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奎
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牡丹區農業機械化創新持續領先發展,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區農機部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以深化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為統領,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補齊全程機械化短板,突破全面機械化瓶頸,提升農業機械化質量效益,打造牡丹區農業機械化升級版。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牡丹區農機部門始終堅持“立足大農業、面向現代化、發展新農機”的工作思路,按照全程引領、六業并舉原則,科學布局,統籌推進的工作布局。堅持高質量發展總要求,著力優化農業機械結構布局,大力推廣大馬力、高性能、智慧型和復式作業等新動能機械,大力推廣免耕播種、土壤深松、機械植保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全區深入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引領推動農業機械化穩步健康發展。在持續提高種植業機械化水平的同時,同步推進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有力提升了各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促進了農業機械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了現代農機化高質量發展。
1、農機作業水平大幅提高。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土壤深松、機械植保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得到農民群眾廣泛關注和認可;精量播種、深松多層施肥、秸稈還田等增產增效新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大蒜、花生等經濟作物農業機械化發展呈強勁態勢,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環節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2、農機裝備結構深度優化。大馬力、高性能、復式作業等新動能機械成為市場新趨勢,大功率、低油耗、高效環保的大中型、高性能動力機械及復合式多功能配套農具獲得大部分農民群眾的認可。
3、作業模式進一步創新優化。訂單式作業服務走進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實現了精準定位;小麥、玉米聯合機收、秸稈還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種“一條龍作業”,實現了“一站式”服務作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和創新速度實現了跨越發展;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航空植保無人駕駛飛機推廣也成為農機推廣工作的新亮點。
二、存在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尚待優化。大型、高性能農機具價格高,農民購買力不足,先進適用的農機具更新換代慢,農機購置補貼尚不能實行普惠制,群眾需求、購買量大但補貼資金少,不能滿足農民要什么、補什么、應補盡補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區農機裝備結構的優化提升步伐。
2、新型農技推廣有待加強。部分農民傳統種植觀念仍難轉變,對農機新機具、新技術,部分農民不敢用、不會用,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緩一緩”的觀望心態。
3、農機人才培養相對短缺。農機管理隊伍的人才缺乏,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不到位;精通農機技術又懂農業栽培技術的新型農機手、職業農機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等實用性技術人才少。
4、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調整難度大,大部分勞動力找不到合適的途徑。由于承包人難以形成土地規模,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無法進行規模化集約生產,所以農業機械的效率和性能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即使能形成規模,如果不能合理轉移剩余勞動力,找不到合適的道路,他們一定會留在農業。這導致農業機械的農業投入,影響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發展。
5、農業機器不適合農業生產。農業機械管理、應用、科學研究等方面的結合,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但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機械和農學之間存在著很多矛盾。例如農業機械的品種和農作物、農業機械和農耕制度、農業機械的單一性和多樣性等,農業機械的固定性和農藝的多樣性等。農業機械可靠性強,農業時效性強,農業機械先進,農業技術相對落后。
6、農機連鎖經營產業的產業鏈結構不容樂觀。受上述因素影響,農機經營管理不力,上下游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不細分,專業技術水平低。
7、與農業需求相比,農業機械技術相對落后。農具專業技術人員學歷層次低,專業結構不適應農機結構調整的需要。年齡結構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平衡,引進高科技人才的機制和政策不完善。
三、對策建議
1、加大農機優惠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建立完善相關惠民政策,建立有效的投入機制,支撐并加快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提升步伐。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盡力增加購機補貼,通過政策的激勵和引領,增強農民購機熱情,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
2、拓寬農機技術宣傳推廣廣度。在新舊動能轉換、“兩全兩高”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的攻堅期,要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大力宣傳“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提高農民群眾對“兩全兩高”農機化技術的認知度,積極營造推動發展“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3、增強農機相關要素投入強度。增加“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專項資金投入,更好地促進“兩全兩高”農機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開展,推動現代農業和“兩全兩高”農機化健康快速發展。
4、擴展新型技術培訓維度深度。重視對實用人才的培養,把人才培訓納入項目實施的重要內容。注重培養農機科技能人,培育發展更多的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加快“兩全兩高”農機化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發揮重要作用。
5、加強對農業機械科技創新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參與農業機械技術的開發、使用、推廣。加強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制定人才培養和引進優惠政策,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提高文化素質,調整專業結構,引進“新”人才,培養“老”人才,提高農業機械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
(作者單位:274000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農業機械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