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甄小虎 趙雪琪 李家和
摘 要:在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的不斷推進和電子商務在農村得到普及的時代背景之下,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為了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國家對農村的電子商務發展和品牌化農業建設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本文對在“濰坊模式”升級版的背景之下濰坊農村電商發展和相應的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力量基礎、實施現狀和改革措施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濰坊模式”;農村電商;品牌農業建設
在改革開放以來,濰坊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各屆領導干部的團結協作和積極帶領下,充分發揮了當地原有的產業優勢,在當地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吃苦耐勞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支持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并且在長久的探索和總結中得出了新時代對于農村進行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極其具有參考價值的“三農”工作經驗模式,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濰坊模式”。“濰坊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諸城模式”,這個模式當中包含了不同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和發展所進行的探索和積累的發展經驗,對于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農業產品滯銷,農產品產量難以提升以及產品流動性不強、受季節約束程度大等問題進行解決的具體措施和經驗探討。第二部分是“壽光模式”,在改革開放和農村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過程當中,壽光對于蔬菜的生產和銷售以及產業化、標準化建設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并且積累了較多的成功經驗,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對蔬菜種植技術、產業化經營模式和蔬菜質量標準評定等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是“濰坊模式”,這部分內容的關注點在于將農村和市場之間的鴻溝通過政府的介入和指導不斷縮小,實現農村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能夠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具有較好的吻合程度,并且改變傳統的農業分散小農戶經營的模式,將不同地區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取得良好實踐效果的做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在此基礎之上,為每個地區創立當地的龍頭企業,并且在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將之前的經驗有機結合,付諸實踐。
一、品牌農業建設概述
“濰坊模式”升級版的提出為山東省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的回鄉創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濰坊模式的實踐過程當中實現了政府和市場對經濟的良好把控和調整。在農村經濟的轉型和跨越發展過程當中,政府對其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進行了及時和準確深入的參加與指導,幫助農民解決了和市場之間溝通困難的問題,有效推動了濰坊農村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建設,使得市場資源的配置分為科學化和合理化。并且也形成了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的全新發展態勢,將農產品的加工產業和農村的服務業發展有機融合在一起,不同的農村企業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協同發展,推動了農村農業產業鏈的形成,農產品的價值在經過加工處理和服務業的宣傳之后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漲,為農村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礎。而近年來,線上銷售的模式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推廣,可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如果能夠建設農村農產品品牌,并且通過電商銷售的模式對農業產品的銷售途徑進行改革和轉型的實踐,對推動農村產業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將使得“濰坊模式”升級版在新時代發揮出更大的時代價值。
二、農業品牌化推進山東新農村建設的機理
農業品牌化是山東省為了能夠推進三農振興的步伐而在近年來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進行積極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徑之一,在品牌化建設的過程當中,通過充分發揮當地的農作物生產特點和優勢,并且融合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高新技術,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的農業活動的生產效率實現提升,提高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技術和設備水平生產的農作物質量,這對山東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達成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山東省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對農村發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農業生產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推動傳統農業生產向著現代化的自動化產業化生產邁進,加快農村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速度,有利于山東省經濟體制下農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農業品牌化建設的過程當中,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品牌產品,進而能夠實現農業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之下得到了保障。
三、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背景下農村電商中品牌農業建設途徑
1.完善“濰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務職能
“濰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務職能一方面體現在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方面,而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硬件基礎,近年來的農村農產品電商發展往往由于受到農村硬件設施的不健全而發展遲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對農村的信息化設備進行維修,對于還未引入信息化網絡的區域實現網絡的覆蓋,加大農村信息化設備的投入資金,并且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對信息化設備進行實時的運維工作保證農村信息化網絡的穩定和暢通,實現農村寬帶網絡的建設和普及,第二個方面是對交通條件的改進,在“要想富,先修路”的號召下不少農村地區已經修建了平坦的道路,但是由于道路損壞之后的修補和維護不及時導致的路況嚴重惡化卻是農村道路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為此有必要完善這部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三個方面是建設農村的物流體系,電商是近年來新興的產品銷售模式,對物流速度和貨物的運輸時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與電商的發展相協調,城市發展過程中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物流體系,以作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撐,但是由于農村的發展速度較城市緩慢,不少地區還沒有建立快遞物流網點,所以物流體系建立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與當地的快遞企業合作,完成農業產品城鄉完整的配送體系的構建,進而實現農村農產品在線上和線下的同步銷售,在線下銷售平臺的構建方面,通過在城市的社區建立農產品銷售和配送的公共服務商店,增加農產品銷售門店的數量,進而擴大農村農產品品牌農業建設的規模。
2.加強“濰坊模式”下的農村農業生產建設
在濰坊進行農村振興和改革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農民對于當地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意識不足,并且存在著致富急切的心理,盲目對農村的土地進行開墾,此外,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廢水和污染物也沒有經過科學的處理手段就排放到了河流和鄉村的地下水中,這些因素導致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和土壤質量在近年來嚴重惡化,為此,對于農村農業生產環境的建設也是品牌農業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只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環境的承受能力,并且減少產業化發展對農村環境發展造成的污染,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穩定發展,進而形成品牌農業建設的基礎保障。
首先,在推動農村農業生產建設的過程當中,可以為農戶傳播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思想和理念,具體可以通過為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對農民進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并且倡導農民在種植作物時充分考慮土壤的承受能力,進而實現科學合理的農業種植活動,在保障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土壤養分的保持,并且杜絕盲目開墾的行為的出現,與此同時采取提升農民農業生產文明意識、全面弘揚農業生產理念等措施,提升農民保護農村農業生產環境的意識和積極主動性。
其次,對于農村農業生產文明建設的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繼續完善,不斷加強制度的全面性和實施落實的有效性,為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建設組建專門的法治管理團隊,全面有效切實地提升農村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力度,完成將政府的執法機構和農民個人以及農村社會融合在一起進行科學合理調度的農業生產環境建設治理和監督體系。
最后,對于農村已經表現出來的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下降的現象進行及時的處理,進一步加大農村綠化工作的實施和推行,在被盲目開墾而導致貧瘠和荒廢的土地上種植能夠存活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并且提倡農民種花植樹,增大農村土地的植被覆蓋面積,緩解在農村產業化建設過程中由于企業生產占用土地面積過大導致的農村植被覆蓋面積不足而導致的空氣質量下降和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問題,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設綠色示范村。
此外,還可以對企業發展的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在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之下,企業的轉型發展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的發展只有與生態環境友好,其長久的發展和企業的經濟效益才能夠得到保障,所以有必要在企業的產業化生產流水線中引入高新科技對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生產項目進行生產模式的改良,推動企業實現綠色生產,通過對企業的污染物進行減量和無害處理,實現企業發展的轉型,最后,加強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和完善農村原有的環境監管體制也是有必要的,在新時期為農村創造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管理的缺失。
3.實施濰坊農業電商產業化經營
新時期“濰坊模式”的發展對農業品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的銷售不再僅僅局限于附近的城市和地區,要將眼界放寬到全國,乃至全世界,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濰坊農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業的產業化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并且在當地落戶了中國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蔬菜標準質量中心也在濰坊建成,濰坊農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此,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著眼于全球市場,以國際標準對產品的質量和銷售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發展,形成一流的農產品生產產業鏈,力求在當今的世界農產品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濰坊模式”升級版背景之下,要想實現全球化的產品經營,就不得不提到電商銷售平臺的建設的運維,在農業電商產業化經營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第一步需要對原有的農村經營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改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對已有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進而實現農村已有的農產品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且有利于整體農村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形成,進一步實現對于農產品銷售生產產業化的升級,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介入可以有效推動農產品銷售與市場的緊密結合,此外,在農業生產角度分析,可以通過對耕地的質量進行保護改善,種植過程中對土壤的特點和作物的種類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最終選擇在特定的土壤和當地特有的氣候環境下對最為合適的作物進行種植,防止不合理種植導致的土地經濟效益的下降和土壤資源的浪費,提升農村農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和種植效益,實現適度規模的農產品種植,與此同時農村的產業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農業生產方向,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當中,還可以促進農業和林業的協調發展,實現不同產業對農村自然資源的合理共享,對農村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進一步調整。
其次,產業化的經營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新的技術作為支撐,在品牌農業的建設過程當中,農業的產業化建設是極其重要的推動力量,是品牌農業長久發展的不竭動力,但是由于農村產業具有特殊性,不能直接進行人才和技術的引進,并且目前的農村企業對于絕大部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盲目投入資金進行人才引進會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并且人才引進之后農村企業的研發條件也不能滿足相應的需求,為此,在農業產業化建設過程當中需要開辟另一條更為可行的道路,在發展過程中對農村大戶、經營人才、村社主體進行鼓勵,并且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幫助他們興辦現代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各類專業協會,以期能夠充分帶動廣大農民農產品生產和建設農業品牌的積極性,通過對龍頭企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的現代化改革與建設,提升農民在品牌農業建設過程當中的有效參與程度,與此同時,對于國家和政府在農村農業生產產業化建設方面給予的扶持資金加以充分和合理及時地利用,力求對龍頭企業的經營和生產過程當中有充足生產經驗、基礎設施完備和自主創新程度較高的項目進行投資,保證投資的有效性和項目完成的可靠性,同時獲得投資的企業經營項目最好是與濰坊市的特色產品有密切的聯系,這樣便于后續電商平臺對農業品牌產品的推廣,此外,龍頭企業的發展還可以通過農村領導人員制定合理科學的優惠政策吸引外來企業和社會資金的支持取得更高效的發展,最后,在土地的管理和分配上如果能夠推動和引導龍頭企業定向投資興辦農業生產基地,進而使得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的效益由投入、服務、收購等形式密切結合在一起,鼓勵農民以資金、技術或者土地經營權力等多種形式入股,實現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雙重目標,有效實現對于農村勞動力和多種其他生產要素的分配和利用,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村合作機制。
4.提升農民的自主創新意識
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格局的過程當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作為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只有對農民的素質進行提升,積極鼓舞農民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意識,提升農民接納新知識的能力,才能夠使得農村的經濟建設在長時間內保持蓬勃的生機,為此,農村的領導人員和管理者有必要開展一系列的農民培訓活動,并且加大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提升農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并且在實際的實踐過程當中對農民的種植技術和種植觀念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并且為農民介紹更為科學的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倡導其在農業種植活動中進行科學管理理念的內化和實踐;此外,還可以加大農村人才的引進力度,組建具有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農村農業生產和經營團隊對農村農業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有效提升農村土壤的利用科學性和有效程度,實現農村整體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是對原有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和人才的引進網絡進行改進,加快發展農村人才市場網絡體系,完善農村人才市場的服務職能,進而推進山東省農村的社會主義新格局建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電商發展和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政府在當地的服務職能,有效改善農村產業與市場需求的吻合程度,積極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加快農村產業化建設的步伐,才能夠為農村產業品牌化的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此同時,創新能力在當代是企業長久發展的不竭動力,為此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農民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品牌農業建設中不容忽視的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肖靖.健全產業鏈,全力打造“荷蝦共生”望城荷花蝦生態農業品牌[N].現代物流報,2020-07-06(A06).
[2]姜明輝.增強消費對“六穩”“六保”的作用[N].黑龍江日報,2020-07-05(003).
[3]孫建新.對縣域農業公用品牌建設的思考與建議[N].中國質量報,2020-06-18(004).
作者簡介:王彩霞(1980.10- ),女,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甄小虎(1983.04- ),男,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農村電商、網絡營銷;趙雪琪(2000.08- ),女,漢族,山東經貿職業學院,2018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李家和(2001.11- ),男,漢族,山東經貿職業學院,2019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