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在農機農技全面推廣的時代背景下,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逐漸被應用到了實際水稻栽培當中。但是,由于各種主觀及客觀因素的影響,在雜交水稻高產栽培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以下就是筆者對這些問題及相關應對策略的分析與論述。
一、雜交水稻高產栽培中存在的問題
1、不重視種子處理工作
很多種植戶雖然選擇的水稻品種是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優質稻種,但是在育苗前直接對種子進行催芽,沒有進行曬種或浸種,造成種子出苗率底,水稻生長后期發生病蟲害的幾率較高。
2、秧苗質量差
水稻秧苗質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田間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不少農戶在施肥過程中還是側重于使用化肥,而忽視有機肥的使用。而一些農戶使用有機肥時并未考慮其是否充分腐熟,從而產生高溫造成燒苗現象。此外,由于沒有及時對水稻種植田地做好排水工作,導致水稻受到長期淹灌,因而不能形成帶蘗壯秧,從而導致水稻穗部質量下降,有效穗形成不足,進一步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3、預防病蟲害的意識不強
部分種植戶在雜交水稻種植過程中,對預防病蟲害的意識不強,對水稻疏于田間管理,只是簡單的除草、施肥,等到后期田間病蟲害發生嚴重時,才進行防治,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導致水稻減產。
二、有效應對雜交水稻高產栽培問題的對策
1、科學育苗、播種
秧苗質量高低與否、播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水稻產量。選擇適合地區熟期的優質、高產、抗病及分蘗力強的品種,并進行精選。播種前,應對種子做曬種、選種、浸種、催芽處理。例如選種后要進行2~3天的曬種,打破水稻種子休眠期,同時天然的紫外線還能殺死種子中潛藏的病蟲害蟲卵。或者是100公斤左右的種子用25%亮地乳油15毫升浸泡,以殺死種子表皮的惡苗病菌。在播種過程中,根據地區氣候、地質環境特點選擇播種時間,使用壯秧劑配置床土,澆足水,育苗田每畝可播種1.2~1.5kg種子。育苗過程中,要培育壯秧,育出4葉1心、高13厘米的秧苗可進行移栽。
2、嚴格執行田間管理措施
雜交水稻苗床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做好溫度、水分控制以及防病、通風、追肥等工作。
(1)出苗前的溫度不可超過35度、出苗后溫度在30度以下、插秧前天氣溫度為20度左右為宜;出苗期要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到長出兩個半葉子時苗床不干不澆水,兩個半葉子時到插秧期每天澆一次水;在一葉一心期及時防止立枯病的發生;早晨5、6點左右可以對苗床通風,下午4、5點左右時再蓋嚴;秧齡到25天后離乳期,倘若出現脫肥現象,則每平方米追施100克壯秧劑。
(2)肥水管理。雜交水稻生長期間主要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的灌水方式為主,但是對病蟲害發生嚴重或生長遲緩的稻田,每畝可以施用尿素3~5公斤,并配施鋅肥、鉀肥等,促進秧苗快速恢復生長。建議測土配方施肥可以降低施肥成本,減輕土壤板結及病蟲害發生。水稻移栽前可施用基肥;移栽或插秧后半個月時施用分蘗肥;促穗肥在穗軸分化期至穎花分化期施用;為增加水稻粒重,可在稻穗長齊后施用一次粒肥。
(3)病害防治。雜交水稻生長的各階段會有很多病蟲害的發生,要做到“早發現,早防治”,以下是稻瘟病、稻飛虱、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方法。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選用抗病稻種是較好的預防措施,合理的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也很重要。從苗期到穗期都會發生稻瘟病,為防止稻瘟病大面積發生,要在發現初期及時進行防治。可使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75%豐登可濕性粉劑噴灑防治。
稻飛虱種類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可使用滴油殺蟲。田間保持水層在20厘米,使用廢柴油或廢機油400~500克/畝,驅趕蟲落水。消滅蟲害后再將田間更換為清水,但是在水稻孕穗期后不可使用此種方法;如果情況嚴重可使用40%樂果乳劑0.5公斤兌水800~1000公斤噴灑防治。
由于稻薊馬很小,不容易被發現,所以要加強田間檢查,盡量在稻薊馬幼蟲期就做好防治。每畝可使用40%樂果乳劑1500~2000倍液噴灑防治,防治稻薊馬后要及時補施速效肥,促使植株快速恢復生長。
稻縱卷葉螟發生嚴重時,會造成水稻葉全部枯死。一定要在幼蟲的三齡前進行防治,可使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噴灑防治。防治后要進行田間查看,蟲害嚴重需進行二次防治。
3、加強高產栽培技術推廣
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是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實際雜交水稻種植規模與種植時間制定高產栽培技術培訓方案,可以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編印各項技術資料,舉辦相關培訓班,指導種植戶學習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測土配方施肥、整地、播種、育苗、精細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同時,成立一支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服務隊,專門負責接受群眾咨詢、實施跟蹤服務。
綜上,雜交水稻種植中,需要科學育苗、播種,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也很重要,還要加強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才能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作者單位:122609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松嶺門蒙古族鄉農業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