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依憶
摘 要:中國當前的社會信用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人們對于“信用”越來越在意。而公共圖書館,作為依靠誠信為主的社會載體,在遇到讀者不遵守信用的事時,除去以金錢為主要處罰手段之外,還應積極探索新型的讀者信用管理模式,優化工作管理方式。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讀者信用管理;讀者失信問題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2
一、前言
公共圖書館在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免費向公眾開放是公共圖書館的應有之義,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在免除讀者押金,推進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上做了創新嘗試,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讀者失信的現象,加強對公共圖書館讀者信用制度管理模式,對進一步提高公共圖書館管理水平,建立和諧的圖書館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讀者信用的相關概述
“讀者信用”是“讀者”與“信用”兩個詞語的組合。特指讀者在使用圖書館資源時的形成的相互信任的特殊社會關系。
從圖書館的角度來說。讀者信用是讀者是否遵守承諾,這不僅可以促進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信任程度,同時能提高圖書館的社會性作用,使之成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參考標準。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是個人品質的彰顯,一方面是對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做出響應所獲得的信任度,涵蓋了讀者對于圖書館的公信力的一種表現。
三、公共圖書館讀者失信行為及其現象剖析
(一)失信處罰的力度不足,難以起到震懾作用
現在,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也對讀者的不正當行為采取了某些制裁措施,但這些懲罰措施的強度非常弱,并不會產生什么實際性的處罰力度,并且不影響讀者的日常生活和行動,對讀者的個人生活并不會產生什么實際性后果[1]。并且,懲罰力度太低不能起到懲罰的作用。比如,對于一些較高的收入讀者來說,圖書館的賠償款項相對較低,很難給予他們約束力和影響,甚至有些讀者甚至會選擇一些熱書、一些孤立的書、外國原版和其他珍貴的書偷偷收藏起來,占為自己的個人所有。這些不規范的借閱行為都會對圖書館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以及加大圖書館的管理難度。
(二)公共圖書館讀者的責任意識弱化
公共圖書館的讀者中,存在無視圖書館按時還書的規則,無視館方的警告,選擇在限制時間作出處罰后才歸還借的書的現象,這部分讀者他們的責任感很弱,這樣做不僅損害了公共圖書館的形象,并且也會損害圖書館的書籍所有權和信息取得權和其他讀者的利益。
(三)公共圖書館讀者缺乏法律認知和了解
在公共圖書館的讀者調查當中,發現大多數違反相關規定的失信讀者都是缺乏相應的法律認識和理解。在這些讀者的當中還存在一些對圖書館的管理制度不是很明確的人在,他們并沒有理解他們的不誠實行為已經是違反法律的,只是單純的認為讀書不誠實是個人的不正當行為,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
四、公共圖書館讀者信用制度模式探索及策略
(一)讀者信用積分制在圖書館讀者管理工作中的意義
在現行的讀者管理制度中,對讀者逾期、故意損壞圖書、造成設備的損壞、盜取文件等違紀行為一般規定都要進行相應的金額罰款。然而,在這項規定的實際的實現的過程中,讀者往往不是很接受這一點。讀者的質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圖書館并非是社會的行政處罰機構,不具有相關的處罰權力,有沒有進行罰款的權力?另一個問題是,圖書館收取的罰款去了哪里?雖然說相關的執行人員有說明清楚相關的罰款款項政策以及執行方式,但在實際的管理制度實施中還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讀者信用積分制度采用違規扣分的方式,結合對讀者的素質素養的評價、道德水平和學術研究能力,將經濟處罰部分替代為失信處罰。除了對公共圖書館造成重大損失的經濟損失外,要盡量的減少使用經濟處罰手段,豐富圖書館反失信的管理措施,避免處罰措施的單一性[2]。
實現信用管理的讀者群體,促進信用意識的形成,直到加強信用意識,這對社會的成員來說無疑將有助于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形成一種遵守社會信用規范的優良社會風氣。對社會的基礎建設過程中的人文素質的研究已經證明,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文化有利于降低社會管理成本和有效的提高社會資本交易的穩定性[3]。
(二)讀者信用積分制在圖書館讀者管理工作中的處理
1.讀者信用信息的收集
讀者的信用評價信息主要來自三個方面[4]:一是讀者過去的信用狀況。圖書館可以依靠對讀者過去生活的方式和習慣做出調查,收集相關的個人信息,從而依靠這些信息來判斷一個人的信用水平;其次是目前讀者的信用狀況。讀者在接受了圖書館的相關規定后,從而簽訂相關的服務,服務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不同的交流,可以依靠這些交流來判斷讀者的個人信用水平。這些資料不僅僅是用來做信用檢查,也是對以后的信用服務做規劃。三是讀者信用狀況的發展趨勢。圖書館要依據當前的社會根本現狀,以及讀者的發展趨勢,對讀者的信息資料進行更新和統計以便及時準確的做出符合現實的資本預測[5]。
2.讀者信用評價過程
一個準確的合格的信用管理體系應該包括類似于政府的監督管理能力、信用調查流程和信用檔案調查。該系統能有效的對讀者的行為規范進行評判處理,具體的流程是:讀者信用調查、讀者信用評價和信用處理。
然而,并不是每個過程都實現了完整的系統。由于技術的限制,積分評判方式只能在信用的評價和處理上進行運用。一般的信用評估都從讀者的信用檔案出發,對檔案資料進行評估,從而分配服務方式。所以說,信用檔案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從多方面的來進行評估統計,從而得出嚴謹的評判登記。
在這個讀者信用評價與處理流程圖中,把讀者們的行為進行規劃分類,分成不同模塊來進行規劃管理,然后再上傳到統一的檔案評判進行評分規劃。對讀者的行為進行規劃分析,并為不同的事情做出不同的評價。由于外界原因產生的評判波動性,可以合理的進行精細處理。對誠信的讀者可以進行合理的規劃,并進行引導倡導,對于不守信的讀者要進行救贖引導機制,并進行相關的批評教育。但守信的讀者評分達到一定的等級之后可以晉升為信用讀者,失信讀者要是不聽從勸阻繼續我行我素,將進行批判教育,對造成的損失進行罰款,然后列為失信名單。通過這種救贖機制,不誠實的讀者可以成為值得信賴的讀者,并通過引導機制的激勵機制增加自己的積分,這樣仍然可以成為誠信的讀者。
3.讀者違信行為處理
對于讀者的失信行為,可以通過限制借閱權等方式來實施懲罰。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借閱權流轉的做法來處理。按照往常的借閱制度來說,每個人的借閱標準都不一樣,所以導致了不同的人的借閱量也不一樣,造成了有些守信讀者只能通過不斷的借還來增加借閱量。為了實現一種可行的借閱方式,也為了優化以往的借閱標準,可以基于舊有的方式來實現新的改革。可以讓借閱權流動起來,讓失信讀者流失的借閱資源不至于浪費,也讓守信的讀者獲得更多的閱讀資源,失信讀者的借閱權流向了忠誠讀者,對守信讀者產生了激勵作用,而失信讀者失去了部分借閱權,受到了失信處罰信任。
對于使用網絡資源而造成的不誠信事件,可以通過限制其上網時間和內容來進行處罰。對于參與圖書館活動時發生的違信行為,可以通過禁止其某段時間的參與資格進行處罰。總之,在處理失信行為時,要綜合的看待問題,多方面辯證的進行判斷,不拘一格,才能達到需要的目的。
五、結語
總的來說,公共圖書館應加強信用管理意識,樹立深入人心的信用管理理念。同時,公共圖書館還應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公共圖書館的資料和讀者的信用管理資料,還可以優化行業和社會的信用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公共圖書館讀者信譽管理數據庫系統,還能反映出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在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這樣做還可以提高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也可以對讀者的信用狀況進行更恰當的分析。
參考文獻:
[1]王淑君.公共圖書館讀者信用管理模式探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38(01):22-24.
[2]張白.公共圖書館信用管理服務探索——以成都市公共圖書館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9(04):20-23.
[3]阮可.公共圖書館“信用+閱讀”:開啟中國閱讀新時代[J].圖書館學刊,2018,40(01):8-12.
[4]徐建華.公共圖書館信用服務: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到虛擬讀者開發[J].圖書與情報,2017(05):7-8,1.
[5]張燕青.公共圖書館讀者信用管理模式及案例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7,37(03):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