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晨旭


【摘 要】威爾第是19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游吟詩人》這部歌劇則是他創作生涯中一部極具藝術性和代表性的佳作。這部作品用別具特色的寫作手法描寫了愛情、親情力量的偉大以及為愛犧牲的精神,人物多樣、情節豐富且有著鮮明的風格特點。這部歌劇第三幕中的男高音詠嘆調《柴堆上火焰熊熊》非常著名,本文即通過對這首詠嘆調的人物形象、風格特點及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展現其獨具特色的魅力。
【關鍵詞】威爾第;《柴堆上火焰熊熊》;背景;風格特點;影響
中圖分類號:J617.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2-0069-02
一、創作背景
歌劇《游吟詩人》的故事發生于15世紀初期,年輕的首領曼里克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阿拉貢皇后的女官萊歐諾拉,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并對兩人的美好未來產生了無盡的憧憬與向往。與此同時,魯納伯爵也不知不覺地愛上了萊歐諾拉,但他不知道的是,曼里克與自己竟是兄弟關系,年輕的魯納伯爵居然把自己的親兄弟曼里克當成了情敵。原來在很久之前,曼里克的養母吉普賽人阿蘇茜娜的母親被魯納伯爵的父親老伯爵活活燒死,阿蘇茜娜為了報仇將幼小的曼里克偷了過來,慢慢撫養成人。之后便有了兄弟二人同時愛上萊歐諾拉一事,二人為了共同之所愛互相殘殺。劇情發展到最后,阿蘇茜娜終于報了殺母之仇,整部歌劇以悲劇收場,人物與人物之間相互襯托,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情節跌宕起伏,故事線條貫穿始終,引發觀眾無盡的深思。
二、作品風格特點及演唱分析
(一)風格特點
《柴堆上火焰熊熊》為《游吟詩人》這部歌劇中第三幕曼里克(男高音)的詠嘆調,這首作品可以稱得上是意大利歌劇作品中最負盛名的詠嘆調之一。這首作品屬于跑馬歌形式,跑馬歌是意大利歌劇中一種快速的、篇幅不長的詠嘆調形式,是一種節奏反復的短詠嘆調,原名為Cabaletta(卡巴萊塔),通常是重唱或者詠嘆調結束的那一部分??ò腿R塔原本是形容伴奏或旋律像動物跑步的步伐一樣輕快、急促。羅西尼的創作中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跑動,除羅西尼外,多尼采蒂和貝里尼也都是十分擅長創作此類體裁音樂作品的藝術家。這首《柴堆上火焰熊熊》則正是屬于卡巴萊塔這類體裁。
該作品前六小節為引子,4/4拍,F大調,所表現的是養母阿蘇茜娜就要被火燒死時曼里克的急切心情,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和推動性極強的連續附點組合烘托出主角內心情緒上的起伏。然后作品運用3/4拍、C自然大調,給人以堅強、明朗的感覺,表現出年輕的首領曼里克此時內心無比堅定,強弱弱的拍子反映了曼里克的救母心切,C自然大調也烘托出曼里克堅強勇敢、果斷明快的性格。通篇運用的是節奏感強烈、推進效果和氣氛烘托明顯的節奏型。作品結尾處讓整段音樂最終緩而重地落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完滿終止,剛強而堅定,給臺下的聽眾帶來強烈的終止感。
第三幕中,當曼里克牽著萊歐諾拉的手緩緩地走上禮拜堂的祭壇時,突然聽到吉普賽女人阿蘇茜娜被守城的士兵抓走,士兵們要立即將阿蘇茜娜扔入火坑中燒死,此時曼里克毫不猶豫地扔下了萊歐諾拉,吶喊著沖向抓走養母阿蘇茜娜的士兵們。這時他唱道“我若是失敗了,將與你一同死去”,此時隨著情緒的激昂,音高已經到了小字三組的C。此處的高音是所有男高音一展雄風的地方,這個高音恰到好處地為全曲注入了無比蓬勃的生命力。通過這段詠嘆調的表演,曼里克的形象深入人心。威爾第嘗試用曼里克和萊歐諾拉兩人之間的愛情去升華悲慘的結局,這就說明二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最終是以悲劇收尾,整部歌劇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在《柴堆上火焰熊熊》這首作品中,年輕的首領曼里克具有多重性格特點。曼里克具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身份,他既是浪漫溫情的游吟詩人,又是驍勇善戰的部隊領袖,這兩種身份造就了這部劇的矛盾沖突。與此同時,曼里克對于愛情和親情的權衡和抉擇,也造成了這部劇的沖突,使故事極富戲劇性。威爾第成功地將曼里克這一人物給寫活了,以他本身具有的多重人物性格帶動觀眾的思維,將整部歌劇的劇情推向高潮。
(二)演唱分析
《柴堆上火焰熊熊》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很有意思,用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半音向上級進的方式推動音樂發展,推至高潮后接兩個右手的八度和弦,目的是一定程度上延長這一高潮場面,緊接著就是一組下行和弦跳動,這種一上一下連綿不斷的起伏就好像上下竄動的熊熊烈火一般,高亢激昂,給人以激進的感覺,在情緒和感情的刻畫上為后面的詠嘆調演唱部分做了一定的鋪墊。
經過前六小節的引子后,第七小節的伴奏部分用了一個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這種節奏型有十分鮮明的行進感,我們可以從這個節奏中聽出一種部隊行進的感覺,為第八小節的演唱做了準備。演唱一開始就進入了十分激昂的部分,在3/4拍強-弱-弱的推動下,作品以快板的速度進行,第八小節直接以三個著重記號的四分音符展開,緊跟著是第九小節四個十六分音符的跳音,音樂整體以嚴肅和律動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男高音激昂的嗓音,加之威爾第作品特有的英雄性,十分生動和直接地將曼里克營救母親的急切心情表現出來。演唱時要注意體現出曼里克的英雄特征,聲音不宜太抒情,應當渾厚有力,注意氣息與聲音的結合,同時還要注意保持跳音的彈性。
在下一個音樂片段中,也就是第二十四至三十一小節,歌詞大意為“雖然我內心十分愛你,但我是她的兒子,縱使你十分痛苦,但這也不能阻止我。”這是曼里克在危急時刻對萊歐諾拉說的話,他告訴萊歐諾拉自己必須去救自己的母親,哪怕刀山火海、哪怕這一趟去了再也回不來,自己也要去救母親,因為母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沒有母親自己也將無法存在,世上沒有哪般感情會像母子的感情一般,哪怕是與萊歐諾拉的這般感情,也無法阻止自己去救母親的腳步,他也為此十分傷心,請求萊歐諾拉可以理解自己并原諒自己。此時樂句中出現了b7和b3,調性聽起來發生了一絲變化,由之前的激昂轉變為對萊歐諾拉的愧疚與告別,希望能夠得到她的原諒,唱此處時應當注意情緒的轉變,聲音也不可像之前一樣洪亮,要表達出請求萊歐諾拉原諒的情感。
來到第三十二小節,曼里克剛請求過萊歐諾拉的原諒,旋律部分也恢復到以前的跳音旋律,律動感十足,歌詞也變為“親愛的母親啊,我這就來救你,如果不能順利救出你,我就要和你死在一起,請你等著我,我要和你死在一起!”伴奏織體也更為緊湊,這種方式把男高音音色的明亮和英雄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推動情節進一步往下發展。演唱時要注意情緒由剛才對萊歐諾拉的緩和情緒轉變為迫不及待要去救母親的急切情緒,速度回到原速,演唱要突出重音,橫膈肌發力,唱出跳音的律動感,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要唱準確。
這首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是整個詠嘆調的結束部分,也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速度上越來越快,伴奏織體更加緊湊,十六分音符和附點音符的排列更加密集,男高音特有的金屬感音色在此處得以酣暢淋漓的展現。再加上這里作曲家特意加上了大規模的男聲合唱伴唱,使得此處氣勢更加雄偉浩蕩,曼里克堅定的救母決心猶如柴堆上熊熊的火焰一般直沖天際,復仇的火焰熊熊燃燒,整個男高音的旋律聲部與合唱團的伴唱聲部相互結合、相互依托而又相互獨立,旋律聲部架于伴唱聲部之上,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毀滅一切。作品的最后實際上是沒有High C的,但經過眾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二度創作,此處加上一個High C似乎已經變成了傳統,并且這樣唱更能體現出曼里克的堅定決心,表現出曼里克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特點,同時,這個High C也將觀眾的心牢牢地套緊,使觀眾們更加為曼里克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戲劇感十足。此處可以稱得上是全曲的畫龍點睛之處,難度之高也可想而知,演唱高音時的狀態一定要放松,保證喉頭的穩定是一個重要前提。同時要做到讓觀眾既放松又興奮、既松弛又緊張,這樣才最能打動觀眾。
三、影響
《柴堆上火焰熊熊》反映出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著力表現了世俗人情和社會悲劇,這一點十分符合威爾第“人性戲劇”的理念,傳遞了強烈而生動的情感,真實地反映了人性的陰暗面,刻畫了人的丑陋嘴臉,以極富創造力的藝術手段塑造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人物,極具藝術魅力與藝術感染力。這部男高音作品通過美妙的旋律、富有沖突性和戲劇化的表現手法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四、結語
威爾第的歌劇作品可以稱得上是意大利歌劇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作品。
本文通過對《柴堆上火焰熊熊》這首著名男高音詠嘆調的簡要分析,帶領大家初步認識和了解了威爾第歌劇的作品風格和特點,同時也對《游吟詩人》這部劇的主人公曼里克的人物形象做了初步的介紹。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能更為深入地研究歌劇藝術以及發掘歌劇藝術的魅力,讓我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參考文獻:
[1]朱振山.聲樂教學曲庫外國作品第2卷·外國歌劇曲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王蕾,黃敏學.西方音樂藝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張弦.西洋歌劇名作解說[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4]管謹義.西方聲樂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5]劉詩嶸.歌劇大師威爾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丁毅.西洋著名歌劇劇作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7]張筠青.歌劇音樂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王景彬.西洋歌劇詠嘆調大全——戲劇抒情男高音(一)[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