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景
上尿路結石,即為腎和輸尿管結石。臨床體征表現為疼痛、血尿、膀胱刺激、胃腸道反應等。遺傳、年齡、性別、飲食、水分攝入量、代謝等因素均可能導致上尿路結石的產生[1]。多發于20~50歲男性群體中。臨床治療以解除病因、恢復排尿、消除結石為主。體外沖擊波碎石、經皮腎鏡或輸尿管鏡取石或碎石術為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術后給予西藥口服,雖能清除部分殘余結石,但療效與預期尚有一定差距,且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高[2]。在中醫理論中,尿石癥屬“血淋”“石淋”“腰痛”范疇,認為腎、膀胱為其主要致病部位,濕熱長期積聚于體內,尿液中鈣、草酸鹽等沉積,則形成結石[3]。結石在體內存積過久,傷及肝腎,則損傷正氣,表現為虛實夾雜病型[4]。因此,對肝腎虧虛、氣滯血瘀型尿路結石,應以通淋利尿、補脾益腎、祛瘀化石為主要治療原則[5]。本研究探討上尿路結石患者手術后采取益氣排石湯治療對殘留結石的排除及癥狀改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上尿路結石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0~59歲,平均(33.15±2.75)歲;結石直徑6~19 mm,平均(10.37±3.05)mm;結石類型:腎結石16例,輸尿管結石22例;結石部位:左側結石14例,右側結石24例。研究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19~61歲,平均(34.63±3.24)歲;結石直徑5~18 mm,平均(11.37±3.13)mm;結石類型:腎結石17例,輸尿管結石21例。結石部位:左側結石15例,右側結石23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①經B超或靜脈腎盂造影檢查,符合結石臨床診斷標準[6];②結石直徑20 mm以下;③腎功能正常,全身情況良好;④均經體外沖擊波碎石(ESWL)術治療;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手術疤痕粘連;②合并腎、輸尿管原發性畸形或狹窄;③合并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④合并精神病患者或治療依從性差者;⑤合并手術禁忌癥者。
1.4 方法ESWL手術方式:選擇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體外沖擊波碎石機(B超定位)KDE-2002B(藥(械)準字:械注準20143212165)實施碎石。患者取仰臥位。調節沖擊壓力為12~15 kV,頻率60~80次/min。充盈膀胱后,實施沖擊碎石。根據結石大小及硬度,合理控制沖擊次數。通常情況下,輸尿管結石沖擊1600~1800次,腎結石沖擊1200~1500次。術后配合排石藥物治療1周,1周后復查,若結石未清除或同一部位仍存在較大結石,則再次實施二次沖擊碎石。同一部位接受碎石次數≤3次。術后輔助治療方式:對照組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解除痙攣、止血、鎮痛、利尿等基礎治療,叮囑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量≥2000 ml,適量運動,促進結石排出。同時給予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廠家:安斯泰來制藥(中國)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81;規格:0.2 mg×10粒)治療,1次/d,0.2 mg/次,飯后口服。根據年齡﹑癥狀的不同可適當增減。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排石湯治療。藥物配方:黃芪50 g,茅根50 g,山藥25 g,魚腥草25 g,黨參10 g,石蓮子15 g,雞內金10 g,茯苓10 g,金錢草10 g,丹參10 g。伴有疼痛者,添加延胡索10 g;伴有腎陽不足者,添加附片15 g;伴有腎陰虧虛者,添加生地黃20 g。水與藥2∶1比例,浸泡15 min后,大火燒開,轉小火熬煮至300 ml后,取汁,早晚溫服,餐前30 min空腹服用,3劑為一個療程,連服4個療程。服藥后30 min,指導患者在戶外開展慢走、散步等有氧運動,促進結石排出。1個療程結束后,B超檢查結石排出情況。
1.5 觀察指標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使用中醫癥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后腹痛、尿頻尿急、血尿、惡心嘔吐等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每個癥狀1~4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②記錄2組患者疼痛、膀胱刺激、血尿、胃腸道反應等癥狀改善時間。③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評估治療效果。評估標準:治愈:結石全部排出,癥狀及體征消失,X片檢查無結石陰影;顯著好轉: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緩解,X片檢查,顯示結石下移或明顯縮小;好轉: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X片檢查,顯示結石縮小或部分消失;無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結石未縮小,結石位置未改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著好轉+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④隨訪半年,比較并發癥發生情況、殘余結石清除率及疾病復發率。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的腹痛、尿頻尿急、血尿、惡心嘔吐等中醫癥狀積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腹痛、尿頻尿急、血尿、惡心嘔吐等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對比研究組疼痛、膀胱刺激、血尿、胃腸道反應等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研究組中治愈患者18例,占比47.4%,顯著改善患者12例,占比31.6%,改善患者6例,占比15.8%,無效患者2例,占比5.3%,治療總有效率為94.7%(36/38);對照組中治愈患者14例,占比36.8%,顯著改善患者13例,占比34.2%,改善患者4例,占比10.5%,無效患者7例,占比18.4%,治療總有效率為81.6%(31/38)。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6.547,P<0.05)。
2.4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殘余結石清除率及疾病復發率對比研究組發生皮膚紅斑、肝腎功能損傷、輸尿管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及疾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其殘余結石清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殘余結石清除率及疾病復發率對比 (例,%)
上尿路結石為臨床常見的尿道疾病,常用手術方式治療。手術能清除體內大部分結石,但術后仍有部分碎石或直徑較小的結石殘留,需借助排石藥物輔助排石。坦索羅辛可松弛前列腺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難癥狀,促進排尿。但該藥單獨使用對于殘余結石清除效果不甚理想[9]。中醫辨證論治認為,ESWL術后中醫證型改變,常見證型為腎氣虧虛型、氣滯血虛型,氣血失調為其致病機制。中醫認為,肢體傷于外,氣血傷于內,因手術而造成的肝腎損傷因屬“外傷”范疇。氣血受損,則臟腑不和,氣機阻滯,脈絡運化失常,則疼痛劇烈。當瘀血在局部阻滯,腰部壓力加大,則表現為腰酸、腰痛、尿血癥狀。肝腎受損,肝腎功能減退,則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少尿等癥狀。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認為,腎氣虧虛,血液瘀滯,膀胱發熱,尿路結石則形成。因此,臨床應以活血益氣、通淋利尿為治療原則[10]。
中醫認為,人體各器官聯系密切。腎與膀胱雖然為尿石癥的主要發病部位,但機體其他臟腑與其也有密切關聯。治療過程中應堅持整體治療理念,確定治療方案[11]。益氣排石湯由黃芪、雞內金、黨參、海金沙、金錢草、丹參、石韋、牛膝、車前子、茯苓、菟絲子等藥物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淋止痛、生新活血等功效。其中,丹參具有調經活血、祛瘀生新作用,菟絲子歸肝腎脾經,具有補腎益精作用,兩藥同為君藥,可活血補氣。金錢草、黃芪、黨參、雞內金、海金沙、石韋等為臣藥,可化石利尿、通淋活血。金錢草可利濕消腫、清熱解毒;黃芪、黨參可運水化濕、補中健脾、利尿補氣;海金沙可通淋止痛、清熱排毒、通淋利尿;雞內金可化堅消石;石韋可通達膀胱,排石利尿。茯苓、澤瀉、車前子為佐藥,可清利膀胱、滲濕通淋。牛膝為使藥,可引藥下行、益氣活血、祛瘀行氣[12]。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菟絲子對于抑菌、延緩衰老、提升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明顯作用;黃芪能保護肝腎功能,減少機體損傷;黨參可消炎殺菌,保護胃腸功能;車前子、海金沙可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腎臟損傷;石韋、金錢草可消炎去瘀,保護肝腎功能;茯苓、澤瀉可修復受損組織,調節免疫、減弱炎癥因子活性,抑制并殺滅病毒,保護肝腎。諸藥合用,可加強藥物協同作用,起到補氣活血、利尿化石、健脾利濕、補脾益腎、調理臟腑等作用[13]。
本研究中,對照組術后給予抗感染、解痙、鎮痛、止血、利尿等基礎治療后,同時給予坦索羅辛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益氣排石湯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腹痛、尿頻尿急、血尿、惡心嘔吐等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疼痛、膀胱刺激、血尿、胃腸道反應等癥狀改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提升益氣排石湯可有效改善上尿路結石患者術后腹痛、尿頻尿急、血尿、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促進癥狀緩解,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肯定了益氣排石湯對于清除上尿路結石患者術后殘余結石,改善臨床癥狀的治療效果。ESWL術會損傷肝腎功能,影響氣血運行,弱化肌表護衛功能,降低胃腸消化功能,術后并發癥風險較高。本研究中,研究組發生皮膚紅斑、肝腎功能損傷、輸尿管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及疾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其殘余結石清除率高于對照組。與蘇艷標等[14]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與常規西藥排出殘余結石相比,益氣排石湯對于殘余結石的清除更為徹底,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環,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疾病復發率,遠期療效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上尿路結石患者手術后采取益氣排石湯可有效清除殘余結石,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及疾病復發風險,預后效果好,在臨床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