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營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見并發癥,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關鍵因素[1],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得到的進一步提升,導致我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提高,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我國目前有16.8%~23.4%患者出現糖尿病腎病[2,3]。因此,為了能夠降低死亡率與發病率,如何有效預防與護理是目前廣大患者與醫護人員的關注重點。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多采用常規干預,但效果一般,無法有效控制血糖。而有研究顯示,中醫特色護理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有著良好的干預效果,但對于糖尿病腎病的研究較少[4]。因此,現分析中醫特色護理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自護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將2015年9月—2019年9月經我院確診的72例糖尿病腎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36例)。研究組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齡40~66歲,平均(53.32±2.28)歲;平均病程(4.35±1.22)年。常規組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齡41~67歲,平均(54.17±2.10)歲;平均病程(4.52±1.47)年。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糖尿病協會及我國糖尿病協會2009年制定的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5];②告知患者及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者;③伴有腎動脈狹窄、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疾病者;④近期進行手術治療者;⑤既往精神病史或者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常規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口頭宣教以及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向家屬講解關于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發生原因以及注意事項,同時發放健康手冊,并指導患者學會血糖監測方法,觀察患者用藥以及飲食、運動情況,并根據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時調整方案。
1.3.2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具體步驟如下:①辨證干預:為了有利于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可根據臨床疾病診斷與評估資料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并根據辨證結果進行干預。如:氣陰兩虛證:主要是指患者面色面色少華,少氣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熱或手足心熱,腰痛或浮腫。治療:中藥宜濃煎,2次/d 空腹服用。臨床指導患者避免過度勞累,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清淡,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同時可指導患者學會通過指壓按摩關元、足三里、脾俞、三陰交等穴位。陰陽兩虛證:主要是指患者出現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口干咽燥、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脊酸軟、舌體胖大。舌苔白或黃膩等。臨床護理干預主要是保持病房清潔干燥、溫度適宜;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食用生冷飲食,同時保持口腔與皮膚護理。②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為了能夠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患者腰部疼痛癥狀。臨床可采用定向透藥治療,主要在定向藥透儀的指導下將高分子凝膠電極片貼于腎區疼痛部位,隨后選擇導入按摩模式,并選擇非對稱中頻電流。③中藥硬膏熱貼敷:將中藥硬膏貼加熱至45 ℃貼敷于雙腎俞穴,每次8 h,每天1次。④健康宣教:主要是指導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飲食上采用魚、肉、雞蛋、奶等優質低蛋白,避免攝入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等含脂肪和膽固醇高的食物,注意保持良好適當運動習慣。⑤情志護理: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并取得患者的信賴,同時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以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①血糖控制情況:在干預前后定時監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情況并做好記錄。②自護能力:在干預前后采用改良版糖尿病自護行為量表(SDSCA)[6]進行評測,該量表包括5個方面,24個項目,主要是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足部護理、藥物等方面。每個條目評分采用0~7分,分值越高說明自護行為越好。③生活質量:在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量表(DSQL)[7]評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4個維度,27條目,主要有生理維度、心理維度、社會關系以及治療等4個維度。并且每條均按照5級評分法,1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④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記錄患者低蛋白血癥、低血糖、泌尿系統逆行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干預前,2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2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行為能力得分比較干預前,2組自護行為能力得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2組自護行為能力得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行為能力得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得分比較干預前,2組生活質量得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2組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得分比較 (例,
2.4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56%,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22%,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后的第三大嚴重危害國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且目前尚未發現徹底根治的方法,一旦患病需終身進行治療,可嚴重影響其家庭經濟[8,9]。而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全身微血管并發癥,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終點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臨床典型癥狀可表現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且一旦出現腎功能損害,而患者未能夠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其病情進展非常迅速,短時間內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從而引起死亡[10,11]。根據調查顯示,現階段大約有5000萬患者患有糖尿病,且發生率每年逐漸升高,這給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的負擔[12]。同時有調查顯示,由糖尿病腎病所致的終末期腎病的比例已高達15%[13,14]。因此,選擇合適、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方法是延緩或阻止糖尿病腎病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步驟。
糖尿病腎病在中醫學中可歸屬消渴病相關之“水腫”“腎消”“尿濁”等病范疇[15],并與稟賦不足、毒邪傷腎、飲食不節、六淫之邪內侵、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相關[16];其病情病程遷延,多臟腑受損,并夾有水濕、痰濁、瘀血等實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17]。且臨床中醫辨證主要歸納為脾腎氣虛、肝腎陰虛和氣陰兩虛[18]。而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腎病主要是采用中西醫治療與干預,但目前常規的干預措施無法達到需求。中醫特色護理是一種綜合性的中醫護理干預,與普通常規的護理干預比較具有較大的優勢,主要是由于中醫特色護理是以中醫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能夠被大多數患者接受,并根據陰陽五行變化的規律,以辨證施護和整體護理觀念為特色,能夠達到與現代護理相結合、相互補,從而制定出更加具有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而達到良好的效果[19,20]。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對糖尿病腎病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其結果顯示,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表示中醫特色護理能夠有效對患者進行辨證,并根據辨證給予相應干預措施與治療,從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研究組自護行為能力得分高于常規組(P<0.05),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P<0.05),這一結果與薛花蕊等[21]的研究報道一致,表示中醫特色護理的實施主要通過辨證施護、中醫定向透藥治療、中藥硬膏貼敷以及健康宣教等方面提高患者自信心與自護能力,從而有效延緩病情,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腎病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增強患者自護能力,同時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