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凌
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必要性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需要。隨著土地經營規模化,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日益凸顯。加快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共建多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勢在必行。
二、潛山市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概況
潛山市地處安徽省西南部,總人口58.3萬。縣城面積1686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一年兩熟,以水稻種植為主,水稻種植面積50萬畝。近幾年來,為了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市農機推廣部門多舉并措,重點推廣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市農機總動力43萬千瓦,至2019年底水稻生產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三、潛山市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基本思路和舉措
1、全力攻克育稻秧難題,加快標準化水稻育秧工廠的建設。工廠化育秧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推廣的一個重要環節。堅持“立足縣情、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發展思路,把發展工廠化育秧作為集約化育壯秧和節本增效的有效途徑。潛山市不定期開設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學習班,組織農戶到育秧工廠實訓基地考察、觀摩、手把手傳授技術;每年舉辦農民機插秧大賽,擴大影響,達到以賽促推,以賽促訓之實效。
2、大力推廣高效植保農機。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理念。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成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治服務隊,引導他們購買先進的新型植保機械裝備。推進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高效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
3、加快糧食烘干基地建設步伐。收獲季節遇到惡劣天氣,糧食安全入倉成為一件大事。烘干機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熱風,并通過高溫處理達到殺死蟲卵,徹底解決干燥過程中出現色變現象,箱體內一般采用數字化控制和檢測,使空氣循環和加濕、加溫得到有效控制。谷物烘干機的配置應根據烘干批次和生產規模來選擇,一般選用低溫循環式烘干機。
4、推廣應用秸稈機械化還田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工藝及裝備不僅與農作物種類有關而且與種植制度有密切關系。潛山市主要農作物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按種植制度可分為麥稻兩熟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和稻油兩熟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
四、潛山市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1、產量指標與結構。機插水稻每667平方米產量650公斤以上,每667平方米有效穗16~18萬,平均每穗180~200粒,千粒重28克左右,結實率在85%以上。
2、品種選擇。應依據前茬作物騰茬時間,選擇適宜本地區種植的高產、穩產、優質抗病、抗逆、生育期適中的水稻品種。
3、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要點。(1)床土準備:選擇土壤肥沃疏松的菜園地、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經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表層土做床土,床土中應無硬雜質、雜草、秸稈。(2)種子準備:選種前先曬1~2日,用鹽水或泥水選種。選好后開始浸種,浸種可以殺菌消毒,使種子吸足水分,含水率在25%左右就可以破胸。(3)秧盤準備:工廠化育秧最好選擇硬盤,規格58×28×2.2CM或活動硬盤加襯套。(4)播種:調試播種流水線,適度稀播勻播。機械播種一般需要7~9人專門操作,2~3人添土,1人添種、管水、并查看播種質量,其它人搬運種盤。選擇生產車庫一角或育秧鋼架大棚,將種盤每10~16只一疊,碼放整齊。每疊之間留有空隙,使熱氣流通。兩天內完成催芽,發芽率90%以上,芽長10mm左右。當秧苗生長到1cm時,將苗盤擺放到秧田苗床上,及時噴水護苗。(5)苗床管理:堅持旱控育秧,采用育秧大棚防雨。培肥營養土的苗期一般不追肥,僅追“送嫁肥”,并及時防治病蟲害。(6)起秧:先連盤帶秧一并提出,再平放,后小心卷苗脫盤,保證秧塊不變形、不斷裂、不傷苗。
4、機插技術。選用適用的插秧機,調節好插秧機取秧大小和行株距。大田保持0.5~2CM的水層進行機插最好,淺栽、直行、足苗、減少漏插,深插0.5~1CM,每畝栽插1.5~1.7萬穴,穴基本苗控制在2~3根,連續缺穴應進行人工補苗,適時調試與維護保養插秧機。
5、機械化植保技術。針對不同經營規模、不同地塊大小,因地制宜地采用車載式、擔架式、噴桿式或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在植保技術部門病蟲測報的基礎上,適期達標防治。
6、機械化收獲技術。水稻機械化收獲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重要環節之一。采用聯合收獲,一次可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等工序。并可完成運輸、粉碎、破梗、卸糧等相關工作。保證收割干凈,不漏割,損失率小于2.5%,破碎率小于1%。選擇合適的作業速度;收割幅寬大小要適當,喂入量不能超規定的許可值;割茬盡量低一些,控制在15CM以下;選擇正確的作業方法,保持作業機車道線行駛;收割機加裝秸稈粉碎拋撒裝置,聯合收割機秸稈不大于10cm,均勻粉碎還田。秸稈機械化還田應遵循“切碎、勻拋、深埋”六字原則。聯合收割機在作業時,常因故障的發生影響了作業進度和作業投入。因此,當機組出現故障時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7、機械干燥技術。適時干燥收獲的稻谷,先在常溫下通風預備干燥1小時。正確設置干燥時溫度,溫度宜控制在34~40℃范圍內,先用低溫干燥,并隨水份下降逐漸升溫,干燥速度宜控制在每小時稻谷含水量下降0.7%以內。控制好干燥結束時含水量,一般以15%為干燥結束時的標準含水率。
(作者單位:246300安徽省潛山市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