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坦 閻曉霞△ 王雪臣
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發疾病。流行病學顯示,神經根型頸椎病在各類型頸椎病中數量占據最多,發病率在60%~70%,隨著手機的普遍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加,近年來發病人數持續上升,并且日趨年輕化[1]。本病通常是自限性疾病,75%~90%的患者癥狀通過非手術治療得到改善或痊愈[2]。頸椎退行性變及周圍軟組織慢性勞損是其基礎病因,頸椎間盤突出、小關節骨質增生、失穩等是其主要病因,神經根受壓及無菌性炎癥刺激是導致其發病的直接病因。臨床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肩背部疼痛和上肢疼痛麻木及肌力下降。筆者采用牽引下手法整復再結合筋針療法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下面就該方法作進一步的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41.92±9.39)歲。21~30歲發病人數5例,占比12.82%;31~40歲發病人數為13例,占比33.33%;41~50發病人數為12例,占比30.77%;51~60歲發病人數為9例,占比23.08%。10月份發病人數最多,為5例,發病月份最少的為1月、2月、5月和9月,均為2例。病程最短1周,最長2年,平均病程(6.32±6.66)個月。
1.2 診斷標準依據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會議座談會紀要》[3]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60歲;③病程最短1周,最長2年;④自愿加入本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等其他類頸椎病;②頸部及椎管內有腫瘤或結核者;③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④嚴重骨質疏松者;⑤治療部位有皮膚病或皮膚損傷者;⑥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⑦畏懼針灸、牽引和手法整復者;⑧不愿意接受本方法研究者。
1.5 剔除標準①未按療程治療者;②治療期間運用其他方法治療者;③未遵守醫囑合理休息者;④治療期間突發其他疾病者;⑤自愿退出者。
1.6 治療方法
1.6.1 牽引手法整復采用龍氏手搖式牽引機器,患者騎坐在牽引凳上,面對牽引機,根據患者面部大小調整頸托,牽引重量范圍為患者體質量的10%~20%,根據患者體質量及耐受程度設置合適重量,第一次從5 kg開始,逐漸加至最適合重量。牽引時間10~20 min。在患者給予牽引狀態下實施手法整復,以左側頸椎神經根病變為例,分三步。第一步:拿揉直推患者雙側頸肩部,放松頸后肌群,拇指點揉雙側胸鎖乳突肌起止點,以酸、麻、沉、脹為度,點揉患側斜角肌,以竄麻至前臂為度;第二步:醫者兩手虎口固定患者肩部,做頸椎前屈或者后伸10次,然后醫者右手扶患者頸部,左手向左側方向牽拉患者手臂,根據神經根病變節段及病理機制選擇左前方或者左后方牽拉10次;第三步:醫者右手拇指抵住病變節段頸椎棘突旁固定,左前臂托住患者下頜,掌部置于后枕部,在牽引機器作用的狀態下向左側轉動患者頸椎,在轉動到最大極限過程中會發出“咔噠”聲響,同時右手拇指下會有輕微移動感,此時表明病變節段得到整復,點肩井、肩中俞、天宗、肩貞、臂臑、曲池、手三里、列缺等穴,拿揉肩井上肢放松,解除牽引。上述治療方法每日1次,5次之后休息2 d,10次為一個療程,共治2個療程。
1.6.2 筋針治療選取患者的壓痛點(阿是穴)作為針刺部位,穴周消毒后以1.5寸毫針,采取呼吸進針法,沿經筋走行方向快速平刺進針,透皮之后,在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筋膜部位調整進針深度,當手下針刺無阻力,病人亦無疼痛及其他不適感覺,針刺成功,進針深度一般為0.5~1.5寸,囑患者帶針活動頸肩部及上肢,動留針15~30 min。上述治療方法每日1次,5次之后休息2 d,10次為一個療程,共治2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
1.7.1 VAS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的臨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定[4]。把頸痛、相關癥狀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0個方面的項目按1~5等級分級。頸椎功能障礙指數[5](NDI) (%)=(每個項目得分的總和/受試對象完成的項目數×5)×100%,均分為五個等級,0~20%、21%~40%、41%~60%、61%~80%、81%~100%分別表示輕、中、重、極重及完全功能障礙。
1.7.2 療效判定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無效標準為原有癥狀、體征無改善;有效標準為原有癥狀、體征較前有所減輕;顯效標準為原有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治愈標準為原有癥狀、體征消失。

2.1 VAS評分和NDI經統計學分析,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VAS評分和NDI指數明顯降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0例患者療前后VAS評分和NDI比較
2.2 臨床療效本研究治療總數39例,其中治愈20例,顯效16例,有效2例,無效1例,治療愈顯率為92.31%(36/39)。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中醫學中被稱為“項痹”“項強”“項背筋急”等,《傷寒雜病論》中描述其癥狀為“項背強幾幾”。《黃帝內經》有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寒濕等病邪乘虛侵入人體,阻遏在表之太陽經,導致頸椎發病;或因五勞七傷,久坐久視,加之坐姿不當,頸部周圍軟組織出現慢性勞損,而致太陽經樞不利,阻滯經筋,使經筋閉塞,氣滯血瘀,風寒濕邪易于留滯經脈、關節,日久成瘀,瘀血互結,久病成虛,虛則無力穩定脊柱正常生理狀態,從而導致“骨錯縫、筋出槽”的病理機制出現,也是頸椎病發病的關鍵病機[7]。現代機理研究表明神經根型是椎體內外骨骼與軟組織的協調與平衡受到破壞、失代償的結果,從而產生疼痛、麻木和功能受限的臨床表現[8]。
筆者采用牽引下整復結合筋針療法,從頸椎病發病的兩大直接因素——骨關節錯位和軟組織失代償來治療本病,對人體內部的骨關節錯位針對性的采用牽引與整復結合治療。研究表明牽引能拉大椎間隙,調整滑膜嵌頓,減輕椎間盤的應力,恢復頸椎生理曲度,改善神經根壓迫情況,從而促進頸部血液循環,消除神經根水腫[9,10]。依據患者的病因選擇牽引角度:椎間盤突出擠壓周圍組織引起神經根受到壓迫時采取前屈位5°~15°或者中立位-5°~5°,調整應力位置作用于椎間盤突出節段,應力越靠上則牽引角度越小;關節滑膜嵌頓選擇后伸位-15°~-5°。手法整復是運用杠桿原理將偏歪的椎體旋轉復位至正常位置的治療方法,調整關節紊亂,促進脊柱內、外平衡,恢復其“骨正筋柔”的狀態[11,12]。牽引下手法整復是將兩者結合[13],即在牽引狀態下實施手法整復,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拉伸椎間隙,解除滑膜嵌頓,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另一方面結合手法可充分松解神經根局部粘連、放松周圍組織,提高頸椎活動度,明顯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炎癥水腫,從而大大提高治療效果,達到治療疼痛麻木的目的[14]。
筋針來源于《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是在針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針對性的作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另一因素軟組織進行治療。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氣滯血瘀是其關鍵進程,而筋針主要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通則調,瘀滯則通,通則不痛。無痛進針是筋針亮點,采用阿是穴,“以痛為腧”,因針刺部位為病變之處,因此更能直接作用于病灶,加之筋針取穴少而精,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治療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不適作用。“以知為數”作為其取效準則,針刺之后跟患者良性互動,從而達到宣導衛氣、疏調經筋的取效關鍵。筋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使衛充邪去,具有通絡止痛活血作用,提高痛閾,消除炎性水腫,達到氣血調和、陰平陽秘的目的[15,16]。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患者在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有顯著差異,治療后患者疼痛程度明顯減輕或者消失,NDI指數表明患者在疼痛程度和其他相關癥狀以及生活活動能力等方面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
綜上,牽引下整復結合筋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應用方便,縮短治療時間,可有效改善疼痛和功能障礙,為頸椎病的綜合治療提供臨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