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玥
摘 要:利義關系是社會中一種重要的關系,是衡量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維度,墨子站在人民的角度,提出“兼相愛、交相利”,要求按勞分配、兼愛天下、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統一,努力實現共同富裕,這些觀點都符合當代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我們要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現實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精準扶貧;共同富裕;利義觀;兼愛;分配
一、兼愛——“兼相愛”下的扶貧工作源點
(一)兼愛思想的主要內容
墨家之士出身大多為清貧人家,由于飽受上層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他們的思想能更廣泛的表達貧苦人民的心聲,代表廣大農民階級的利益,這也與當今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的觀點相契合。
墨子“兼愛”思想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是消滅等級制度的禮法規范。其次是提倡愛護他人服務他人的精神準則。
但是墨子所說的“利”并不是個人之私利,而是天下公利,這也表明墨子的功利主義并非利己主義而是利他主義。
“兼愛”也是墨子“義”的思想的核心。它不僅僅從精神層面出發,而更多的是從現實的角度將物質利益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套牢固的社會道德標準。
(二)“兼相愛”思想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指導意義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決勝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精準扶貧工作有著較大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這個重要的節點上,我們思想上的工作也要穩步加強。
墨子提出“兼相愛”就是號召人們不為私利,利為天下。目前,人際關系呈現經濟化利己化趨勢,這是經濟競爭、人格平等的產物,但若不加糾正的發展下去,便會造成不和諧的人際關系。近年來官員貪污送收禮求錢財、阿諛獻媚謀職位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要以國家大利為中心,才可以實現我國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二、分配——“交相利”下的共同富裕
墨子的利義思想是強調“利”和“義”的統一,兩者不可割裂、不可分別而論。
(一)分配的功利原則
墨子提出“賴其力”,認為百姓要通過勞動使自己得到應有的利益,強調生產的重要性,從而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這便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即用適當的、有效的經濟手段達到鼓勵公民自身財富的積累的目的,從而建設勞動本位的互助社會。墨子提倡“竭股肱之力,童其思慮之智”,批判那些“貪于飲食、惰于從事”的人,我國將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為分配目標。
(二)分配功利手段的調試
墨子主張“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就是要按勞分配,。墨子還強調分配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先盡民力之功,賞無能之人,民力盡于無用,財寶虛于待客,此國家之患也”。如果不能做到舉賢唯能,以勞殿賞,量功而祿,則會阻礙“義”的實現。因此,我們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時候應開展全方面的建設,形成社會合力,各級各部門要共同努力、廣泛參與、協同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積聚更大力量。
首先要科學的制定脫貧的標準,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扶貧,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準確的人口統計。其次要加強機關隊伍建設、完善基層組織建設。最后,對于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不同的產業政策,打造出有規模有特色的地方產業,讓貧困人口不單單是幫扶對象,也是自食其力幫助自己的主人。
(三)分配的功利宗旨
墨子十分關心稅收問題,他認為,稅收可以調節國民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實現國家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共同繁榮,而要實現稅收的增長,必然要通過勞動的途徑。墨子說到“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同時還強調“教人耕”,通過智力能力的同時提升來更好的謀取利益。
三、務實——利義觀對脫貧工作的現代價值
利義問題是社會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處理好利義的關系、把握好利義的取舍,值得我們細心思考。
墨子的義利觀雖然存在著一定的空想性和歷史局限性,但我們要剖析出其中的合理性,吸取其中積極的價值。
(一)墨子義利觀與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的和諧發展,不僅要有法律和制度的底線,還需要有道德的高度。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顯著,難免滋生私欲膨脹問題,我們要通過稅收、分配、國家宏觀調控等手段,建立一個互幫互助的完整體。
(二)墨子義利觀與共同富裕
在墨子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興公利,也就是說自己的私利正是在求公利的過程中實現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內在統一的,國家富強才得百姓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用先富帶動后富,這也是“義之所在”。
四、精準脫貧的路徑選擇
根據前文的探究,我們在今后扶貧道路上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關系,扶貧才有精準的效果。我國將貧困地區分為14個特困區,其中各個不同的小區域是扶貧的特殊性我們要因地制宜,采取切合當地實際需求和可行性的扶貧戰略、方針、政策,采用不同的扶貧模式進行精準的扶貧和幫扶。
(二)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全國扶貧工作是一個整體,各地的扶貧工作是部分,為了全面實現小康,我們要在國家扶貧工作總方針的指導下,認識處理局部貧困問題,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和設計精準扶貧工作模式,時刻與國家的整體政策相統一,把握局部特征、促進全局發展。
(三)歷史與現實的關系
貧困問題既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國脫貧攻堅工作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更是阻礙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難題。我們要了解貧困地區的歷史,縱向把握致貧原因,結合目前的現實條件和整個扶貧情況,對癥下藥,克服各種困難,提出科學有效的扶貧方針和政策。
(四)長期與短期的關系
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但它也是由一系列短期的目標組成的。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短期目標,要將人力、財力、物力集中到貧困區域,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扶貧工作又是一個長期過程,貧困的反復性、相對性,都會導致新的貧困問題的出現,因此,我們的扶貧工作要做好長期性的準備,不斷實現一個個短期目標,將短期脫貧和長期致富統籌一致,創造長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五)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做好扶貧工作。《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指出,加強扶貧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顯著特征,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
結語:
墨子的義利觀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的,他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人民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這也符合當今社會主義利義觀的核心思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公利,也是義。在當今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我們要更加謹慎的處理好義利的統一,處理好道德和利益的關系,使我國經濟經濟平衡穩定的發展。堅決反對僅僅追求物質生活利益,崇拜金錢,吃喝玩樂,以及極端的利己主義。“興天下百姓之利”的思想對我國現代精準扶貧的實踐有著現實的指導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鐘曉明.墨子“兼愛”倫理對當代中國公平社會的啟示[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12.
[2]李燕.墨子義利思想研究及其現代價值[D].浙江:杭州師范大學,2007.
[3]郭智勇.功利?道義?和諧——墨子分配功利主義的倫理生態[J].天府新論,2012,(4):20-24.
[4]李玲佳. 我國精準扶貧的現實困境及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前沿, 2019, 8(9): 1628-1634.
[5]張渝.論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辯證關系[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