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潔 劉輝
【關鍵詞】 單采血小板;獻血者;人群特征;招募策略
單采血小板濃度、純度高,限制了其他成分輸入量,大大降低了同種免疫反應的發生,常用于血小板計數減少或功能低下的患者,療效顯著,為治療爭取了時間。近年來血小板供應量呈逐年遞增趨勢[1],自取消冰凍血小板及互助獻血,臨床血小板供不應求,因此,保留固定單采獻血者,擴大成分獻血隊伍勢在必行。研究發現,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等均影響市民的獻血行為[2],單采血小板人群分布的研究很多,但對于多次捐獻者資料的分析,甚少報道。故將銀川地區2012-2018年總獻血次數≧10次單采獻血者的上述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為有針對性的制定成分獻血招募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銀川地區2012-2018年總獻血次數≥10次的1198名單采獻血者,獻血者健康狀況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11》,并根據知情同意原則登記相關信息。
1.2方法
將獻血者資料根據年齡、性別、民族、職業、文化程度進行整理匯總,使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將年齡分為5組,不同組間變量比較用X2檢驗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采獻血者人群分布情況及統計學分析,見表1-5。
從年齡段劃分看,單采血小板人群年齡主要分布在25-34歲、35-44歲、45-54歲3個年齡段,以35-44歲居多,他們多數由全血獻血者轉變而來,身體狀況好、心理成熟、對獻血毫無顧慮,更愿意捐獻血小板[3],應做好這部分人群的保留。由于55-59歲年齡已偏大,可加強對19-24歲人群的成分獻血招募力度,具體工作如下:
①對已到獻血間隔期人員電話招募,根據職業文化程度等有針對性講解成分獻血知識,讓其自主決定再次獻血;
②加強該年齡段的現場動員;
③定制精美時尚紀念品。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不同年齡組在性別構成上有統計學差異,銀川地區男女比例為1:1.03,而單采血小板人群男女比例為3.3:1,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原因為女性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以及低體重、緊張等使獻血受限。應進一步擴大可招募的女性獻血人群招募保留工作,以達到整體壯大成分獻血隊伍的目的[4]。具體工作如下:
①女性專屬節日,發放女性專屬紀念品及祝福短信;
②公開報道典型女性成分獻血者,激勵潛在人群。
從民族分布看,漢族和少數民族比例為5.1:1,不同年齡組在民族分布上無統計學差異,而銀川地區該比例為2.6:1,因此,少數民族人群獻血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要根據民族習俗、生活習慣、飲食特征等,加強少數民族人群成分獻血招募[5]。銀川地區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具體工作如下:
①回族飲食以牛羊肉為主,血液粘稠度較高,要有針對性進行健康宣教;
②在回族聚集地發放成分獻血宣傳資料。
從職業分布看,不同年齡組在職業構成上有統計學差異,其他人員占54.2%,他們時間支配自由,這也和一部分人不愿透露職業和社會分工細化難以確定職業而均登記為其他有關,應做好這部分人群的保留工作。國家及企事業單位、學生、軍人獻血時間受限,學生年齡小,對成分獻血知識欠缺,心存顧慮,獻血動機、獻血信念不成熟[6],體重輕者居多,體檢合格率低,成分獻血在高校的宣傳、動員及招募工作任重而道遠[7],應做好以下工作:
①制作通俗易懂的時尚動畫課件,講解成分獻血知識;
②制作大學生專屬時尚紀念品;
③定期組織到獻血屋參觀成分獻血過程;
④用同伴招募方式鼓勵復次獻血者動員同學加入成分獻血隊伍。
從文化程度構成看,以中技及以下、高中、大專為主,分別占33.6%、24.2%、22%,不同年齡組在文化程度構成上有統計學差異。這與本地區單采人群職業為其他有關。本科及以上學歷較少,他們有良好的知識基礎,更容易理解獻血是利己利人的好事,在招募時,應更深層次的講解成分獻血知識,對于典型人物,進行網絡、媒體報道,提升其榮譽感,吸引更多高學歷人員參與成分獻血[8]。
由于很難獲取銀川地區總人群的職業和文化程度特點,故無法得知單采人群在獻血人群和總人群中的分布差異,從而無法更精準的分析單采人群特征,為本研究的局限性。
WHO 研究數據顯示,從低危人群中發展志愿獻血者和吸引健康志愿獻血者再次獻血,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障[9]。由于不同地區在人群分布上會有差異,因此,在制定成分血宣傳招募策略方面,各地應有所區別。銀川地區應加強對19-24歲、女性、少數民族、學生、高學歷人群的成分獻血招募力度,并做好35-44歲人群的保留工作。具體從以下幾點做起:
①改善獻血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提升專業技術,使獻血者滿意并有愉悅感;
②由獻血者講解親身感受,動員潛在獻血者;
③利用微信、網絡、媒體加大成分獻血宣傳,將血細胞分離機放置宣傳現場使人更直觀了解成分獻血;
④做好回訪,聽取意見建議,對流失人員分析原因以改進服務;
⑤定期組織成分獻血者聯誼會,鞏固并擴大隊伍。綜上所述,必須有針對性進行招募,才能建立一支固定、低危的成分獻血隊伍,確保獻血者和血液安全,保障臨床用血。
[參 考 文 獻]
[1] 柳芳梅,梁社玲,段彩紅,等.寧夏血液中心2011-2015年臨床供血調查及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17,30(1):63-64.
[2] 孫革,藍欲曉,李慧文,等.深圳市志愿捐獻機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及招募策略[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9):783-785.
[3] 傅鈺斌,湯靜兒,李錦城,等.影響獻血者捐獻機采血小板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4):406-408.
[4] 林彩霞,孔福山,馮晴,等.新增成分獻血人群獻血行為特征分析及有效保留[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7):782-784.
[5] 喇光忠,尤美華,.2011-2015年臨夏回族自治區無償獻血人群分布特征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2):171-173.
[6] 孔福仙,鄭悅,俞麗,等.2012-2016年杭州地區固定成分獻血人群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2):188-191.
[7] 鄭珊峽,傅強.南京地區高校開展單采血小板獻血者招募方法及成效的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6):195-197.
[8] 陳樂丹,盧小遠,.溫州地區機采血小板人群基本情況調查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8,31(2):134-136.
[9] Leiby DA,Fucci MH,Stumpf RJ.Trypanosoma cruzi in a low-to moderate-risk blood donor population: seroprevalence and possible congenital transmission.Transfusion,1999,39( 3) : 3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