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華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維,其中“虛空”思想更是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心理結構和藝術創作。本文認為道家“虛空”思想可以分為本體層、認知層和方法層等不同維度,對于平面設計的創作理念、主題內涵和語言表現都有較深刻的影響意義,有助于建構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哲學和設計實踐。
關鍵詞:虛空;本體層;認知層;語言層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2
一、引言
以改革開放,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為依托,我國平面設計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迎來了迅速發展的局面。縱觀迄今為止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概況,其總體的態勢是從以西方設計理論話語體系為絕對參照,逐漸開始過渡為能夠呈現一定程度的中國傳統文化及美學特征。在新的時代下,體現古老東方自然觀、生命觀、造物觀的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正在成為中國本土設計師的深厚滋養,也正在為更多的西方設計提供不同視角的參考維度,甚至是解決之道。
二、道家思想對于我國平面設計的當代意義
(一)時代意義
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道家思想,是中國人精神心理結構中的重要一維,與西方哲學相比,不長于思辯、邏輯,而是偏于感受,體驗,其核心的“天道”思想主要表現在融自我于萬物,在會通天地自然中獲得生命安頓的適意感和從容感。道家思想一度被認為消極避世,但實則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對時間、空間上主體自然與客體自然的存在及關系的深刻體悟。道家思想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參考意義,當下,以征服自然為目標和宏偉敘事的西方理性文明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泥淖,環境、資源、科技倫理等諸多問題漸漸呈現出來,一些西方的有識之士正在將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國智慧,試圖從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和諧主客關系中尋找解決之道。
(二)民族意義
在文化及藝術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對平面設計而言,一味亦步亦趨地追隨西方設計思潮,只會讓中國設計在國際上越來越陷入失語的困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博大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及文論、畫論、書論等創作總結都是我國當代平面設計的豐饒土壤,是平面設計的重要借鑒和靈感來源,更啟發著深層的創作思想。
事實證明,我國當代真正享有世界級聲譽的平面設計師,如靳埭強,呂敬人等,正是能在作品中體現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和哲學氣質的人。作為東方哲學重要代表的道家思想,不僅是中國本土設計師的精神滋養,也深受西方設計師的膜拜,著名的流水別墅設計者,西方著名現代建筑大師之一的賴特,就是老莊思想的忠實擁躉,深受老子“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句話的影響,并稱“中國最偉大的建筑師”是老子。包豪斯的早期教師伊頓也曾用道家思想講述有關空間的問題。
綜上,呼應時代語境,強化本土意識,突出民族特色是中國當代平面設計的必然選擇,因此,將道家思想置于設計視角的觀照中,其意義無需贅述。
三、道家“虛空”思想概述
(一)本體層面的“虛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家哲學思想中,“道”是宇宙的本源,而道者如何?《道藏》文獻有言“道體沖虛,……此其所以為萬物之宗。”此處“沖”為虛空之意[1]《道德經》第6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司馬光在《道德真經論》說:“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這句的意思是作為天地根本的谷神,也是極致虛空。可見,在道家哲學看來,虛空是道的重要特征,因而也是宇宙本體的重要特征。但“虛空”不等于“無”,只是因為“道”的內涵博大豐富,無法描述,無法歸納,就勉強用“虛空”來名狀。老子本人就說“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顯然,這里的“大”非是指形體,而是指“道”的含渾性和包容性,其本身并非消極,而是蘊含著積極的能動性。徐復觀先生曾指出:老莊即是上升的虛無主義,但是他們在否定人生價值另一面的同時,又肯定了人生價值,而被肯定的人生價值實現的即是虛靜的人生。所以,無論是從宇宙本體還是人生本體,老莊哲學的關鍵點都在“虛空”。
(二)認識層面的“虛空”
道體沖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玄之又玄,無法經驗,作為認識主體,既然無法直接地感知,那么,如此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道,又該如何把握和觀照呢?這便涉及到認識層面的對象屬性問題。老子在《道德經》第16篇講“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在后世道家學者看來,這是對萬物生長變化等自然規律的總結,也是對“道”的把握的憑借和依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不彰顯自身,萬物卻依循道而呈現。就道家的思維體系看,“道”是核心命題,卻無法直接觀照,因此,作為認識對象的“道”的直接顯現,便是蕓蕓萬物,便是自然。而正是由于這些自然萬象是依循道的,所以,認識主體在觀照時,不能機械或片面地將對象從道體中割離,也即要用體“道”的狀態去觀照萬象,彌合分辨,不能被慣常思維所束縛。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通常人們會只關注實體而忽略虛空,但道家哲學用體用關系分析有和無,實和虛,并將“無”至于更為重要的位置。道家的“虛空”哲學思想除了本體層面,也是認識層面上的方法論。
(三)方法層面的“虛空”
《道德經》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強字之曰道”,“混成”,即非單一,也即有不同,不同即蘊含著關系、矛盾和變化,因此道家的“有物混成”是萬物乃至天地運行的原動力,道體虛空,這里的虛空并非絕對的空無,而是蘊含無限可能,沒有特別明確的結果導向的可能。因此,創作者對對象世界的認知方法也并不僅限于對具體對象的直觀認知,更要對客體世界的深刻體悟和把握,而做到這樣,需要充分調動主體的虛靜狀態才能做到主客相通,物我為一。
《道德經》第16章,開始便提到“致虛極守靜篤”,意在虛靜中才能歸萬物之根,才能明心,才能有容,才能公允,才能全面,才能持久,才能不殆,最終實現道同。可見,基于前文中的邏輯起點——道體虛空,對道的體認和遵循的不二法門就是“虛靜”,“虛靜”是觀照主體的方法性旨歸。
《文心雕龍·神思》“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可見,“ 虛靜”是藝術創作必要的心境準備。“虛靜”作為道家哲學的重要命題,也為人的行為,當然包括平面設計提示著一個根本的方法論,即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莊子·漁父》)《莊子·漁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四、道家“虛空”思想對我國當代平面設計的啟發
(一)哲學本體層——平面設計思想上的“虛空”
設計哲學是植根于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本源和出發點。西方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曾提出“少即是多”,該理念對建筑界乃至整個設計界影響深遠。而在東方設計思維中的“虛空”思想則更為哲學化。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日本著名設計大師原研哉的設計中就充滿了“無”和“空”的意味。正如原研哉所說,“無”是最大限度的“有”,是“機前”。而道家哲學的“虛空”是萬物之宗,因為虛空,所以蘊含無限可能。
從設計主體行為看,哲學本體層面的“虛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設計主體在設計時總要有一定的設計意圖或設計考量,這些意圖和考量通常是基于社會思潮、自然環境或接受者因素等方面的觀照。設計觀照的層次將直接導致設計主題和設計內涵的確立。
從設計師自身著眼,虛空的設計觀,能夠讓設計者包含卻又超越具體拘滯的功利觀,從更宏觀,更開放,更發展性的角度去進行設計,處理設計師自身、設計對象和消費者之間三者的關系。
從設計對象看,虛空的設計觀能夠讓設計師摒棄雜念,摒棄繁縟,澄心以觀,不僅能關注所表現的對象,同時能注重對象和相關因素及環境之間的協調等問題,更可以自覺踐行二十一世紀之后綠色涉及、生態設計、人本設計理念。
從消費者角度看,虛空的設計觀能夠讓設計者攘除商品社會下人們被無度刺激起來的欲望和需要,而探察到人們基于主體自身精神和物質層面最真實的向往與欲求,這種設計出發點,更能充分調動消費者深層的并能在充分尊重消費者的開放的對象,給消費者的感知留下空間,實現設計者和消費者借助產品的良好對話。
(二)對象認知層——平面設計主題內容的“虛空”
老子《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的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有無之間的辯證關系,對設計的認知也有較大的啟發。設計行為,要從確立設計主題開始,何者是該表現的內容?何者不是?這不僅是取舍的問題,也不僅是目的和方法的關系問題,更涉及到設計的認知層面。
正如諾曼教授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闡述的,產品設計分為本能、行為和反思層,平面設計在表現主題上也有不同的層次和維度[2]。以商業海報設計為例,固然要表現品牌或商品的物質屬性,這屬于“實”,除此之外,有關品牌或商品的符號意味或風格特征等則屬于“虛”。完全據實進行設計表現,海報內容難免枯燥干澀。而以“虛”處著眼,則設計更多“召喚空間”,更能激發接受者的欣賞興趣。
(三)語言層——平面設計表達層面的“虛空”
就平面設計視覺而言,主要包括文字、色彩、畫面等幾方面要素,作為視覺信息的傳達媒介,這幾大要素互相搭配,互相映照,對信息接受者進行影響。眾所周知,在當前信息時代下,接受者成了各媒介或信息爭奪的對象,自然接受者的主動性被充分重視。那么什么樣的平面設計能更好地攫住人們的眼球,實現注意力經濟效益呢?接受美學認為,文本要為讀者留下召喚空間,即給讀者以充分進行自我想象和判斷的空間。平面設計也一樣,要充分顧及接受者的主觀能動性。而要做到這一點,道家的“虛空”思想可以提供很好的啟發。文字更多屬于文案部分,以下謹從色彩和畫面進行探討:
1.色彩
《道德經》第二十章講“無色令人目盲……”,過多的色彩堆砌會影響接受者對信息的把握,原研哉先生便特別推崇色彩的單純,他曾經專門寫過一本書,名為《白》。在原研哉先生看來,白即是無,即是虛空,“白”是土壤,是背景,是本相,是起源。鴻蒙之初,天地未開,是“白”。嬰兒墜地,心智未啟,是“白”。正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紛繁復雜的自然萬物和社會萬象都是以“白”為起點。
平面設計中色彩的單純,有助于充分調動接受者的主動參與,特別是在如今信息社會下,電子媒介、印刷媒介色彩的爆炸,繚亂的視像,接受者的視覺有時候需要是一種單純的質樸。所以,色彩的單純或“虛空”其實是對過多的“有”的一種對抗,就人的接受而言,更是一種休歇。
2.畫面
平面設計中,畫面作為表現的主訴語言,承擔著信息傳播任務的重要份額,平面設計的畫面創作固然有諸多規律和原則,但從創作手法上,“虛空”不失為一種風格和思路。虛空風格的平面設計,正如中國畫講究“留白”一樣,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然而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無印良品一則以烏尤尼鹽湖為背景的海報,畫面信息極為“虛空”,在視線盡頭,天地相交,而在天地之間除了一個人的背影,別無其他。而正是這極致“虛空”的畫面,給了接受者無限的感受和想象空間,正如無印良品的產品風格,追求一種普適的個性,一種安靜的共鳴。
平面設計中畫面的風格,要依托表現主題,在此前提下,“留白”式的畫面風格會形成更多的解讀可能,營造出如蘇軾所云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美學特征,在設計國際化背景下,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格。
五、結語
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博大精深,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深厚的滋養,同樣,對于當下平面設計也應該有很多可資借鑒的方面,在西方設計思想長期顯性影響下,也能夠依托本土哲學美學的思維土壤,綻放具有東方特色的設計表現。
參考文獻:
[1]翁銀陶.“道”:“絕對虛空”與“宇宙密碼”的混成[J].中州學刊, 2000(2).
[2]唐納德·諾曼.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