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脫貧攻堅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助推脫貧,讓金融知識與金融理念貫徹到各個階層,下文首先主要介紹學習過程總結的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意義以及問題,并對應提出一定的解決措施,然后介紹在抗疫常態化的背景下,我國怎樣通過發展普惠金融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關鍵詞】 普惠金融 中小企業 復工復產
自從2005年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得到各國普遍認可但是各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各大金融機構的因為小微企業以及廣大農村地區企業信息披露程度不足難于批準各個小企業的信貸需求;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普及程度以及優惠利率水平不一致,各種風險尚且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慮普惠金融發展的必要性。
一、發展普惠金融的意義
目前普惠金融已然成為全球性的共識,是黨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倡導,也是金融機構審慎經營的重要內容。既然普惠的觀念在頂層設計層面得到極大的重視,目前就需要自上而下具體把他推行下去,政府部門堅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配合,金融機構進行小微企業信貸專營機構建設,從而推進普惠金融的普及。
(一)倡導開展普惠金融會提升金融機構資金利用率,商業銀行作為一個企業,具有一般企業的特性,盈利性是首要任務。通過自己金融中介的作用把負債轉化成利潤,普惠金融的推廣為所有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一直以來風險和收益并存,所以盡管普惠金融的適應范圍增加了銀行信用風險的頻率,但是也增加了金融機構的收益。
(二)發展普惠金融可以豐富商業銀行業務,為了更好推進普惠金融,金融機構有必要將部門劃分,構建專業且專門的服務普惠金融的部門有利于進行區分客戶層次,進行信貸審核、現場調查、貸后管理,避免信用風險的產生。
(三)發展普惠金融會促進銀行的改革,在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將金融的風險性擴大,銀行必須牢牢把控住金融的主命脈,積極進行金融科技創新,擴大服務半徑,才能重振微觀主體對于金融的信任。最后有助于展現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感,政策監管要求下商業銀行積極履行為中小企業偏遠地區等融資困難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商業銀行在權衡自身利益最大化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進行抉擇,相信大多數銀行會杜絕短期行為,長遠考慮,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升自身聲譽進而獲得更多的效益。
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普惠金融,即在政策水平以及商業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以負擔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這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低端客戶甚至是貧困人口的金融需求缺口。但是如何發展,怎樣發展,怎樣評價,以及發展到怎樣的程度都是一個長期需要規劃的問題。
(一)目前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夠健全,普及力度不足,商業銀行對于信貸資金的管控比較嚴,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太高,缺乏擔保,加劇融資的困境,故商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資金的投入有較高的門檻,這就限制住普惠金融的普及廣度。
(二)其次,小微金融服務公司商業可持續和減貧目標難以兼得,這種金融排斥現象可能是發展普惠金融的最大阻礙。普惠金融是國家大力扶持小微企業或者貧困地區的一項創新性舉措,怎樣權衡各種利弊,促進經濟增長以及自身發展相結合,是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根據信貸配給的相關理論,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會導致銀行難以區分客戶的優劣,這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進而會使得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變大,商業銀行會進一步阻止普惠金融規模的擴大。關鍵是金融知識與普惠金融相關人才的匱乏也是阻礙發展的嚴峻問題,目前金融知識普及力度不足,偏遠地區居民甚至沒有儲蓄以及投資的意識。這就使得政府有意傾斜的普惠款項服務的對象以及目標異化,未能真正發揮到合適的地方。
(四)出現使命漂移現象,服務的目標異化,服務對象匹配程度不足。
三、解決途徑
針對目前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我們需要采取系列措施解決現有的問題。只有策略得當、風控到位、小額分散,才能起到集腋成裘的作用,更好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一)采取合理的策略進行“商業性”與“普惠性”的平衡,首先要轉變以前以產品為導向的高端服務,向以客戶為導向的基層服務轉變;其次,擴展服務半徑,在銀行可得性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對覆蓋范圍內的大中小企業進行一定的評級,提升對于企業或個體用戶的敏感度,減小審核成本以及服務風險。
(二)其次,宏觀監管與微觀審慎相結合,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運用大數據或者云計算技術進行客戶信用畫像的構建,從而使得信息共享達到分擔風險的作用。金融科技創新將為普惠金融未來發展提供大量的工具支持。
(三)再次,想要把普惠金融的廣度擴展,以及風險的規避,將資金進行小額分期發放也不失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深化發展普惠金融,公民金融知識的儲備也得足夠,只有充分發揮微觀主體的能動性方能保證自上而下政策的實施。
(四)最后,對于金融人才的培養要從學生時代培養,開展金融知識入課堂講座,從興趣到專業為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哺育人才。
四、疫情下的發展
我們應該在知識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解決時代問題。新冠疫情給普惠金融出了一份時代考卷,我們應該如何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怎樣讓其在企業復工復產問題上發揮最大效應?2020年是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收官之年,普惠金融在銀行綜合績效評價中已經占到10%左右的比例,足見國家對于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視程度。
疫情的沖擊下,許多企業沒有復工,在企業難以盈利的情況下要積極完善激勵制度,鼓勵銀行敢貸,愿貸,能貸,大幅增加小微企業可得貸款額度,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來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精準性;要盡量加強監管,嚴控套利行為,打擊惡意逃債以求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在特殊時期以較大的力度服務小微企業,將疫情對于我國經濟的影響降到一個比較低的狀況。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推出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研發出針對疫情期間的“疫情貸”新型金融工具,簡化融資流程,對于貧苦與低收入客戶的提供政策支持,盡可能的提供金融服務。鼓勵零售金融服務者在從商業銀行借款困難情況下從民間借貸,使復工復產的需求得到有效解決。為更好恢復經濟正常運行,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和內容服務方面擴大規模與深度,提高機構的技能以及透明度要求。頒布適宜的法規和政策框架促進普惠金融繁榮發展,惠及各行各業。積極推進企業復工復產還是有待于金融機構信貸狀況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決定了信貸的層次,應該培養有實力、可持續的金融服務供給者為貧困與低收入客戶服務并展開競爭。這些服務供給者應正常地從國內的融資來源獲得資金,例如公眾儲蓄、批發貸款融資或資本市場的投資等等。
五、小結
總的來說,對于盈利問題,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率過高是實施普惠金融的阻礙,但疫情期間國家必須扶持中小企業,才能穩住更多就業機會,保障民生,由國家兜底也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空間;從體制上說,銀行對于會帶來高額利潤項目的偏好抑制普惠金融業務,故應當加強對于小金額信貸的服務意識,降低銀行自身的身段;監管真空的存在加強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各小微企業應當抓住這個契機,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當下,普惠金融是銀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是其擔當社會責任的有利表現,必須揚長避短,有序推進。
【參考文獻】
[1] 劉潔婕. 呂梁市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N]. 呂梁日報,2020-06-15(002).
[2] 邵凌波,劉江濤,楊卓異.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關于金融扶持中小企業政策的博弈——基于互聯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不完全信息動態模型[J].中州大學學報,2020,37(02):31-36.
[3] 蔡凱龍.普惠金融的艱難抉擇:先普還是先惠?2020.
[4] 李忠海.一文讀懂普惠金融[N].蘇寧財富資訊,2020.
作者簡介:蔡文濤(1996.11—),女,漢族,籍貫:山東威海人,北京印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會計專碩 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