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社會建設日益完善,在現代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到了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由于農業生產所導致的生態文明遭受破壞的問題也逐漸明顯,因此在新時期下,農業產業轉型勢在必行。生態觀光農業產生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當中,通過普及與應用,既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又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協調發展,所以本文針對生態觀光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技術措施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農業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較大比重,加速農業產業發展,不僅能夠為國家綜合實力增長提供助力,更加有助于改善農村經濟水平,統籌城鄉規劃發展,堅定不移的落實扶貧攻堅政策,但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農業發展較為粗放,農村勞動力凈流失的情況較為嚴重,因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必須應當加速農業改革轉型力度,提振農業發展活力。
一、生態觀光農業概述
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以利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獲得產品為主要方式,而隨著旅游業與農業之間的深度融合,通過發揮農業對于環境改善功能,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等生活性功能的生態觀光農業應運而生,并迅速在我國社會當中得以廣泛推崇。相比于傳統農業來說,生態觀光農業顯然具有特殊性,在傳統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之上,又賦予農業吃、住、行、玩等新特征,進而打造宜居宜養的農業生態環境,為高負荷壓力下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空間,因此生態觀光農業大致具有以下優勢:
1、獨特性,相比于當前我國城市化的普遍發展來說,不同地區的農村顯然存在城市所不具有的生態功能優勢,因此對于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城市居民在進行觀光期間,不僅能夠緩解自身工作與生活壓力,更加有助于了解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
2、文化性,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而農村作為民俗文化的主要傳承群落,以此作為旅游資源而打造生態觀光農業形式,無疑能夠為觀光者在娛樂的同時,提供文化熏陶。
3、集成性,生態觀光農業能夠滿足不同游客的實際需求,在吃住行玩等基本旅游需求的基礎之上,還可以為游客提供原產地農產品的銷售。
二、生態觀光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公眾對于自然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加之國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與普及日益深入,當前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前景光明,為農村地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并在生態農業的綜合開發當中,構造完整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條。生態觀光農業當中包括觀光漁業、觀光農園、觀光畜牧和觀光園藝四大板塊,可供不同農戶發揮資源優勢,對自身農業生產方式予以調整改良,并實現產業化經營,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農業經營發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生態觀光農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保障,在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社會資源相對匱乏,所以農村人口趨向城市發展以及市民化的情況較為普遍,因而導致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缺乏人力資源保障,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而在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過程當中,通過對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實現農村整體發展水平的大跨步,對于出外務工人員產生吸引力,以實現人才回流,確保農村發展動力的增強。
2、經濟保障,生態觀光農業當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在城市發展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對于鄉村風貌更為向往,享受農村原生態生活的期望也更加熱切,因此直接帶動農村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在此期間,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引導農戶對自身生產經營結構進行改良,帶動農村人口集體致富,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改善農村地區貧困問題。
3、生態保障,在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利用,不僅能夠打造農村地區獨有的生態優勢,更加有助于節約開發建設成本,并維持原有生態平衡,以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觀光農業的技術措施
為確保生態觀光農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為改善農村經濟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必須加強技術措施的應用與改進。
1、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不僅是生態觀光農業當中旅游資源之一,也是生態觀光農業的基本要素,因此在發展農村旅游業期間,必須兼顧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其中包括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等方面,應當在堅持環境保護的理念下,通過物理技術、化學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等方式開展,確保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符合相關標準,減少農業生產當中的污染問題,并提高農產品食用的安全性。
2、觀光農業開發,生態觀光農業的開發建設,應當從實際角度出發,秉承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在選址、規劃、設計、施工等環節加強把控力度,確保工程與農村地區的地質條件、氣候因素以及人文環境相契合,避免資源浪費問題發生,觀光農業整體建設,應當確保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優化空間結構,并盡可能的保全原有自然風貌,在保障建設質量的前提下,綜合考量經濟性影響,并避免不切實際、應付了事等形式化問題發生。
3、加速體系建設,首先,地區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貼的方式,為農村地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保障,并加大宣傳力度,幫助生態觀光農業模式在社會各界快速普及,并在此基礎之上,吸引外界資本投資和商戶入駐。其次,不同地區的觀光農業形式應當富有資源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農業品牌優勢,當地農村經營者應當進行學習教育,提高服務意識,改善新型農業質量。
總之,生態觀光農業是農業、鄉村、園林、生態、旅游等多領域的有機結合,能夠持續改善農村生活質量,為農村人口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進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綜合實力。
(作者單位:152100黑龍江省望奎縣望奎鎮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