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群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在媒體行業的應用與發展,傳媒生態更新迭代。新聞記者如何定位自身核心能力尤為重要。本文基于媒體機器人和新聞記者各自的專屬優勢,提出新聞記者在智媒時代要具有把控力、辨識力、個性力、數據力和知識力,從而不斷創新思路、履行職業擔當、更好地實現新聞價值。
關鍵詞:媒體機器人;新聞價值;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02
一、引言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新聞記者的作用舉足輕重,有著“無冕之王”的殊榮,是種令人羨慕又享有聲望的職業,獲得了公眾的高度信任。新聞記者的工作是收集、撰寫或編輯新聞,并將其呈現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媒介上。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新聞自動生成技術不斷創新,國內外很多媒體機構都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媒體機器人。大批算法和“機器人同事”的出現,帶來新聞記者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擔憂。面對挑戰,新聞記者要結合媒體機器人的技術優勢,洞察職業使命,使新聞工作更現代、更科學、更有活力,更好地實現新聞價值。
二、媒體機器人和新聞記者專屬優勢的分析
媒體機器人到底是搶了新聞記者的飯碗,還是解放了新聞記者的生產力?媒體機器人會替代傳統新聞記者的擔心實際上反映出人們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新聞行業應用的誤區。在智媒時代,一方面,我們要關注媒體機器人所具有的技術優勢:面對行業競爭壓力的加大,媒體機器人在算法下持續不斷地專注工作,不受非理性和情緒化傾向的影響;對于低端、程式化、題材重復的新聞報道,算法擁有大批量、快速、低成本、低錯誤率的優勢,自動化新聞可以縮減新聞記者的編輯時間,提升新聞生產能力和新聞質量;同時,算法也可以在滿足受眾興趣范圍的基礎上,實現新聞報道的個性化定制。另一方面,我們更要注重挖掘新聞記者所具有的人類專屬的優勢:一是復雜思維。新聞記者有思想、能獨立進行判斷,擁有媒體機器人所沒有的本能和直覺。新聞業是個開放且復雜的領域,新聞記者需要發揮人類獨特的思維創造力、想象力,處理理性和自由的關系;而媒體機器人即使在強人工智能時代也未必具備這種能力,它們只是依托新聞記者過去的既定工作流程與經驗來工作;二是情感溝通。人類的表達溝通方式豐富且生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時常給人以啟迪。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還要傳達社會價值,引領人類文明傳播,在規則之下召喚人性;而媒體機器人還暫未具備這種能力,難以高質量地與人類進行情感溝通。
三、智媒時代新聞記者核心能力的構建
核心能力是新聞記者在從事新聞工作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重要技能,它既是新聞記者職業競爭價值的出發點,也是新聞工作效果評價的落腳點。新聞記者只有具備核心能力,才能實現責任擔當,維護職業聲譽。媒體機器人不是新聞記者的競爭者,更無法代替新聞記者。作為有力助手,它幫助新聞記者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面對挑戰,新聞記者應站在時代前沿,努力學習、思考各類新技術在媒體行業的創新性應用與發展,將自身優勢與媒體機器人的技術優勢相結合,從而打造出新聞記者在智媒時代應具備的如下核心能力,充分發揮競爭力價值,創作出更有深度、更有內涵、更有人文關懷的新聞作品,使受眾得到最大程度的新聞信息享受,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一)新聞記者要有把控力,實現政治擔當
新聞記者要重視政治思想,定位政治高度,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探索、把控新聞事件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意義,傳遞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人類思想進步的潛能,引領社會健康良性發展。新聞自由并不意味著新聞記者可以濫用自己的權力違背公眾的福祉,也不能隨波逐流。新聞記者要站在國家利益和民族振興的角度,知道如何在不讓新聞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跑偏的情況下,突出每一條新聞的主題和內容。新聞記者要反映社會正能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確地解讀和把握新聞內容,明晰哪些新聞該保留、哪些新聞該丟棄。新聞記者只有實現政治擔當,定位新聞價值和思想,為稿件賦能,才能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記者。
(二)新聞記者要有辨識力,實現專業擔當
新聞記者要有敏銳的眼睛和質疑的頭腦,有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知道每種新聞的價值以及如何處理。新聞記者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對新聞作品的專業判斷力。通過對新聞價值本能的職業敏感,新聞記者要在看似無聊的事件和話題中,挖掘隱藏在意料之外的新聞作品。在辨識新聞價值、評判新聞作品的優劣時,新聞記者應站在受眾需求與社會利益的角度,而不是以新聞記者自身的情趣愛好為中心。在智媒時代,從新聞線索的搜集與評估、采訪與編輯到新聞產品分發,新聞的全流程越來越體現出智能化的特性,新聞記者在話題設計、內容深加工等方面,要當好媒體機器人的“把關人”,突出最活躍、最有特點的新聞價值要素,更好地實現新聞價值。
(三)新聞記者要有個性力,實現品質擔當
新聞記者要注重個人性格、人品和職業魅力的培養,在天賦、直覺與本能的基礎上培養職業意識。新聞記者的綜合素養是指有助于其長遠發展的個性品質,包括誠實、公正、公平、自信、自尊、專注、上進、樂觀、有勇氣等。新聞記者要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接觸社會不同階層,其工作領域相當廣闊。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新聞記者的個人品質對新聞工作成效有很大的影響。新聞記者要善于理性思考,擁有超越表象看本質的態度,做事機智果斷,用真實的故事吸引受眾;不能通過取悅他人謀取個人利益,要有勇氣將事實和真相呈現在受眾面前。此外,新聞記者要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積極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理解受眾,不斷生產出多品種、多類型、多樣化的新聞作品,為受眾提供更加精彩、豐富的“新聞大餐”。
(四)新聞記者要有數據力,實現技術擔當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深刻影響。大數據時代,每個新聞記者都是自己的數據編輯,工作態度要一絲不茍,避免數據錯誤;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線新聞報道的勢頭日益強勁,新聞記者需要通過最有效、準確和簡潔的方式呈現新聞;自動生產新聞技術的發展,使新聞記者的工作方式和流程也在變化:依托于清晰、可靠的結構化數據,媒體機器人擁有超越人類新聞記者的數據處理能力,可以大規模創建個性化內容,以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新聞記者需要提高數據工作能力,在數據的快速收集和標注中,核實底層數據質量,保證算法精確透明,充分發揮數據“喂養”、數據“清潔”等自動化新聞技術的優勢,在為機器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承擔數據責任,防止媒體機器人輸出錯誤報道。
(五)新聞記者要有知識力,實現智慧擔當
智媒時代,新聞記者更要重視內容為王的原則,依托于職業化的知識結構,厘清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的概念并處理好四者間的關系,重視受眾體驗與感受,在系統的新聞信息系統知識架構中,成為智慧個體。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不僅要精通新聞學、大眾傳播學和新聞倫理學,還要對政治、歷史、財經、文化、體育等有廣泛的了解。新聞記者不僅要重視理論基礎,還要不斷拓寬實踐經驗;不僅要掌握大量的知識,還要培養發現新聞的直覺和本能;不僅要有清晰的思路,還要有流利的多語言表達能力。新聞記者不能僅僅通過復制、加工舊數據而產出新數據,更要傳播新的思想;不應一味地注重過去的故事,更應智慧地解讀趨勢與未來,洞察新聞哲學,有意識地融合自由、理性和責任。
四、結語
智媒時代,媒體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媒體機器人的應用無疑對重塑傳媒生態有積極的助推作用。由于傳媒生態系統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之間共生共存、互相依賴,新聞記者在傳媒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將會變得更加重要。新聞的靈魂在于“新”。新聞自動生成技術快速、客觀報道最新社會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實現新聞價值的時效性。此外,憑借上述核心能力,新聞記者可以更好地挖掘故事、洞察人性、關注新聞事件在思想與情感方面的爭議性、提升新聞事件的趣味性與代表性,從而衡量、選擇新聞事實,定位新聞價值,進一步決定稿件的取舍、修改以及版面設計和作品安排。通過人機高效協同發展、內容生產流程再造,新聞記者能更好地實現新聞價值的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實現新聞的本質特征。總之,只有讓好內容與好技術巧妙結合,新聞記者才能更好地掌握新聞傳播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更好地領導、擔當專業責任與社會責任,更好地實現新聞價值,進而傳播思想、影響行動、改變世界。
參考文獻:
[1]何信麗.智媒時代機器人新聞的實踐與迷思[J].青年記者,2019 (15):86-87.
[2]劉海鵬.論新聞價值要素的開掘[J].記者搖籃,2015(05):33-34.
[3]高紅梅.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核心能力[J].新媒體研究,2015, 001(013):69-70.
[4]齊志永.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核心競爭力研究[J].山西青年,2017 (0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