沈志華等:《蘇聯共產黨九十三年——蘇共歷史大事實錄》,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524頁。。在1961年10月的蘇共二十二大上,赫魯曉夫宣布“在20年內我們將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并宣稱這是“以嚴格的科學計算為指導的”\[蘇聯\] 赫魯曉夫:《關于蘇聯共產黨綱領》,載《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上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9頁。。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制度是優越的,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能夠等同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社會發展的程度。蘇聯急于建成共產主義,很顯然把兩者混同起來,特別是忽略了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支撐,這已經違背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實際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盡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例如,同美國相比較,到1982年為止,蘇聯的工業勞動生產率只及美國的55%多一點,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只及美國的20%-25%左右許立波:《蘇聯勞動生產率的幾個問題》,《俄羅斯研究》1986年第4期。。這樣的過高定位使社會主義的發展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偏差:
一是忽略借鑒以生產力為重心的其他人類文明成果,形成了一種封閉半封閉的發展態勢。法國著名左翼作家紀德在《訪蘇歸來》中記載:“蘇聯公民對外國的無知非同一般。更有甚者,蘇聯公民被告知國外各方面都不如蘇聯。”蘇聯人告訴紀德:“幾年以前,德國和美國還有東西可以讓我們學學。但是,現在,我們沒有什么可以向外國學習的了。因此又何必去講他們的語言呢。”\[法\] 安德烈·紀德:《訪蘇歸來》,李玉民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斯大林在1952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提出“兩個市場”的觀點,宣告了一種脫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斯大林指出:“兩個對立陣營存在之經濟結果就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瓦解了,因而現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互相對立的世界市場。”\[蘇聯\]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27頁。在這一思想引領下,從1948年到1976年,蘇聯出口貿易額最高只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量的4.4%,而同期美國、日本、英國最高分別占到21.8%、6.9%和11.5%《世界經濟統計簡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82頁。。蘇聯模式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也不例外。鄧小平就談到:“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
二是錯置了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使方針政策的制定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把現實的社會主義等同于馬克思恩格斯闡述的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這是蘇聯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就錯置了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方位,認為現實社會主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社會發展水平,已經超越了當代資本主義。這樣一個立足的基點使社會主義方針政策的制定超越了歷史階段,并不能很好地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例如,蘇聯大規模集體農莊的發展、中國迅速興起的人民公社運動等。中國曾經掀起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調和割自由市場、自留地的資本主義尾巴也是其典型反映。以這樣的前提來發展現實的社會主義無異于是揠苗助長,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一錯誤的糾正,最為重要的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一理論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奠基石,也是支撐改革開放各項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初級階段理論就是源自于對唯物史觀生產力基本標準的深刻理解和立足于時代的豐富發展。初級階段對社會主義歷史方位予以重新判斷,根本上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完全不同于此前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評判標準。把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或者高于資本主義制度同社會主義本身的生產力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區分開來,明確社會主義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以及在自身發展進程中的坐標定位。初級階段實際上是具有雙重意義的歷史定位。一方面,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遠遠比不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基本的度量就是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從社會主義自身的歷史坐標體系來看,初級階段還遠遠沒有達到馬克思恩格斯所闡釋的、按照一般的社會發展進程誕生于發達資本主義之上的社會主義。他們很清楚地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在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國家中,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因此,在德國實現共產主義革命最慢最困難,在英國最快最容易”《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頁。。這說明越是發達的資本主義才越是接近社會主義的誕生。
因此,按照一般的社會發展進程來看,社會主義的坐標起點就是最高水平的資本主義。然而,正如我們所見到的,社會主義恰恰不是資本主義最高水平基礎上的產物,甚至還是資本主義沒有怎么得到發展的產物,例如,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產物。這樣的社會主義當然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社會主義。至于這樣的社會主義為什么能夠誕生,這應該另行撰文加以論述,這里就無法特別地加以論述。這種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觀一般原理論述的社會主義,大大拓寬了或者說延伸了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對原有的資本主義進程實現了替代性發展,這就大大減少了資本主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即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但這種跨越僅僅是對災難的跨越,不是自然而然的生產力跨越。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明確指出:“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列寧認為,立足于這一點才能夠有真正的社會科學,“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頁。。
用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來評判對資本主義予以替代性發展的進程,這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以及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進程(實際上代表了現實的社會主義進程)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沒有論述到的新的社會主義進程,中國共產黨人將之稱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史前”的社會主義。這樣一個科學的定位使社會主義能夠正確地把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正確地認識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為什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光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總是出現“左”的錯誤,不斷地拔高生產關系?這主要是認為這樣才能夠正確應對生產力的發展。其實,這恰恰背離了唯物史觀強調的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性、自然屬性,唯心地對待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講得非常清楚:“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頁。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把社會主義拉回到原本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鄧小平說的很清楚:“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目前我們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頁。據此來調節生產關系和制度安排,中國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典型的體現。正是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正確契合,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使中國農村迅速改變了貧困落后的面貌。等到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百多年來社會主義運動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和重大提升:均立足于社會公平的基點,但對社會主義強調的時代重心,從生產關系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轉向生產力。這同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確立密切相關。它牽涉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創新性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社會主義時十分重視所有制形式。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頁。,還特別地強調,“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特別重視所有制問題是同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源于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壟斷是資本主義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摧毀這一基礎,才有可能解決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其他災難和社會矛盾。這就是社會主義在這一時代的歷史使命。對此,恩格斯有很清楚的論述。1893年5月11日,他在回答《費加羅報》記者時說:“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于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當我們把生產資料轉交到整個社會的手里時,我們就會心滿意足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頁。只解決生產資料問題,不對“未來社會組織”予以詳細論述,這一方面體現了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堅定立場,另一方面則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時代屬性和發展屬性。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要性特別體現在對社會分配的影響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屬性的國家政權之下,其影響是不一樣的。很顯然,資本主義國家是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保護資本享有的權益。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也同樣可以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影響社會分配,凸顯和保護勞動的權益,對資本加以遏制。也就是說,不能夠在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前提下把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絕對化。對此,鄧小平有極為重要的貢獻。在1992年的“南巡談話”中,鄧小平深刻分析了社會主義政權條件下的所有制問題,“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里。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頁。。
鄧小平在這里強調的就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力量和功能,以此對資本予以限制和利用。脫離政權屬性談所有制,當然就直接把資本歸結為資本主義了。鄧小平批評這些人不懂基本常識,其實這牽涉到馬克思主義很深刻的基本理論,甚至是基本理論的創造性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談到過社會主義政權下的資本存在問題。列寧雖然在實行新經濟政策中肯定了對資本主義的運用,但明確地指出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退卻”,會很快結束,“我們會退得適度的。現在已經有一些跡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卻的終點了,可以使人看到在不很久的將來停止這種退卻的可能性了”《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頁。。同時,列寧也沒有更進一步地從理論上論證社會主義政權與資本的耦合問題。顯然,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鄧小平的創造性發展就在于第一次明確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權可以同資本共存,而且有必要利用資本,使其在社會主義政權的規制下為社會主義服務,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鄧小平指出:“‘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理論內涵。它意味著落后的生產力與先進社會制度的復雜結合,不僅要重視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程度的基本判定,也應該認識到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具有強大的相對獨立性,應該挖掘出它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歸化和利用功能。它深化了唯物史觀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屬性的認識,即雙方的結構都并非單一的、純而又純的;它深化了對資本和所有制屬性及功能的認識,特別是要考慮到政權性質對其產生的影響;它深化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認識,即它們的對應關系不是絕對的,上層建筑不僅對應相應的經濟基礎,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不同屬性的經濟,讓其為自己服務,但并不構成自己的“經濟基礎”。唯物史觀的深化引領了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拓展,這不僅對于中國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大意義,對當代社會主義運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樣的理論開拓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前所未有地從根本上回答了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問題,在實踐上則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卡夫丁峽谷”的跨越問題。
二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現代性予以了深刻闡釋,同樣也定位了現代社會。中國共產黨人前所未有地闡釋和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現代性,集中體現在對改革的深刻認識,終結了社會主義模式化、凝固化、與現代性背離的取向,激活了社會主義成長性的基因,豐富深化了唯物史觀的內涵,由此真正開拓了超越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現代社會。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這是一個具有特殊秉性和鮮明特點的發展時期,與傳統社會形成鮮明的比照,可以概括地稱之為現代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集中地闡述了現代社會的這種現代性,這構成其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以資本主義為例,揭示其與此前人類社會的根本性區別,“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頁。。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起點是“生產的不斷變革”,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建構起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基礎不斷變革的影響是全社會的、根本性的。最重要的在于這對人類社會的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訴求,馬克思恩格斯講得很精辟,“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頁。。我們不得不佩服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深刻。現代化的進程證明,一部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其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不斷變革的歷史。這的確同傳統社會完全不同。在傳統社會,同一種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都是比較穩定的。中國就是典型的例子。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大體上沒有什么變化,盡管王朝不斷地更迭,但上層建筑的調整卻比較少,正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
之所以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最根本的還是在于生產力的提升并不明顯,生產并沒有大的變革,因此,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需要通過不斷的調整去加以適應。然而,現代社會卻終結了這樣一種態勢。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自資產階級誕生至十九世紀中葉不斷變革的這樣一種新屬性,將它作為同此前社會的根本區別。這種以生產發展為基礎的分析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分析方法,他們所揭示的這種新屬性當然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屬性。所以,現代社會如果要講現代性的話,這就是現代性最集中的體現。
資本主義是第一個具有現代性的社會,從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屬性的揭示到今天,沒有絲毫丟失過這一現代性,而且通過這一現代性的彰顯,增強其生存能力,延續其生命。比如羅斯福新政,所謂“新政”,其實質就是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一些調整變革。可以說,這差不多使資本主義獲得了一次新生,擺脫了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狀態。應該說,資本主義到現在仍然具有不弱的生命力,其與這樣的變革即這樣的現代性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主義也會具有不斷變化的特征、具有這樣的現代性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馬克思恩格斯是以生產的不斷變革作為分析的起點和基礎,這不僅是資本主義,必然也是整個人類現代社會的基本屬性。社會主義當然是現代社會,社會主義當然具有這樣的屬性,而且應當比資本主義體現得更加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也揭示了資本主義對這種現代性的體現是被動的、不得已的,所以,其往往是各種危機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等倒逼的產物。對于社會主義來講,應該科學地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這一基本規律。馬克思恩格斯秉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盡量不對未來社會作具體的描繪。然而,他們對未來社會的基本屬性還是重視的。恩格斯晚年曾經明確地談到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變革的屬性,“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它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頁。。如果說資本主義的這種現代性是被動的、不得已體現出來的,那么,社會主義就應該主動地予以體現,自覺地去把握這一規律性。
馬克思恩格斯最早揭示了社會主義應該注意這種規律性。“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毫無疑問是對社會主義基本屬性的闡釋,是社會主義作為現代社會應當具有的區別于傳統社會的重要規律,即社會主義的現代性。在這一點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是一樣的,因為都是現代社會;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資本主義是倒逼的,社會主義應該是主動展現的。在這里,恩格斯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改革命題,這恐怕是馬克思恩格斯首次談到社會主義的改革,是最早關于社會主義改革的論述。改革不同于變遷,甚至不同于變革,最重要的就在于它蘊含了主動性,就是要在認識現代性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去調整方方面面的體制和機制。遺憾的是,在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對社會主義這種現代性的認識在相當長時期是不清楚的。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的看法相當缺乏動態和發展的意蘊。蘇共領導人十分熱衷于“建成”社會主義,熱衷于蘇聯創造的社會主義模式。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都認為或宣布過他們建成了社會主義或發達的社會主義,甚至將進入共產主義,把社會主義當成一種確定不變的制度模式。蘇聯模式實際上就是這種固化社會主義的集中體現。這樣的社會主義顯然已經失去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社會主義現代性。
之所以形成對社會主義固化和僵化的認識,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丟掉了辯證法、丟掉了唯物史觀。1938年,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明確地否定了蘇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矛盾。他斷言:“蘇聯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性質的”,“這里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同生產過程的社會性完全適合。”《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頁。到了1952年,斯大林又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稍稍修正了這一判斷,指出“矛盾無疑是有的,而且將來也會有的,因為生產關系的發展落后于并且將來也會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他解釋說:“‘完全適合這種說法是不能在絕對的意義上來理解的。不能把這種說法理解為仿佛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絕沒有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的增長的現象。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無可爭辯地走在生產關系的前面。”對于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完全適合”,“應該理解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通常不會弄到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生沖突,社會有可能及時使落后了的生產關系去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7頁。。這樣的判斷和定位,最大的問題在于提供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固化的思想方法。
在社會主義的現代性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客觀上有著比蘇共更好的認識起點。作為落后國家起步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更加困難。所以,毛澤東認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頁。。起初是努力向蘇聯學習,后來發現蘇聯的問題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積極思考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出現過錯誤,甚至是“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嚴重錯誤,但總體上來說,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具有更加辯證的眼光,即更加注意社會主義的發展性、成長性,較好地遠離了固化的觀點。
首先,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握社會主義現代性的重要理論抓手。如何把握社會主義的現代性?實踐證明,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性的本質在于現代社會始終不變的發展變革屬性,社會矛盾就是社會發展變革的內在動因,所以,離開了對社會矛盾的認識和分析就無法理解現代性。中國共產黨不同于蘇共對社會主義矛盾問題的回避和淡化,蘇共的認識等于阻斷了唯物史觀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深入貫徹,無法科學解釋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前進。中國共產黨十分明確地肯定和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的重大發展。沒有這樣一個認識和分析,唯物史觀就沒有真正貫徹到社會主義的發展中。
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和分析的深刻之處在于,矛盾是同發展變革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它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現代性。有這樣一個立足點極為重要,它能夠有效地防止社會主義的固化和僵化。當然,我們也看到,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如果不正確,也會犯錯誤,甚至給社會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典型的體現。但它提供了分析社會發展前進的基本方法,雖然對這一科學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乃至不是一勞永逸的,其卻較好地把握了社會主義的現代性,并通過不斷地提升這一方法論運用的能力,越來越有效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前進。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賦予了社會主義在矛盾斗爭中發展的屬性,這是把握社會主義現代性的利器。它契合了恩格斯所強調的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思想。
其次,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性的集中表達。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翻開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篇章,也翻開了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篇章。改革從本質上說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擺脫社會主義墜入模式、陷于僵化的困境。換一個角度看,這就是把社會主義丟失的現代性重新找回來。開放從本質上說是與當代人類文明對標,是充分借鑒當代人類文明成果的積極主動作為,實際上是在人類現代化的時代潮流中打造社會主義的現代性。改革開放從緣起上來說是對傳統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的突破,是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時決定當代中國命運,乃至當代社會主義命運的關鍵一招。然而,改革開放的緣起卻打通了社會主義現代性的成長之路,使改革開放不僅僅成為階段性的大政方針,也成為社會主義內在屬性的必然體現。
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值得注意的是它具有雙重路向的重要意蘊:第一重路向即對具體的制度創新而言,其具有相對比較明確的目標和時間進程,即大體上在什么時間完成什么樣的歷史使命。例如,鄧小平在20世紀90年代初談到改革的目標進程時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是具體的、特定的時代使命,是一個可以終結的、完成的歷史進程。第二重路向是對宏觀的制度創新而言,它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文明進程,即它是開放性的、不完結的。這就是現代性極為集中的表達。它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應該不斷發展完善,不應該停頓下來落腳到某一模式上。如果在這重意義上,我們也為改革明確了一個終結點,那就背離了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現代性的闡釋,背離了唯物史觀。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闡釋了改革永不停步的思想。2018年10月,習近平再次到深圳視察時指出,“再一次來到深圳,再次來到廣東,我們就是要在這里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習近平:《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0/25/c_1123611131.htm。。這一觀點的確立決不僅僅是方針政策的成功,更是對唯物史觀的寶貴貢獻。
在中共十八大以后對改革的闡釋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含的第二重路向的意蘊越來越清晰地凸顯。例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的設立,既在一定程度上有明確的目標進程和時間節點,又體現出鮮明的開放性和發展性。又如,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用比較級展開的歷史進程,體現了時間進程同制度創新進程相契合:不僅規定了目標,而且規定了動態的、發展的目標;不僅展現時間的節點,更展現時間的延伸。如果理解不了這重意蘊,不僅不能夠正確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目標體系,更重要的在于沒有真正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精神內核,以及不懂得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現代性。從現代性來說,解讀中國改革的第二重意蘊極為重要。只有弄清楚這一點,社會主義才能夠真正擺脫固化和僵化,使自身始終與時俱進地立于現代化的潮頭,始終成為人間正道的開拓者。
三
理論的成長與實踐的開拓相伴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蘊含了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歷史邏輯。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已經走過近七十多年的歷程,它徹底改變了中國貧困落后的面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發展奇跡。這當然是社會主義人間正道的結果,但又不是社會主義在中國自然而然的結果。實踐證明,要把社會主義的理想轉化為社會主義的道路開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實踐中的道路開拓與認識上的理論升華相伴相生,這不僅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更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過程,也就是經歷認識論中新的理論飛躍的環節。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升華成就輝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證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或者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深扎根于中國國情的土壤,揭示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特殊規律。然而,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也必然揭示普遍性的一些基本原理,使我們對普遍性的認識更加豐富和深化。20世紀以來的科學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路徑來發展的。
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鴻篇巨制,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那么,20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在不同國土環境中的成長,從而繪制出科學社會主義的民族篇。經過20世紀驚濤駭浪的檢驗,最為成功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必然蘊含寶貴的理論成果,正所謂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理論。因為這一理論鮮明的時代性、開放性,以及全球化的歷史場景,使得它不僅僅闡釋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規律,也必然揭示了當代社會主義的普遍規律,必然對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作出貢獻,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夠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價值。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只有在對唯物史觀豐富和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科學社會主義當代發展的普遍規律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拓正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的開拓性闡釋,深化和豐富了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一方面,對生產力是人類從歷史中繼承的“既得的力量”作了更加深入的時代闡釋,從而重新校正了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方位,為社會主義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了科學的前提;另一方面,更加深刻地闡釋了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前所未有地發揮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和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功能,充分地借鑒了當代人類文明成果,甚至包括對資本的積極利用和控制,把馬克思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變為現實。
與這兩方面基本理論開拓相契合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性的闡釋,深化了唯物史觀對現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特性的認識,即從人類進入現代社會起,上層建筑、制度體系就必須跟隨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首先通過資本主義體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作了基礎性的闡述。中國共產黨人則立足于社會主義,對現代性作了更加深刻的闡釋,改革就是對現代性最為精彩的回應。它賦予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和制度體系一個重要的屬性,即它們對生產力的適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不存在一個固定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制度體系生存的基本話語,是其先進性的基本依賴。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一定要摒棄建成“千年王國”、確立終極模式之類的追求,在不斷改革中前進。改革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方針政策、體制機制層面的特性,更是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它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因為它是一種對現代生產力積極主動的調整和適應。對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屬性的認識深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了不起的貢獻。
偉大的理論成就是由偉大的社會變革來印證的。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的開拓性闡釋最終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新路所證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闡明了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道路,即資本主義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沖擊下,其制度體系必然崩潰,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即資本主義越是發展,社會主義越是容易成功。中國共產黨人則在深化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闡明了即使資本主義沒有高度發展,也能夠開拓社會主義道路,即非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新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歷史進程的替代性發展,而且還不需要有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引領——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強調的落后國家社會主義發展的必要前提。
不能夠僅僅從民族特色的角度來認識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應該有大歷史觀的視野。人類的歷史進程將不僅僅展現出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演進態勢,還將展現出由前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態勢,這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道路,能夠更好地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災難。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代表的社會主義新路首先是具有新的歷史起點,即資本主義沒有充分發展、生產力相對比較落后基礎上的起步;其次是具有新的空間場域,即以民族國家為基本的活動單元,革命和建設都避免“一鍋煮”,講求民族特色和規律;最后是具有新的時代使命,它將在充分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僅擺脫不發達狀態,完成原本在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歷史使命,而且實現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出高質量的當代社會發展新路。只有偉大的歷史進程才能夠詮釋中國共產黨人對深化唯物史觀的寶貴貢獻。
(責任編輯:彤 弓)
“Ideological Lightning”: New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shaping Socialism
Sun Li
Abstract: The key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rejuvenate socialism lies in an unprecedented and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w of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human society reveal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constitutes the deepest and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roa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explained and established the modernity of socialism as never befor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reform. Reform is not only a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ist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systems, but also reflects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socialism. It surpasses the modernity of capitalism because it is a proactive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to modern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actice of reform has ended the rigidity of socialism, activated the genes of socialist growth, and enriched and deepened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the new historical logic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Chinese Roa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w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