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千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主流文化,曾經在治國安邦、禮樂教化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它的形成距今歷史久遠,但其理論價值歷久彌新,針對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及社會現象,必然需要將儒家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彰顯其時代價值。
一、文章寫作特色
文章選材嚴謹、結構緊湊、表達清晰、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立意深遠,通過對儒家思想價值論的理性分析及對中華儒家思想價值的理論分析,深刻闡述了中華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表明了儒家思想是實現中國夢之理論根基的觀點,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
二、文章寫作思路
首先,文章從文化價值談起,引用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觀點,“價值的本質是客體屬性同主體需要和能力之間的一種統一,是世界的存在對人的意義; 價值產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馬克思主義價值論既包含客體對于主體需要和能力的滿足,更兼顧了人的價值實現對于世界的意義。人的發展需求不僅包括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層面,尤其是那些經過千百年歲月磨礪仍歷久彌新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產品,更能滿足人們的內在需求。這種價值對于人的滿足,堪為人類“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巨大精神動力。同時指出: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價值觀念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內容,價值觀的建設至關重要,它在教育影響和文化引領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文載道、以文化人,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情操,鑄造優秀的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進而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其次,文章對中華儒家思想價值進行了理論分析,認為儒家思想追求德行的完善和人的道德價值實現,主張“義以為上”的道德取向,在判斷價值本質時,儒家思想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有六個方面的表現:
一是弘揚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儒家始終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認為天是人之體,人是天之心,人是宇宙的價值中心,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人輕神,“不怨天,不尤人”。儒家重視天命,更重視人為,對于人的主體意識的關注,表明儒家崇尚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儒家思想表現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是立足當前、積極入世、重視現實價值的集中體現; “重人輕物”的價值觀念,經過歷史的積淀與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道德的力量和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儒家認為,統治者若不行仁政,就會政權不穩,社稷難保,這就確立了歷史的推動者———人民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歷史的更替也驗證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二是倡導會通精神,尊時守位、通權達變。儒家思想倡導順應時勢、審時度勢,儒法結合、儒道互補,后來又吸取中國佛學的若干方面,都體現了儒學思想的會通精神。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會有更多問題亟待解決,儒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思想,必將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而不斷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是崇尚仁義道德,仁愛親人,推己及人。儒家倫理、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仁”,強調維系好五倫關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如此社會就會和諧有序,對于我們今天而言,強調要從愛自己身邊的親人開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倡導愛具有推衍性,正是說明儒家思想的可操作性,這種推己及人就是儒家的“忠恕”思想,是“一以貫之”的。仁愛思想體現在治國中就是統治者要廣施仁政。儒家的仁禮學說體系和家國倫理架構,不僅使其學說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將家國一體的意識深深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 不僅賦予了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而且培育了炎黃子孫牢固的愛國情結。
四是主張中庸思想,存中求正,執兩用中。“中庸”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也是處理事務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中庸思想既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方法,也不失一種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基本原則,這種中庸,并非靜態的不偏不倚,而是在動態中實現力量的一種均衡。
五是注重心性修養,修己達人,少私寡欲。儒家思想又稱作心性之學,注重心性修養,倡導修身養性,人自身向內完善自我的道德人格修養達到至善至美,再以此來教化社會、凈化人心,儒家強調以德潤身,通過修德來充盈自己,在認識價值的主客體關系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如此等等,都是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倡導人們修身養德,“德不孤,必有鄰”。這些為人處世的箴言,令人發聵,實在是今人所應學習和增長的智慧。
六是提倡和諧共生,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儒家思想推崇“和”的理念,主張“禮之用,和為貴”; 倡導“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崇尚“以和為貴、天人合一”,儒家強調人際關系“以和為美”,以“仁、義、禮、智、信、忠、恕”等倫理道德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和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事物既存在著對立面,又可以通過和解的方式消釋矛盾。杜維明認為,“儒家將和諧作為準則與目標,達到人自己的身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儒家認為禮的深意在于和,而和的背后體現了儒家對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內在價值的肯定。”儒家的“和”理念強調主體與客體間的一致性和適宜性,認為“和”并不是以一種標準否定另一種標準,而應采取寬容的態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共生,相生相依”。在安邦治國、社會安定、家庭和睦、人際和諧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無疑是解決世界矛盾和沖突、維護世界和平的一劑良方。
再次,文章深刻闡述了中華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就看它的核心價值發揮的作用能不能承前啟后,利好當代,開辟未來,儒家思想特有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需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將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儒家思想的積淀和支撐是實現中國夢的深厚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百姓誠實守信,崇尚仁愛,講求禮讓,最終實現社會和諧、國泰民安。無論是大同世界還是小康社會,都蘊含著儒家先哲對于人類社會的美好向往和人本思想的執著追求。
儒家思想奠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理論基礎,儒家倡導的重義輕利、倡和中庸、精進創新思想與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倡導的以人為本、崇尚生命的思想與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儒家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標準。中華文化五千載,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它契合了儒家思想的理論內涵。
儒家思想中的“和文化”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思想來源。和諧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厚德載物的民族秉性,也涵養了中國人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的性格特質。我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儒家“和文化”的必然選擇,來源于我們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的文化自信和自覺,成為中國對世界最負責任的承諾。儒家倡導的“和”理念,是對不同文化、不同觀念、不同意識形態的尊重,它既肯定了共同利益之所在,又兼顧了不同差異之情況,是一種包容并蓄,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量,是對自由平等、共存互利美好愿景的向往。
儒家思想作為推動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思想資源,它所蘊含的哲理智慧將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更多的精神給養,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奠定基礎,從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向全世界努力展示中華儒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文章讀后收獲
通讀文章后,對儒家文化的價值論及儒家文化思想價值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中華傳統文化更加摯愛于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主流文化,它的理論旨要主要體現為: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 尊時守位、通權達變; 仁愛親人、推己及人; 存中求正、執兩用中; 修己達人、少私寡欲;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儒家思想在當今中國社會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奏響了新時代的強音。
儒家思想又稱作“孝道文化”,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百善孝為先”,孝道是維系一個家庭以及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基本倫理規范,人若在家孝順父母,走入社會方能善待他人,禮讓謙恭; 謀事盡責,對待工作方能全力以赴,盡忠職守。儒家思想弘揚孝道、愛人、仁義、誠信、禮讓等美德,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不斷提升公民的道德素養,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儒家思想為中國夢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淵源和豐富的時代蘊涵。實現中國夢必須傳承中華儒家思想。一方面,儒家思想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支撐;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歸根到底是國家發展目標與個人理想的有機結合,它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中“最高價值主體”即“占人類絕大多數、并體現歷史發展方向的人民群眾”是一致的。由此可見,中國夢所蘊含的人本思想,既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歷史繼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具體展現,還是立足中國實際、與時俱進的現實超越。儒家思想鑄就了實現中國夢的深厚根基,孕育了偉大中國夢最終實現。
儒家的仁愛思想體現在治國中就是以民為本,廣施仁政。2011年利比亞戰爭爆發,中國遠程啟動“超級大撤僑”行動,震撼了整個世界,“祖國接你回家”深入人心,民族尊嚴、個人尊嚴淋漓盡致展現,這就是家國情懷,也是以人民的福祉為己任的治國方略。
儒家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 個字,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其思想來源于中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念。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最璀璨的明珠,曾在中國古代社會思想領域一統天下,也必將對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新領航。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文學與國際漢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