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雷 李晨帥 張亞娜
小兒肺炎是兒科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且易發生并發癥,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安全和健康[1]。深入研究肺炎的臨床診治,尋求治療兒童肺炎的最佳方案是提高兒科醫療質量的重要內容。目前治療小兒肺炎以現代醫學為主,中醫藥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藥煎劑灌腸作為兒科常用的一種外治方法,其患兒依從性較好,辨證靈活,臨床應用普遍。我們在臨床中選取了90例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華蓋散煎劑直腸推入法治療小兒肺炎喘嗽(風寒閉肺型)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診于天津市北辰區中醫醫院門診的肺炎患兒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均45例。其中治療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10歲,平均(5.9±1.2)歲;平均體質量(16.5±2.6)kg。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1~9歲,平均(4.9±1.5)歲;平均體質量(15.2±3.2)kg。2組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第8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肺炎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肺部聽診聞及濕啰音和(或)胸部影像學檢查有肺炎改變。
1.2.2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內肺炎喘嗽的風寒閉肺證分類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②患兒依從性好;③病程>3 d;④患兒及其家長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兒;②重癥肺炎患兒;③有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疾病患兒;④依從性差或參與其他試驗研究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參考第8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予以西醫對癥治療。對入選肺炎病例,給予抗炎(頭孢曲松鈉或阿奇霉素靜點)、止咳化痰(氨溴特羅口服液)、霧化吸入(博利康尼霧化液+布地奈德霧化液)等基礎治療。治療組:給予以上西醫對癥治療并加用華蓋散煎劑灌腸。華蓋散煎劑處方如下:麻黃10 g,紫蘇子15 g,杏仁15 g,陳皮15 g,桑白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河北美威藥業)。藥液制作:將華蓋散煎劑濃煎至100 ml(北辰中醫院制劑室提供),密封袋保存,4 ℃冰箱保存,有效期7 d。操作方法[2]:囑咐患兒放松并排空二便,平趴于治療床或者母親懷抱,將患兒臀部墊高約10 cm,用液體石蠟潤滑患兒肛周皮膚,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恒溫水浴箱中38 ℃的藥液,將灌腸軟管放入肛管10~15 cm,將藥液緩緩推入直腸,反折并拔出軟管,擦凈肛門。操作完畢,囑患兒平臥半小時。藥液應用劑量:<3歲10 ml;3~6歲:20 ml,>6歲:30 ml,每日1次,連續10 d。
1.4.2 療效判定療效判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評價治療效果,擬定療效為治愈、好轉、無效。治愈: 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象及體溫恢復正常,X 線檢查顯示肺部病灶吸收,且肺部啰音消失; 好轉: 臨床癥狀有所緩解,X 線檢查顯示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肺部啰音減少;無效: 癥狀及體征均未明顯改善,或呈惡化趨勢。觀察并準確記錄患兒咳嗽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X 線肺部病變吸收時間,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相比,治療組95.56%較高(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治療組咳嗽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X線肺部病變吸收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例,
2.3 安全性觀察治療過程中,2組患兒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指標處于正常范圍。
當前小兒肺炎仍是造成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由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病原體引起[4],通常會選用抗生素、激素、化痰等藥物治療。由于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獨特的生理特點和規律性[5],兒童用藥除了不良反應較多,最重要的是服藥困難,因此增加患兒治療的依從性,盡快減輕臨床癥狀,減少患兒治療時間,是兒科醫生所必須考慮的問題。針對小兒肺炎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可明顯提高療效,但由于傳統中藥煎劑口感問題,患兒不易接受,口服過程中藥物浪費較大,投藥量不夠準確,影響了中藥在小兒肺炎治療方面的應用。因此,尋求一種安全有效、依從性好的給藥途徑十分重要,而中藥小兒灌腸療法恰恰迎合了這一點。
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朝百脈”,“肺現絡大腸,又與大腸相表里,肺咳不已,往往大腸受之,煎抹中焦,而更用導法,從魄門入大腸,升氣于肺,表里可兼治”,這為小兒肺系疾病從大腸論治的理論依據。小兒灌腸療法是通過腸道直接給藥,將中藥藥液從肛門推入腸道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它既可以辨證論治,突出中醫優勢,又與口服給藥相比,減少患兒吞咽功能和消化酶對用藥的影響。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直腸靜脈叢豐富,吸收維持時間長,生物利用度增加,藥物經直腸黏膜吸收后,大部分通過可通過下腔靜脈進入體循環[6],所以除腸道吸收利用外,也會起到很好的全身治療作用[7]。目前隨著臨床上應用小兒灌腸操作方法日臻成熟,不僅對于腸道疾病,而且對于腸道外的其他疾病比如肺炎等也具有諸多優越性[8]。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易感外邪。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司腠理開闔,主一身之氣,其性以宣發肅降為順,肺閉氣郁為逆。小兒“肺常不足”,易外感風寒之邪,邪氣閉郁于肺,肺失清宣肅降,水液輸化無權,則凝而為痰,痰滯肺絡,阻于氣道,以致肺氣上逆,為咳為喘,喉中痰鳴。華蓋散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麻黃宣肺散寒,陳皮、茯苓、甘草燥濕祛痰健脾,桑白皮、杏仁、紫蘇子降氣引痰濁下行,共奏宣肺散寒,祛痰理氣,止咳平喘之功,肺臟恢復其正常宣降,咳喘自除。清代吳師機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內治和外治遵循同理,可以起到異曲同工的療效。
我們研究發現,治療組臨床療效、癥狀和體征消失優于對照組(P<0.05),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可見對于患兒肺炎喘嗽(風寒閉肺型),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華蓋散煎劑直腸推入法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小兒肺炎癥狀體征,縮短其病程,特別是小兒中藥灌腸治療的使用,提高了患兒治療的依從性,更適用于口服中藥困難的兒童,更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現實意義。此外,中醫學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情變化迅速,外感風寒之邪,易于傳變,入里化熱,所以疾病初起階段,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患兒早日康復,以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綜上,華蓋散煎劑直腸推入法治療小兒肺炎喘嗽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易為患兒和家屬接受,可以減輕家屬經濟負擔,更適用于口服藥物困難的患兒,值得臨床中辨證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