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 潘曉華 劉國榮
【關鍵詞】腦小血管病;炎癥機制;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743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ease,CSVD)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并且對其研究亦不斷深入。 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ease,CSVD)是指各種病因影響腦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和小靜脈 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影像、病理的綜合征[2-3]。CSVD是導致老年人認知功能損害、癡呆和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4],CSVD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5%。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
研究顯示[5],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損害是腦小血管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的腦血管內皮細胞對于腦自動血流調節功能和血腦屏障功能的維持發揮重要作用。內皮細胞受損可表達多種細胞因子,單核細胞從血管內轉移至血管內皮下,從而引發炎性細胞反應。
1.1炎性反應是小動脈硬化性CSVD發病機制中的一個重要參與因素,并且造成衰老相關腦小血管損傷;
既往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脂質浸潤和動脈壁內膜的炎性反應過程,起始于血管內皮損傷,并出現單核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炎癥細胞的浸潤,故認為此類病變是由動脈內膜病變引起。多種傳統炎性標志物在其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如:系統性炎性標志物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等,可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增加內皮細胞通透性及白細胞黏附性,下調一氧化氮合酶在內皮細胞的轉錄,減少一氧化氮的釋放,導致內皮細胞凋亡。
1.2腦組織損傷,即腦小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腦屏障受損, 進而造成腦組織損傷,這一因CSVD繼發的腦組織損傷是否有炎性反應參與。
血-腦屏障破壞與腦白質損害以及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血漿蛋白滲透到擴大的血管周圍間隙有關。運用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檢查發現,在LA患者的腦白質改變周圍2mm范圍及正常的腦白質中血-腦屏障滲透性增高。一些調控BBB穩態的基因,如編碼 AQP4基因多態性、rs2075575和rs9951307點突變,可使LA的風險增高。Haller 等研究證實,T2/FLAIR序列掃描顯示正常老化的腦室旁以及血管周圍的WMCs區域較實際范圍大,而磁共振成像顯示腦深部的WMCs較實際范圍小,這是由于細胞間質水含量在不同的腦區域含量的不同而造成的。
1.3腦缺血可以引起神經炎性因子的釋放,膠質細胞活化是中樞神經系統炎性反應的關鍵,其通過產生自由基、改變血管舒縮性、釋放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等而引起或加重顱腦損傷,進而對細胞外基質和神經血管單元產生永久性的損害。激活的膠質細胞主要是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而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損傷后發生反應最早的細胞。它的活化是神經炎癥發生的標志。小膠質細胞作為腦內常駐免疫細胞,在受到損傷刺激后迅速激活,吞噬病原體,進行組織修復,但過度激活則釋放大量的促炎因子及神經毒性物質,導致炎性反應級聯放大,參與腦缺血損傷。
綜上所訴,當前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局部和全身炎性反應在腦小血管病中的發生、發展、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及動脈粥樣硬化等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炎癥反應及炎癥相關因子在腦小血管病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但與炎癥相關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且提示腦小血管病疾病的炎癥因子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在強,王擁軍.腦小血管病基礎研究的爭議與啟示[J].中國卒中雜志,2013,8(06):423-425.
[2]Pantoni L .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rapeutic challenges[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0, 9(7):689-701.
[3]Wardlaw J M , Smith C , Dichgans M . Mechanisms of sporadic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3, 12(5):483-497.
[4]Eguchi K , Kario K , Hoshide S , et al. Nocturnal Hypoxia Is Associated With Sil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a High-Risk Japanese Community-Dwelling Popul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5, 18(11):0-1495.
[5]王凌唏,劉剛,賀桂瓊, et al.慢性腦缺血對小鼠腦內星形膠質細胞的影響[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4,39(2):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