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關鍵詞】 腹部手術;全麻蘇醒期躁動;麻醉蘇醒護理;臨床效果
腹部手術是臨床常見手術方式,該種手術患者一般需給予其全麻,但在術后全麻蘇醒期,易導致患者出現躁動情況,不僅易出現血壓水平波動情況[1],同時增加創面出血量,引發術后氣管痙攣,對患者預后造成嚴重影響。本次研究通過對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實施麻醉蘇醒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并探討效果,具體見下文。
1.1基線資料
選取收取時間段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進行部手術患者,100例患者中,50例為觀察組、50例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符合腹部手術的適應癥[2];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存在其他惡性病變。
觀察組年齡23歲-76歲,平均49.67±1.24歲,其中男45例、女5例。
對照組年齡24歲-76歲,平均50.66±1.82歲,其中男46例、女4例。
兩組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P>0.05,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施基礎護理操作。
觀察組實施麻醉蘇醒護理。
①在實施手術前,加強患者健康教育,使其能夠對麻醉知識進行充分了解,并通過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健康安全手冊等方式,使其能夠對手術類型、導尿方式、麻醉類型進行了解。并加強與患者溝通,使其能夠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使其負面情緒得以消除。②待手術結束后,應將患者送入麻醉蘇醒室,在轉運患者過程中,應固定患者身體,避免顛簸。合理擺放患者體位,防止由于體位不當或器械壓迫所致的神經系統問題。同時需對患者血液循環情況進行觀察,由此保證靜脈血液回流。③在實施手術治療以及麻醉過程中,可與患者情況進行結合,給予其合理應用止痛、鎮靜藥物,必要情況下給予其自控鎮痛泵。加強監測每位患者動脈血氣和生命體征,防止由于藥物殘留所致的呼吸道梗阻以及通氣不足情況,使其呼吸道維持通暢,降低并發癥風險[3]。
1.3觀察指標
兩組指標比較,包含蘇醒時間和躁動評分、心率和血壓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卡方/X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2組蘇醒時間和躁動評分
觀察組腹部手術患者蘇醒時間(66.56±1.24)min、躁動評分(128.87±2.36)分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見表1。
2.2分析心率和血壓水平
觀察組腹部手術患者心率(75.55±1.22)次/min、收縮壓(85.55±1.22)mmHg、舒張壓(133.23±1.12)mmHg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手術作為一種有創性治療,腹部手術易增加人體機體損傷,而對于接受全麻的腹部手術患者,其在術后全麻蘇醒期易出現不同程度疼痛感,進而引起全麻蘇醒期躁動情況[4]。全麻蘇醒期躁動是常見并發癥類型,而在患者蘇醒期,易導致其出現肢體不當、心率和血壓升高情況,對患者預后十分不利。而通過加強其護理干預十分必要,通過實施麻醉蘇醒護理,能夠使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得以提高,同時加強患者心理疏導,使其負面情緒得到改善[5]。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蘇醒時間(66.56±1.24)min、躁動評分(128.87±2.36)分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心率(75.55±1.22)次/min、收縮壓(85.55±1.22)mmHg、舒張壓(133.23±1.12)mmHg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實施麻醉蘇醒護理的效果十分顯著,能夠改善其血壓和心率水平,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畢月麗,趙婭楠.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實施麻醉蘇醒護理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3):61-62.
[2]魏嵐,唐靜.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2):6,8.
[3]丁佐梅.麻醉恢復室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危險因素的分析及對策[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8,25(1):126-128.
[4]孫曉紅.循證護理在減少患兒七氟醚麻醉蘇醒期躁動中的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7):2644-2646.
[5]王曉峰.右美托咪定對全身麻醉老年患者術后蘇醒期躁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9,25(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