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經濟研究中,菲利普斯曲線是分析“失業——工資”“失業——物價”“產出——物價”規律的重要經濟方法,是研究宏觀經濟政策重要測算指標。次貸危機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工業化國家日益表現出扁平的菲利普斯曲線。基本文基于2000年以來的宏觀經濟數據,運用最小二乘回歸的分析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基于通貨膨脹與產出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的動態變化,對于制定、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 菲利普斯曲線 通貨膨脹 失業率 產業缺口
一、研究背景
菲利普斯曲線是新西蘭經濟學家A.W.菲利普斯在1958年研究英國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問題時第一次提出,具體形式有:以失業率為X軸,以工資變化率為Y軸的“失業——工資”曲線;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變動關系的曲線;關于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問題的曲線。中國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時期,面臨產能過剩、產業結構急需轉型的,勞動力進入“劉易斯拐點”,工資率的增長逐步超越勞動生產率?,F階段,菲利普斯曲線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是否適用中國國情及形態特征方面。
學者彭新等人在2011的研究中發現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集合中國的經濟情況并不完全適用。黎德福等人在2013年探索菲利普斯曲線失靈時的只要原因,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勞動力剩余特點更為顯著,這導致曲線無法發揮作用。同時,王金明等人也基于菲利普斯曲線探索分析通貨膨脹率與產出缺口的實證關系,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日益平坦,產出缺口彈性日益下滑,呈現時變性特征。由此看來,中國菲利普斯曲線上通貨膨脹水平與產出關系的已不再呈現穩態,日益表現出工業化國家后期的扁平化態勢。
二、中國菲利普斯曲線變化趨勢分析
由于中國統計局統計口徑差異,中國失業率的統計工作并不完整,多以中國城鎮失業率代替之,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代表通貨膨脹率,繪制菲利普斯曲線圖,研究區間:2000~2019年。自2000年以來失業率居高不下,維持在3%以上,整體呈現螺旋右移再左移的趨勢,其中2004~2016年呈順時針旋轉。從短期曲線分析:2001~2002年、2003~200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表現為負相關,符合傳統菲利普斯的變動趨勢;2000~2001年、2002~2003、2016年~2017年年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呈右上方傾斜, 2004~2006年、2011~2015年、呈向下垂直線,表明此時及時實施緊縮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2010~2011年呈向上的垂直線,此時表明在自然失業率下通貨膨脹率問題尤為突出。
三、菲利普斯曲線的回歸分析
(一)模型推理
菲利普斯曲線的宏觀經濟模型模型推理中,預期通貨膨脹率、自然失業率以及供給沖擊影響當期通貨膨脹率。其推理過程如下:
根據通貨膨脹率定義,公式兩側同時減去P-1(上一期的價格),得到:
令通貨膨脹率,得到:
上式依據奧肯定律——生產要素的非充分使用,意味著失業率與產出呈負相關,即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所呈現的菲利普斯曲線關系,因此令產出缺口代替失業率得:
(二)變量選取
本文擬合菲利普斯曲線模型選取的變量通貨膨脹率與產出缺口,選取樣本時間2000~2019年。CPI被諸多經濟學家認定為中國通貨膨脹的代表性指標,實際GDP常被用來衡量中國經濟增長的指標,而實際GDP的增長率是經通貨膨脹調整后的名義GDP增長率。產出缺口的具體核算需對實際GDP取對數及一階差分獲取GDP同比增速,再利用HP濾波分解出產出缺口。比較CPI、GDP以及產品缺口的變動情況,三者波動趨勢一致,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
(三)實證分析
運用Eviews9.0對各變量進行ADF檢驗,檢驗其平穩性見表1。由GDP與CPI的原序列與一階差分ADF統計量的P值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GDP與CPI的原數據序列不平穩,一階差分后數據平穩,可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對菲利普斯曲線擬合分析,對比多個不用滯后期的方程:
通過最小二乘法擬合估計結果比較,方程②估計擬合度相對較好且各系數的t檢驗均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CPI滯后1期、2期,產出缺口滯后1期對當期CPI的擬合度達到86.4%。由此確定菲利普斯曲線的方程表達式:
滯后1期的產出缺口每增加1個單位,通貨膨脹水平增加0.296個單位;通貨膨脹滯后1期每增加1個單位,通貨膨脹當期水平增加1.447個單位;通貨膨脹滯后2期每增加1個單位,通貨膨脹當期水平下降0.657個單位,且呈反向變動。
若將研究時間分為兩個時段:2000年~2009年與2009年~2019年,分別對其進行最小二乘估計,兩段方程式如下:
式①中滯后1期產出缺口每增加1單位,通貨膨脹當期水平增加0.366個單位。式②中滯后1期產出缺口每增加1單位,通貨膨脹當期水平增加0.143個單位。對比2009年前后,次貸危機后,CPI的增長率逐漸緩慢,通貨膨脹對產出缺口敏感度也逐步降低,菲利普斯曲線日益扁平化。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菲利普斯曲線分析中國通貨膨脹與產出的關系,得到以下結論:①2000年以來,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與產出增長水平呈現同增同長趨勢,顯著表現出CPI、GDP、產出缺口的變動一致性。②自2009年后,中國菲利普斯曲線呈現扁平化態勢,通貨膨脹的敏感度有所降低,需緊縮性政策予以調整。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呈現時變性特征,因此基于以上特征,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強預警機制。依據通貨膨脹臨界值,形成通貨膨脹與產出增長的動態監控,避免經濟過熱時的劇烈波動,也要避免經濟頹廢時的通貨緊縮。②更有效的貨幣政策。央行需密切關注價格異常變動,有效引導消費者預期。應對通貨膨脹,需實行結構化差異的利率水平,鼓勵商業銀行應對不同資源、發展空間的產業實行有差別的貸款利率。
【參考文獻】
[1] 彭新, 彭麗. 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宏觀經濟中的適用性研究[J]. 企業經濟, 2011(07):149-151.
[2] 黎德福. 二元經濟條件下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法則[J]. 世界經濟, 2005, 028(008):51-59.
[3] 王金明. 我國通貨膨脹決定因素的計量分析[J]. 統計研究, 2012, 29(004):44-50.
作者簡介:劉魁(1983.10.09)男,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宣武支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經濟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貨幣政策,匯率政策,資本市場的協同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