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晨
摘 要:氣象天文科普館是氣象部門面向社會公眾建設的重要交流平臺之一,具備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參與性及實用性等優勢,也是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東莞市氣象天文科普館利用多個主題展區向公眾展示氣象天文科學知識,利用其科學性、互動性、實用性及趣味性等寓教于樂,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及災害防御能力,為氣象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關鍵詞:氣象天文科普館;科普宣傳;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2
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向社會傳播氣象知識、樹立氣象部門形象的重要窗口。東莞氣象天文科普館是我國第四批“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用地面積1065.9km?,建筑總面積1697.2km?,總投資2000多萬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城市功能性項目,東莞氣象天文科普館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東莞氣象業務綜合探測基地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氣候變化應對和宣傳氣象科普知識的重要陣地,對東莞城市功能的完善也十分有利,市民休閑、娛樂、觀景的同時,亦能感受天文科技及科普的魅力,因此發揮了重大意義。
一、東莞氣象天文科普館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作用
東莞氣象天文科普館是中國氣象局、廣東省氣象局和東莞市委、市政府共同投資興建項目,已成為東莞市城鄉防災減災工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內唯一的氣象綜合性展館,于2014年3月22日在東莞市氣象局舉行的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上正式向公眾開放,截至2019年已經對外開放150次,累積接待公眾近5萬人,團體約200個。
東莞氣象天文科普館參考上海世博氣象館、南京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等關于設計和布局方面的先進理念,采用現代化的聲、光、影、電等高科技手段,建成了多個主題展區,包括氣象萬千、小球大世界、氣象災害防御、氣象工作站、氣候變化長廊、天文望遠鏡、低碳一天、彩虹影院等。這些主題區所有系統均由一臺Ipad操控,氣象知識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得到充分融合,采用高起點的規劃、高標準的設計、高水平的建設,將寓教于樂,建成了全國地市級一流的氣象天文科普館。
?氣象天文科普館彰顯出其“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實用性、可持續性”的現代化科普設計理念,將深奧的科學知識提煉演化為生動有趣的科普互動產品,通過“氣象萬千”可向觀眾展示出東莞市四季特點;“小球大世界”是引進的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球面科學展示系統,采用一個1.73m直徑的碳纖維球體,將全球衛星云圖投影在上面,形象的向觀眾顯示出球體上的海洋、大氣、天文等信息;“氣象災害防御”展區則是通過幻影成像技術,展示出氣象災害發生前,氣象部門開展的預警信息發布與接收、災害防御措施等,有利于公眾了解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并加強學習;“氣候變化長廊”對地質時代的古氣候、5000多年中國氣候、全球近100多年氣候變化規律及近代氣候趨暖成因及生態環境改善作了細致的分析;“低碳一天”主要涉及的是溫室氣體、節能減排對策、清潔能源和氣候資源利用等內容;同時還利用預警信號展示墻、彩虹影院以及開放的氣象工作室等展區展示出相關的氣象知識及工作,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增進了對氣象知識的了解,實現了科普教育及氣象宣傳一體化。
二、東莞市氣象天文觀測科普宣傳活動實踐思考
(1) 加強社會公眾氣象天文知識普及。近年來,東莞市氣象局依托市氣象天文科普館、科普大篷車、公眾開放日、氣象科普專場活動等載體在每年3月全市氣象災害應急知識宣傳教育月、“3·23”世界氣象日、暑期等特定時間段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氣象科普宣傳活動,旨在培養青少年對于氣象科學知識的興趣愛好,提高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如2015年4月16日上午針對市機電排灌管理站組織全體職工開展氣象天文知識普及,講解員利用iPad控制館內聲光系統,耐心細致地向來賓們介紹了基本天文和氣象知識,現場演示城市雷擊、降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模擬、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地球晝夜變化模擬、表現東莞四季變化虛擬設置及電視天氣預報模擬演播室等項目,讓市機電排灌管理站組織全體職工更深入了解了不同氣象知識,啟發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結合天氣預報情況充實做好防洪排澇應急工作,增強單位工作中預警意識和自救能力,提高該管理站汛期指導搶險等工作水平。
同時,針對青少年學生舉辦多種形式的天文科普宣傳活動,如2018年6月1日,500多名家長和兒童走進氣象天文科普館,參觀小球大世界、氣象工作站、天文望遠鏡、低碳一天、3D影院等多個主題展區,感受了光影交錯的視聽展示平臺,進行氣象知識互動游戲,并在室外氣象觀測場工作人員帶領下,近距離觀察了風向風速表等氣象觀測設備,探索氣象預報工作奧秘。2019年7月23日氣象天文科普館接待了第三屆“候鳥歸家”暑期公益夏令營首場活動的42名“小候鳥”,在這里感受春夏秋冬、風和日麗、電閃雷鳴等氣象天文變化,通過科普測試、實地學習及交流分享,寓教于樂,讓“小候鳥”們既增長了見識,又潛移默化,進一步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2) 開展天文現象觀測。東莞市氣象天文科普館四樓裝設有南京中科的圓頂天文臺加望遠鏡,可以進行日常的觀月、太陽黑子和系內行星觀測。其中外直徑8m的經典型天文圓頂是專為光學望遠鏡安裝、觀測而設計的專用屋頂,圓頂可平穩的逆時針或順時針周向旋轉360°,為超半球設計,天窗活動雙鏈條平衡傳動,電動控制開啟,確保望遠鏡免受日曬雨淋、風沙侵襲。KPW400ZF望遠鏡系統由400mm主鏡、有效口徑150mm導星鏡組成主要核心。望遠鏡自動尋星系統通過采用計算機控制裝在望遠鏡赤經、赤緯軸上的步進電機的轉動而指向所要觀測的天體,可以從任意初始指向定位目標星,在開放式的電子星表數據庫中直接輸入要觀測的天體的坐標,指向新的天體。同時,天文望遠鏡投影到的光學信號也可通過CCD設備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到電腦上成像。如制作一張紋理清晰明暗分別的月面圖,首先使用攝像頭控制軟件在前端調節好拍攝系數,在觀測活動結束后,素材轉移至影視中心圖像處理專用電腦,使用圖像疊加軟件將視頻疊加為單張圖,通過這個過程中消除原有視頻中和目視效果類似的色差和抖動。再使用計算疊加后的原始參數圖像放到后期圖像處理軟件中進行降噪、白平衡、調色等工作,最終出圖,呈現天文科普觀測素材。
(3) 完成內外接待、天文觀測任務。東莞市氣象天文科普館做好科普館參觀團體信息記錄,及時發布科普館對外開放預約消息并協助推送氣象天文相關科普知識的微博信息,每周一到周五工作時間對團體預約開放,每隔兩周的周六上午對個人進行預約開放,完成內外接待、科普講解任務。同時,緊跟國內外天文觀測中心步伐,在年內幾次天文事件發生時如期在我局天文臺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記錄,如“2015年4月月全食” “超級月亮” “2019年12月半日食”等國內重大天文事件,都已完整記錄并制作成圖文科普材料。
三、科普活動工作難點及解決思路
目前科普館的科普和觀測工作大多為軟指標,尚未將場館建設、維護保養、固定崗位等目標完成的硬性指標納入工作考核之中。多數負責維護、科普講解人員都為兼任,導致場館設備維保工作無法及時完成,造成科普活動時設備全運行率低、天文觀測業務的需要也無法充分兼容。
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穩定人員隊伍,專門負責科普館安全運行、秩序維護、導覽接待等工作,平時積極進行專業素質及技能培訓,為氣象科普館工作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與上級部門聯合,為氣象科普館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同時將氣象科普館的發展列入部門工作考核中,實行獎罰分明,促進東莞市氣象科普館的又好又快發展。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想要了解氣象天文科技知識的欲望越來越強,氣象科普基地擔負著開展氣象天文科普知識宣傳的重任,因此,要不斷探索高科技的開發應用,開辟新途徑、新方法,最大程度的發揮氣象科普基地優勢及潛力,將神秘莫測的天文地理常識轉換為顯而易見、觸手可及的各類產品,不斷充實廣大人民科技需求,提升全民防災能力。
參考文獻:
[1]肖巧潔.論氣象科普館在科普宣傳工作中的作用與開展[J].科技與生活,2012(13).
[2]李偉,張倩,唐立巖,等.全國氣象科普場館建設發展現狀與思考[J].科技傳播,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