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農產品貿易能夠有效激發農業生產活力,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本文首先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規模總額、產品結構、出口市場、貿易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然后基于農產品貿易發展的現狀與特點,總結出了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產品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缺乏財政和金融支撐、容易遭受綠色壁壘沖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與建議,希冀進一步優化我國農產品的貿易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特色農產品;農產品加工;金融支撐;綠色農業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現狀
1.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逆差顯著
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便積極參與全球經濟貿易,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快速發展。2001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還不足300億美元,2019年已經達到了2284.2億美元。縱觀近十年來的農產品貿易額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除個別年份數據有所下降,總體來說規模在不斷擴大,2010年進口額為719.2億美元,出口額為488.8億美元,經過十年的發展,至2019年,我國的農產品進口額為1498.5億美元,出口額為785.7億美元,進口額年均增長10.8%,出口額年均增長6.1%。迄今為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和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同時,由于進口額大于出口額,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呈現出明顯的逆差趨勢。這種逆差現象自2004年出現后,就一直呈現出擴張的趨勢,進出口絕對值的大幅增長導致了逆差的大幅增長,至2019年,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712.8億美元。
2.農產品貿易結構單一
我國農產品出口大多依靠資源稟賦優勢,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通過計算2000年-2017年中國出口各編碼農產品的平均值,出口排名靠前的農產品主要為魚類、肉類、蔬菜、水果、堅果等,其中,魚類等水生制品是出口量最多的農產品。盡管這些年來農產品出口結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變化不夠明顯。我國的進口產品主要以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如谷物、大豆、肉類等,這類產品進口數量呈現增長趨勢,這是因為受到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沖擊,還有消費需求的升級,國外的糧食類大宗商品更具優勢。
3.進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
在貿易初期,我國只與周邊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貿易,市場較為單一,后逐漸擴大到亞非拉等地區,如今我國已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農產品的貿易往來。在出口市場上,2019年對亞洲的出口金額達到了65.89%,占了出口額的三分之二,其次是歐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地區,分別占了14.83%、9.70%、4.59%、3.12%、1.87%。相較于出口,進口市場分布得較為均勻,2019年,南美洲市場占了進口額的31.43%,其次是亞洲占了20.65%,歐洲市場占了17.35%,北美洲占了14.41%,大洋洲占了13.43%,非洲占了2.72%。貿易往來較為頻繁的主要有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美國、巴西、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歐盟等。
4.一般貿易方式占比大
2019年我國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農產品6542400.2萬美元,以加工貿易出口農產品906217.6萬美元,其他貿易方式為181048.7萬美元,一般貿易方式占了83%的出口額,加工貿易只占了11.5%。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農產品金額為12749727萬美元,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金額為651099.8萬美元,其他貿易方式出口1496122.8萬美元,一般貿易方式占了85%的進口額,加工貿易僅占4%左右。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產品貿易方式上來說,一般貿易方式仍占大頭,其次是加工貿易、邊境小額貿易等。這是因為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依然推行直接產作物對外銷售的模式,忽視了農產品的2次加工,這也是導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1.產品結構單一,缺乏特色優質農產品
我國農產品出口最多的商品是茶葉、大蒜、大豆、蔬菜類產品和水產品,這幾類農產品都是依靠我國的資源稟賦直接生產的農產品。因為我國動植物生長有著較好的自然資源條件,所以南方水稻、北方畜牧業、沿海地區水產品都憑借已有的自然資源發展迅速,這類農產品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產量豐盈,園藝類和水產類的農產品也成為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大宗商品。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弊端,除了這些依靠資源稟賦獲得的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外,我國在其他農產品的出口上并不占優勢,且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資金的成本逐漸升高,國際上政治斗爭、公共安全衛生事件、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等不利因素頻繁發生,這類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就會逐漸削弱,可見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單一。除此之外,我國還缺乏有競爭力的特色優質農產品。盡管我國每年出口大量的糧食,但是同時也會進口大量的糧食,比如糧油、肉類、蛋類和蔬果,這是因為隨著消費水平的普遍升級,人們的消費選擇更加多元化,對于那些國內難以提供需求的產品,消費者只能通過進口來滿足,這就是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會越來越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的農產品供給還不夠完善。
2.農產品加工率低,產品附加值低
從農產品貿易方式上來看,2019年,農產品一般貿易出口額占總出口的83%,加工貿易、邊境小額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出口額僅占17%,可見,一般貿易方式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一般貿易是指企業單邊進出口,而加工貿易是指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材料,將制成品復出口的貿易方式。農產品加工可以豐富產品品類,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增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比起發達國家,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劣勢。首先表現在我國農產品加工總量低,西方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率可以高達70-80%,而我國農產品加工率不到一半。二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技術比較落后,美國通過對玉米的深加工極大地提高了國產玉米的附加值,日本利用先進的稻谷加工設備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谷物的價值,瑞士借助制粉技術大大節約了加工成本,而我國在保鮮、食品加工技術方面的運用還不夠成熟,投入資金也較少。三是深加工產品少,我國的農產品加工主要集中在初加工,二次加工及更深層次加工的產品較少,這就導致農產品出口品類少,缺乏競爭力。總的來說,我國的農產品還處于以銷售初級農產品、一般貿易方式為主的階段,這種貿易方式對我國貿易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很不利,因為這類產品只能靠打價格戰取勝,收益頗低,并且很容易被市場淘汰,在產品質量上也很容易遭受綠色壁壘。
3.缺乏財政和金融支撐
我國農業生產者的范圍非常廣泛,既有現代農業的經營管理者,也有小農個體戶,不同的生產經營主體導致在農產品的生產交換過程中存在著諸多成本資金的差異,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對農業出口的補貼與金融支持上力度還是不夠的,覆蓋面也不夠廣泛。具體表現有:一是農業補貼不夠靈活。農業生產非常容易受天氣因素、衛生安全事件、價格因素的影響,不確定因素較多,但我國的農業補貼較為固定,對于不確定因素的考慮較少。二是金融支撐力度不夠。在當前的出口信貸環境下,農產品僅有賣方信貸支持農產品的出口,且對于大多數中小型農產品出口企業而言申請難度較大,具體表現為融資模式單一、保險模式局限、擔保模式缺失。這是因為農產品出口的風險較大,民間金融機構參與度并不高,缺乏民間小額信貸機構的支持,農戶、中小企業的融資就很困難。在出口保險方面,保險的種類和份額都偏小,這與農產品的儲存、輸送的不穩定性有關。再加上我國在農產品出口擔保方面還沒有建立完整的擔保機制,所以在這方面發展得也比較稚嫩。總的來說,農產品的出口還缺乏補貼與信貸的支持,這也是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4.受綠色壁壘沖擊頻繁
農業是一國的根基,所以農產品貿易不同于其他商品貿易,為了保護本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各國都會實施各種保護主義政策來阻礙其他國家農產品的沖擊,除了關稅壁壘,各種隱性的非關稅壁壘盛行,其中,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沖擊最大的就是綠色貿易壁壘。最為典型的就是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利用我國的農產品不符合技術標準為理由實行貿易保護或者進行貿易打擊,面對這類案件,基本上沒有回旋的余地。這類事件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歸結于我國的農產品質量不夠高,盡管近些年來我國對這方面比以往更加重視,也做了些進步,但是比起國際標準,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很多都不達標。無論是我們的農業資源環境還是生產方式,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如部分地區農業資源污染嚴重或者過度開發,如農藥使用不當,過量使用化肥等,加上部分地區生產方式沿用的還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就會直接導致農產品質量不合格,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的綠色質量標準過低或者不完善。很多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或者綠色農業發展的比我們國家快,相對的,其對某些質量標準就會定的較高,如農藥使用量等,如果還是沿用我國傳統的技術標準,就會導致我們的農產品跟不上競爭性需求。
三、優化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路徑
1.擴寬供給結構,培育特色優質農產品
面對農產品貿易結構單一的問題,我國應該通過深化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資源錯配、供需脫節、市場扭曲的矛盾,培育種植特色優質的農產品,擴大農產品的出口選擇,以滿足消費升級。依靠資源稟賦產出的農產品是我們比較優勢的產業,但是缺乏特色,這就要求以提升農產品質量為目標,擴大同種商品的品類,增強商品核心競爭力。以茶葉為例,我國的茶葉產量每年呈增長趨勢,但是茶葉出口增長幅度波動大,甚至會出現茶葉出口負增長,這是因為茶葉質量偏低很容易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競爭力不夠,這就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普遍現狀。為解決這種困境,第一,我們需要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生產檢驗標準,從源頭篩選培育優質的農產品;第二,加大對品牌的打造與宣傳,塑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自身品牌意識;第三,加大力度扶持具有本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積極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企業。通過規范市場,培育本土企業,打造品牌的方式,特別是培育特色農產品的方式能夠有效差異化同類產品,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滿足消費升級。
2.完善農產品產業鏈,豐富產品品類
我國缺乏加工貿易農產品的主要原因在于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農產品產業鏈,所以關鍵在于要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為農產品升級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一是政府應該積極扶持相關農產品加工企業,出臺更加細致的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引導企業轉變農產品貿易結構,以此改造不合格不達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淘汰落后企業,促使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二是建立健全與農產品加工業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的初級農產品和初加工農產品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政府應該聯合社會資本對交通建設、物流建設、原料基地進行全方位的升級與改造,提升產業關聯度。三是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與運用的投入,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運用是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直接動力,政府和企業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對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的研發,多舉措引進培養技術人才,開發多種類型的產品,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3.健全靈活的補貼政策,加強金融支持力度
靈活的農業補貼政策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擴大農產品貿易具有促進作用。靈活的補貼政策應多方面考量市場價格變動、衛生質量安全標準變動、國際不穩定因素等原因,這樣才能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其次,要從多方面加強金融支持力度,最主要的是要鼓勵和引導民間金融機構的介入,拓寬融資渠道,例如吸引小額信貸公司的參與,對農業生產經營者放寬貸款標準,降低利息和還款標準,民間商業機構的介入能夠有效增加資本的活躍度。此外,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建立健全農產品保險制度和擔保制度,根據農產品儲存和運輸條件的不同,生產地域特色的不同,品牌特色的差異,擴大農業保險涵蓋的產品種類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完善擔保制度。
4.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技術標準和質量
發展綠色農業是時代的趨勢,也是接下來我國農業生產轉型的方向。在綠色發展、保護環境已成為各國共識,綠色農產品貿易成為主流的形勢下,我國農產品貿易應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綠色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起步晚于西方發達國家,所以無論是在農產品的標準制定還是生產技術上都不夠完善。面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沖擊,我們需要不斷研發科學技術,引入先進的理念,提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更新生產管理技術、標準化檢驗流程,將綠色、可持續理念融入到實際的農產品生產、分配、輸送過程中,才能不斷提升標準,完善規則,向國際標準靠近,從而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綠色貿易壁壘的沖擊。
參考文獻:
[1]朱晶,李天祥,林大燕.開放進程中的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歷程、問題挑戰與政策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8(12):19-32.
[2]陳容.2000-2017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分析[J].農學學報,2020,10(05):84-90.
[3]徐麗.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市場格局、影響因素及其應對舉措[J].農業經濟,2016,(06):113-115.
[4]付巖巖.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分析[J].價格月刊,2015(01):43-45.
[5]鄧黎.多元化農產品加工對農業貿易的促進作用[J].農業經濟,2018(05):108-110.
[6]代源.我國農產品出口信貸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18.
[7]周其文.綠色發展視域下我國農產品貿易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0(06):130-132.
[8]羅玉輝,廖敏伶.中國農業發展機遇研究:基于政府規制的視角[J].蘭州學刊,2020(06):72-84.
[9]呂昌明.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現狀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中國商論,2020(01):83-84+97.
[10]陳志恒,孫彤彤.美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學術交流,2019(10):99-113+192.
[11]沈國際,魏皓陽.綠色發展視角下的我國農產品貿易問題探討[J].國際貿易,2017(05):31-32+43.
作者簡介:陳玲燕(1996.09- ),女,漢族,籍貫:浙江省臨安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產業政策與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