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本文對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進行闡述,指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模式,應為政府、核心企業、相關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用戶、金融機構、產業園區、中介機構等多主體共同構成的協同創新平臺,并提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陜西省
基金項目:西安培華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模式研究(編號:PHKT19052)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我國開始重視戰略新型產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在新時代下應對經濟危機后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產業結構落后的狀態,加快產業轉型與省級,建立現代化產業機制而制定的重大戰略性調整方向和手段。從當代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看,“協同創新”是必然趨勢,協同創新就是要整合要素協同發展。陜西需要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構建與實施。
1.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1.1占全省GDP比重穩步上升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的比重連年穩步提升,由2013年的9.4%上升至2018年的最高值10.8%。陜西的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已逐步發展成為陜西省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對經濟貢獻明顯。
1.2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大幅增長
2018年末,陜西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共1442戶(不含軍工),比2014年末凈增加551戶;實現總產值4926.8億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份額連創新高,2018年占比達到19.5%,比2014年增加7.2個百分點。
1.3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節能環保產業投資規模持續攀升。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在七大產業中力度最大、增速最高,也推動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異軍突起,占戰略性新興產業份額逐年提高。生物制藥產業快速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速。新能源產業集聚發展,主要集中在西安、榆林兩地。新材料產業資源優勢突出,工業總產值一直處于七大產業之首。新能源汽車產業雖產業規模較小,但增長速度較快。
1.4關中、陜南、陜北競相發展,各具特色
從區域看,關中是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2018年關中地區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全省的73.4%。陜南、陜北地區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分別占全省的16.8%和9.8%。從產業布局上來看,陜南地區以生物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力。陜北地區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最為突出。
2.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同質化發展,優勢產業不突出
陜西省雖然在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發展側重點趨同。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重點強調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移動通信、大數據與云計算、增材制造、機器人、無人機、衛星應用、分子醫學、新能源汽車等十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但其中提到的移動通信、大數據、衛星應用、新能源汽車等其他省份的發展規劃中也多次提到。
2.2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工業總產值來看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關中地區六個市區又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其中西安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過2400億元,約占關中地區66.7%,占全省48.7%。截至2018年末,西安有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企業數超500家,居全省首位;咸陽、寶雞、渭南三市企業合計近400家。而陜南、陜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18年,陜南、陜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全省的比例分別為6.8%、23.9%,遠低于關中地區所占比例。
2.3關鍵核心技術缺乏
陜西省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缺乏關鍵技術,大部分關鍵技術依賴國外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核心不健和設備主要還是靠進口,缺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陜西省雖擁有一大批優秀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及以西安高新區為代表的國家級產業園區等創新主體,但在構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問題,沒有發揮出強大資源整合能力,沒有形成核心技術優勢。
2.4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不高
陜西省共有93所高校,數量全國排名第十三。其中本科學校55所,專科學校38所,本專科比例1.45[∶]1,高于全國大多數省市。此外陜西共有8所211高校及3所985高校,僅次于北京、江蘇、上海位列第四。陜西還有眾多的科研院所。但如何使其每年產生的大量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就需要加強科研成果的市場分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切實提高戰略性新型產業的科研水平。
2.5政府管理機制缺乏創新性及靈活性
政府既是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模式體系的構建者,又是陜西省創新模式體系的重要參與者。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整體規劃,需要政府創新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包括專項經費支持、促進企業研發與生產的利好政策、對重點產業加大扶持力度等,但目前看來陜西省政策體制仍有待進一步改革完善。
2.6高精尖人才引進不足
陜西高層次人才依然相對較少。有數據表明2018年陜西省985高校本地就業人數僅占畢業生總數的35.2%,與其他省市相比排名靠后,這也說明陜西省除了做好“引人引智”,更要做好“用人留人”,需要在產業布局、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礎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強,為高精尖人才創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體現“陜西”引力。
2.7獨角獸企業較少,核心企業主體地位有待加強
近年來陜西省已有一批代表性企業,如中國西電、秦川機床、天和防務、寶鈦股份、金鉬股份、盤龍藥業等登錄主板市場,但相比而言“獨角獸”企業依然偏少,行業領軍企業實力仍需不斷加強。另外,民營資本的投資信心仍需不斷鞏固,如何激發民間投資主體的創新活力依然值得我們不斷思考。
2.8創新活動中其他相關利益主體參與度不夠
戰略性新性產業創新活動中需要多方利益相關主體合作起來,但是不少利益相關主體沒有參與其中,尤其創新型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需要加強與金融結構的合作,能夠獲取充分足夠的資金保證創新活動的開展。特別是金融機構對中小型創新型企業扶持力度不夠。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中介機構、產業園區和外資企業等的支持,他們在特定領域能夠為創新提供資源,但是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沒有有效地聯合這些力量。
3.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實施路徑
3.1聚力發展優勢產業
陜西省在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時要依據自身資源優勢及原有產業基礎,突出發展特色產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具有相對優勢或絕對優勢的產業上。上海特斯拉工廠全面投產以后,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更大挑戰,陜西省也需重新審視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
3.2實現各地區均衡發展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而關中地區又主要集中在西安市。今后需發揮各地區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新局面。陜南依托秦巴山區天然地理優勢及漢中原有產業基礎,應不斷發展壯大其生物制藥產業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陜北依托其能源優勢應繼續大力發展其新材料及節能環保產業。各地區圍繞自己的重點領域、龍頭企業、新產品和新技術做好文章,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以關中為中心,陜南、陜北為兩翼的均衡發展態勢。
3.3加強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技術不能單純依靠國外引進,更需要創新型企業依靠自身力量打破技術壁壘。所以需要企業加強R&D 經費投入。除此之外,研發過程中政府性資金投入也很重要。在技術引領創新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優勢,重大研究項目可展開聯合開發,充分利用第三方資源,金融機構和風投等創新主體實力,推動創新的發展,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
3.4提高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率
2017年陜西省登記的科技成果實現經濟效益1521.18億元。其中,自我轉化收入1399.32億元,合作轉化收入121.31億元,技術轉讓與許可收入0.55億元。2017年陜西省登記的科技成果中,大專院校完成的成果數達1444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42.70%;企業完成的成果數達1307項,占38.65%。可見陜西省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還是以大專院校及個人為主,這些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還是需要促進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促進科技創新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有效融合,加強政企校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快建設企業科技成果孵化器,以及通過設立專門性機構等方法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
3.5完善政府管理體制,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環境。通過改革降低新興產業準入門檻;推進國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改革;改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稅收減免、經費補貼以及出口退稅等手段鼓勵企業更多地投入到創新發展中;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比如安裝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主要通過采購補貼的方式鼓勵消費者使用新的創新產品,多元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科研管理體制,促使更多的科研項目能夠實現產業化。除此之外政府還可通過積極承辦或者舉辦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國際論壇或者產品展覽會等手段為企業拓寬國際市場創造條件。
3.6重視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不斷優化人才政策。重視培養高端人才和創業人才,創新人才選拔機制,增強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人才待遇,能夠將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發揮人才智慧,促進陜西科技創新。企業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注重人才培訓與開發,加強核心技術人員的能力提升和再學習工程建設,全面提高科技核心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要善于筑巢引鳳,要通過各種吸引人才的措施,將國內外優秀的人才進入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入股等手段引進高技術人才,以推動創新發展。
3.7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多層次創新企業主體
一方面,加大企業扶持力度,培育更多行業龍頭企業,使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龍頭企業還可借助科創板上市融資,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加大對中小民營企業的培育和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無論是負債還是經營成本均顯著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企業盈利空間較小,生存壓力大。建議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和稅收上的支持力度,并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在產品、技術、信息和營銷網絡等方面向中小企業輻射,帶動中小企業發展。最終形成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3.8構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體系
構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體系除了核心企業、相關行業企業、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相互配合,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產業園區、其他中介機構的通力配合。金融機構參與協同創新網絡可以通過直接提供貸款、建立信托基金、輔助企業上市等方式,為創新提供資金保障。產業園區可以積極進行園區內外部技術交流活動等,為行業企業提供服務。其他中介機構也可以在協同創新網絡中不斷傳遞產業理論和實踐經驗、市場發展動向等信息,促進協同創新網絡信息的傳遞。
參考文獻:
[1]陜西省發改委.陜西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EB/OL].http://www.shaanxi.gov.cn/jbyw/ggjg/sswgg/zxgg/76414.htm,2016-11-02.
[2]王新新.“協同創新”的涵義、特征及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07):142-144.
作者簡介:
楚文靜(1982.1- ?),女,漢族,陜西興平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