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摘 要:每年的“兩會”,也是各地探索媒體融合新路徑的重要展示舞臺。這兩年,不少媒體把Vlog作為媒體融合的突破口,通過引入Vlog使得“兩會”報道更加生動。本文以2020年泉州廣播電視臺“兩會”報道中的Vlog應用為案例,通過對Vlog自身優劣勢分析,探析“兩會”報道媒體融合的新路徑。
關鍵詞:“兩會”;Vlog;沉浸式體驗;內容為王;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每年的“兩會”,也是各地探索媒體融合新路徑的“閱兵場”。圖表、直播不再獨領風騷,H5、AR、全景相機、短視頻百花齊放。這兩年,不少媒體把Vlog作為媒體融合的突破口,引入Vlog使得各地“兩會”報道更加生動。Vlog是Video Blog的簡稱,也就是視頻日志,時長通常在1至10分鐘之間,強調主觀視角,擁有個性化表達傳播特征,成為不少80、90后、95后觀眾了解社會的新鏡像。
2019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視網、中國日報等媒體和參加“兩會”報道的記者,發布550多個Vlog,從不同視角記錄“兩會”。在2020年泉州市“兩會”期間,筆者所在的泉州廣播電視臺以記者手記形式,策劃了一系列“兩會Vlog”報道:《(兩會vlog)之你分得清“提案”和“建議”嗎?》,出境記者以第一人稱視頻日志形式,直奔市“兩會”幕后,通過大量主觀鏡頭記錄人大議案組和政協提案組收集、辦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不忘滿足觀眾好奇心,科普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的不同;而《(兩會vlog)之代表駐地酒店大家都在忙什么?》則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記錄從早上代表報道、代表證件分發,到代表關注的各類話題,夜幕降臨時工作人員加班加點準備材料,為第二天會議提供保障等內容。為了打通“兩會”媒體融合報道的新途徑,“兩會vlog”系列在《泉州新聞聯播》關注“兩會”欄目播出后,通過“兩微一端”平臺立體化傳播,在市“兩會”期間收獲眾多網友的關注、點贊,不少視頻網絡瀏覽量超過8萬。部分80、90后觀眾在微信客戶端留言:“兩會vlog”增加了大家對“兩會”的好奇心,也補充了不少知識盲點。
一、以Vlog作為媒體融合突破口帶來的積極作用
以Vlog為媒體融合探索的新途徑,讓“兩會”報道變得“時髦”而“活潑”起來,筆者認為這得益于Vlog與新聞視頻傳播存在的契合點:
(一)“浸入式”體驗讓“兩會”報道更具“親和力”
在“兩會”報道中,會議、各類代表和委員的參政議政占據大部分內容,但這類報道往往“高、大、上”正式感較強,容易和觀眾產生距離感,難以產生共鳴。此外,同質化報道也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增加報道的“親和力”,這幾年各級媒體在增加體驗感上積極探索:例如將VR、AR等技術運用到會議報道中。而Vlog則將這一優勢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而通過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去拍攝講述全程體驗,相比VR、AR等技術帶來的“在場”感,Vlog在“沉浸式”體驗感更強,也更能拉近新聞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容易建立起受眾與拍攝者的情感共鳴。
(二)讓娛樂至上的短視頻裝上“內容為王”的“硬核”
“2019年,短視頻行業持續增長,獨立用戶數達到6.4億,而Vlog成為了短視頻行業新的風口,各大平臺紛紛上線Vlog頻道。”以Vlog為代表的短視頻重在分享,內容輕松、隨意性強,但部分視頻缺乏深度內涵,容易變成記流水賬。內容,是視頻的核心競爭力。將Vlog引入“兩會”新聞實事報道中,在保留Vlog輕松、接地氣的優勢同時,把百姓關注的各種民生熱點話題,例如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網絡點餐食品安全、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探討,以記者體驗式報道形式引入兩會Vlog報道中,弱化了Vlog娛樂性,加深了思想內涵,實現優勢互補,讓娛樂至上的短視頻裝上“內容為王”的“硬核”。
(三)開辟年輕受眾關注時事政治新途徑
從受眾年齡來看,Vlog以80、90后用戶為主,根據艾媒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Vlog商業模式與用戶使用行為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達2.49億人,預計未來中國Vlog用戶規模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目前vlog的用戶主要為21~40歲的男性用戶,且vlog用戶的文化水平較高。此外一二線城市為vlog用戶的主要聚集地。”如何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兩會”這樣的時政大事,通過媒體融合創新,選擇合適的媒體語言尤為重要,Vlog活潑、輕松的敘述方式,讓“兩會”報道卸下了沉重感,拉近報道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傳播方式上,主要通過“兩微一端”等移動客戶端傳播,也適合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自然成為了“兩會”報道開辟年輕受眾的“最佳選擇”之一。
二、Vlog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誠然,以Vlog打通“兩會”報道媒體融合渠道新途徑屬于探索階段,但讓這樣的探索行穩致遠,還必須克服Vlog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點:
(一)克服Vlog敘事碎片化缺陷
Vlog來源于短視頻,因為重點關注時尚、美食、旅游,以主觀視角展示拍攝者身處的場景以及社交活動等日常生活,內容節奏平緩直白,由多個片段拼接剪輯而成,容易因為缺乏核心內容,成為記流水賬,需要在內容的深度、廣度和表現力上下功夫,才能不斷推陳出新。
(二)權威性、影響力有待提升
追求受眾年輕化表達,限制了這類報道題材的選擇。從目前看,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各類省級、地方媒體,“兩會”Vlog新聞報道的內容依然集中于會議前后的探營、幕后花絮等,如果說權威報道是“紅花”,Vlog報道更多扮演“綠葉”的角色,成為核心事件的襯托和補充。
盡管如此,通過揚長避短,Vlog這個“輕騎兵”在未來“兩會”媒體融合報道中仍然大有可為。
三、針對Vlog新聞報道問題的改善途徑
(一)以內容為核心,在“深度”“廣度”和“溫度”上持續發力
縱觀這幾年“兩會”媒體融合,傳播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但“內容為王”是不變的原則。這需要各類媒體在報道的“深度”上發力,提高站位,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前介入、展開策劃,推出一系列重磅報道,在電視、PC端、移動端同步推送,彰顯在重大時政活動中的主流媒體的擔當,以此提升Vlog報道的權威性;在“廣度”上發力,拓寬視角,把鏡頭對準基層,關注一線代表、委員和百姓,通過對他們的采訪報道,多層次寬領域推進媒體融合傳播;要在“溫度”上發力,通過與代表、委員互動,反映當下百姓所急所盼所想的民生問題,從推動一個問題向推動一類問題解決,在匯聚正能量同時收獲更多關注度。
(二)塑造個性化Vlog,避免千篇一律
Vlog擁有個性、共享、開放的特點。從這幾年走紅的Vlog博主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個性十足。例如,李子柒的Vlog關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中式田園生活;徒手制作魯班凳在國外網站走紅的阿木爺爺關注中式傳統技藝。因此,Vlog對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積極塑造極具辨識度的個人風格,避免同質化、千篇一律,在講述故事過程中,建立起個性與人格魅力,同時線上線下積極與受眾互動,以此獲得更多關注與共鳴。
(三)培養具有媒體融合意識的“全能型”記者
作為傳播鏈條關鍵一環的記者,能否轉變觀念、轉型成功,決定著融媒變革能否成功。好記者不僅要寫得了稿、扛得了機器、剪得了視頻,更需具備媒體融合意識,跳出固有模式,樹立拍攝、出境、攝像和編輯意識,對同一題材,按照電視新聞、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不同傳播渠道的傳播特質,生產出視頻、音頻、文字、圖畫、H5等多樣的新聞產品,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臺播發的“一菜多吃”媒體融合效果。在全面提升記者個人素質同時,各級媒體也要積極打造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隊伍。
四、結語
媒體融合勢在必行,需要順勢而為、依勢而動,做好“變”和“融”的文章。“變”就是在思維方式、傳播方式、創新方式上不斷求突破,“融”就是在傳播渠道、記者職能融合方面求融合,“變”與“融”無時不在,但永遠不變的,是堅持報道的真實性和堅守職業操守,提升傳播效果,投身媒體融合大潮中。
參考文章:
[1]吳琳媛.從兩會報道看主題新聞報道的VLOG應用[J].視聽縱橫, 2019-10-10.
[2]史茜.紙媒在全媒體融合中如何實現創新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9(22).
[3]毛俊連.從兩會報道探索省級媒體融合發展新趨勢[J].新聞潮, 2019(04).
[4]張祖名.從兩會報道看省級媒體融合新趨勢[J].新聞戰線,2018-06-08.
[5]徐進軍.傳媒服務力:推動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J].新聞戰線, 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