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娟
在耕地資源即將開發殆盡的情況下,生態用地保護和新增耕地開發兩者發生沖突,將面對這一重大問題:耕地占補平衡。只有提升耕地質量,將耕地占補平衡轉化成耕地產能占補平衡才是耕地保護制度創新的途徑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縣域耕地產能占補平衡潛力評價方法體系,并對提升耕地的質量提出了建議。
在實施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以來,為了追求片面的數量平衡,使大多數人過分的倚重后備資源開發的現象普遍存在,不但造成了耕地糧食減產,而且引發土壤中生物物質資源的損失導致生態安全隱患。現在耕地資源即將開發殆盡,個別地區將無法實現區域耕地占補平衡,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造成很大影響。如果想要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完善和發展,現在有兩條途徑:一是引入耕地質量因素,按照耕地質量折算,以量抵質,使降低質量的耕地用增加耕地面積來折抵;二是不再一味的追求耕地數量的平衡,將耕地數量占補平衡轉型、升級成耕地產能占補平衡。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業改造、耕地地力提升為主要的措施,使提升耕地質量實現耕地產能平衡。以上兩條都可以保障糧食的生產力,第一條為保證耕地數量占補平衡,會導致開墾等量或更多的耕地,引發生態環境惡化和土地退化,耕地后備資源會得到限制,但是第二條提升耕地質量,將土地開發轉成整治,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1、建設占用損失耕地產能
現在我國并未全面開展耕地產能占補平衡的探究,由于對技術儲備和政策的考慮,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耕地質量提升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此次研究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更新、農用地分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數據成果及GIS空間分析技術,來構思一套關于質量提升的方法體系,并對其應用與檢驗。糧食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耕地資源,影響耕地產能損失的是建設占用耕地。但是隨著我國建筑工程用地不斷增加,導致耕地資源不斷減少,耕地的產能就是耕地的單產乘以它面積,耕地產能分成三個層次當前理論產能、實際產能、遠景理論產能,此次研究耕地產能是指當前理論產能。在規劃期間占用損失耕地產能有兩個方面,建設占用耕地的質量和建設占用耕地面積。
2、耕地的質量提升來補充耕地產能
農田水利工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地力提升工程、中低產田改造等是提升耕地質量主要的途徑。在耕地質量提升過程中,一方面通過零星地塊整理,地塊歸并,田坎、農村道路、溝渠綜合規劃設計擴展有效耕地面積,來增加耕地的產能:另一方面通過表土質地等自然條件及生產資料投入、田塊平整度、田間管理水平等改善和提高,使耕地質量上有著大大的提升從而增加耕地的產能。
(1)耕地質量的提升
在現階段耕地質量提升是需要根據縣域的農業發展特點、經濟發展情況、耕地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地貌等各種因素,分區域的推進。現在在利益的誘惑下,城市建設不斷地使用農業用地,導致周邊耕地不斷在開發,并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所以想要對耕地質量提升應當在城鎮發展邊界之外。耕地作為半自然生態系統和周圍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相互影響和制約,耕地質量的提升對周邊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應當避開生態退耕和生態管控區域。對于社會需求和經濟效益,耕地質量提升中應帶著林地、園地、池塘等其他的農業用地,來實現耕地的集中。
(2)提高耕地質量等級
想要提高耕地質量等級補充耕地產能的大小,來源于對耕地質量等級提高的幅度,耕地質量提升由現狀質量等級和目標質量等級決定。根據縣域實際的經濟發展情況、耕地生態環境、農業發展特點等各種因素來劃分不同的片區,來提高耕地質量等級。
(3)擴大有效的耕地面積
在擴大耕地面積過程中,新增耕地來源:一是土地平整,小田合并成大田,對溝渠的整治,減少田間的道路等來增加耕地面積;二是對耕地內部的閑散荒地、廢棄池塘、田間農舍等整治來新增耕地;三是對利用率低的林地、園地、池塘等治理,把它們轉換成耕地。
3、耕地產能占補平衡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地力提升、中低產田改造等耕地質量提升的各種措施來彌補耕地產能和規劃建設占用的耕地產能中的關系,此次研究希望能提升的縣域耕地產能占補平衡,縣域耕地產能占補平衡潛力指數值越大,這說明質量提升規劃期內縣域耕地產能占補平衡潛力越大。在現在經濟水平下,可以通過耕地質量來提升或補充耕地產能來補救規劃建設占用的耕地產能,實現縣域耕地產能占補平衡。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一根據規劃建設占用的耕地數量來算出損失的耕地產能;二耕地質量區域的劃分提升,區域的耕地質量提升作為目標,測算各區域質量提升過程中,提高耕地質量等級,擴大有效的耕地面積來補充耕地產能。三在規劃期內縣域耕地質量提升增加耕地產能,基于質量提升的規劃期內縣域耕地產能占補平衡潛力。
(作者單位:043300山西省河津市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