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喆
摘 要:新時期下,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其已經在諸多行業和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快速盛行,其在信息資源量和傳播速度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是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播的新平臺和新途徑。本文主要針對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領域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8-0-02
在我國經濟建設新形勢下,互聯網成為了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也獲得廣泛應用,成為了信息傳播、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傳播范圍廣以及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可以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社會層次人們的邊界,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提供了重要平臺。我國作為世界文化大國,在五千年的民族發展中,積淀了優秀而豐富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寶貴財富,在新媒體背景下,如何科學應用新媒體傳播以及弘揚傳統文化,成為了當前我國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的特點
(一)欺騙性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屬于新興事物,在21世紀逐漸興起,并且對當代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是新興事物往往具備雙面性,其在為人們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埋下一定的弊端,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術傳播虛假信息和謠言,由于傳播成本較低,容易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一些博主為了贏得更多粉絲的關注而夸大或者制造虛假信息,為社會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在新媒體時代下,這種案例屢見不鮮,如何杜絕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了社會性課題。
(二)娛樂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入,社會經濟獲得快速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獲得極大滿足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互聯網資源較為豐富,人們通過新媒體可以快速獲取想要的信息和資源,當前,更多的人選擇使用新媒體進行消遣和娛樂,甚至一些年輕人將工作和學習之余的所有時間都用于沉浸網絡中。隨著新媒體用戶的不斷增加,衍生了大量的相關產業,例如小視頻創作、信息加工以及網絡文學作品創作等,其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埋下了“娛樂過度”的隱患,例如大量的學生將學習時間用于網絡中,不僅容易導致學生玩物喪志,同時新媒體中充斥的負面信息也會對其身心健康發育帶來影響。
(三)開放性
開放性是互聯網的重要特點,雖然我國已經實行網絡實名制,但是在網絡虛擬環境下,每個人都有自由制造、發布和分享信息的權利。在新媒體各種高度開放、自由的平臺下,任何信息都能夠以飛快的速度傳播和共享。新媒體所具備的開放性屬于一把雙刃劍,其代表著包容和進步,可以為用戶提供便捷的服務,足不出戶就能夠掌握天下事,但開放性也容易滋生各種網絡暴力,為用戶安全和社會穩定埋下隱患。因此,只有正確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才能充分體現其應用價值。
二、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
(一)傳播呈現不平衡
新媒體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支撐,信息傳播的范圍和速度與地域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具有密切關系。由于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存在很大差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一些偏遠山區,其網絡設施較為落后,人們無法利用新媒體接收傳統文化信息,導致傳統文化傳播呈現不平衡性。同時,一些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的人或者老年人,也不能利用新媒體接收傳統文化,不能快速的消化和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也為文化傳播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和制約。
(二)人文傳播嚴重缺失
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形式,其中更是蘊含了我國數千年發展中所凝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其對當代人民的行為意識和價值理念具有巨大影響。但是當前,以新媒體為途徑進行傳統文化傳播中,其更加重視文字傳播,而忽視了人文傳播的作用,缺乏思想和文化層面的溝通,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三)新媒體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具有較強的娛樂性,這一屬性與傳統文化的嚴肅性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前,一些傳播者為了贏得受眾關注,在傳播傳統文化中融入了大量的娛樂成分,不僅扭曲和誤解了傳統文化的真實含義,同時也不利于文化傳承,難以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
三、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傳統文化保護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發展和積累的優秀文化傳統,其對國民的價值理念、行為意識和理想信念具有直接影響,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對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新媒體技術的盛行,為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了重要契機。首先,在新媒體語境下,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提煉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和精髓,與社會發展充分結合,進而保證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性;其次,傳統文化屬于一個文化整體,如果在傳播過程中斷章取義,容易對人們造成誤導,在保護傳統文化中,要避免一些人利用娛樂手段進行傳播,嚴肅杜絕對歷史文化的二次演繹和過度改變,保證傳統文化的嚴肅性;最后,相關技術部門要加強技術審查,尤其針對影響范圍較大的新媒體平臺,通過自查式把關,保證傳統文化信息資源的正確性。
(二)打造傳統文化品牌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實現一體化,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則需要突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傳統文化為支撐打造屬于民族的文化品牌,這是讓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重要舉措。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信息量大等優勢,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中獲得廣泛應用,在打造傳統文化品牌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幫助廣大人民和外國友人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在社會中為傳統文化贏得話語權。
(三)發揮新興技術優勢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各種新興技術大量涌現和應用,新媒體也以其不斷完善和豐富的功能,贏得更多用戶的青睞。以新媒體為載體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中,需要充分發揮新興技術的優勢,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充分結合,進而帶給用戶以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促使其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和理解,進而實現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例如當前較為流行的VR技術,其形式新穎、體驗感強,受到了廣大年輕群體的歡迎和喜愛,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可以將歷史文物、歷史故事或者歷史事件制作成VR視頻,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給受眾,不僅能夠讓年輕人深刻體會當時的氛圍和環境,還能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互聯網具有較強的虛擬性,作為一名文化傳播者,需要有效平衡網絡的新和歷史的舊,肩負歷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以新興技術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四)擴寬豐富傳播渠道
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其對國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但是以往的傳播渠道較為單一和陳舊,以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為主,沒有將其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導致傳統文化難以發揮其價值,新媒體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渠道,其擴寬和豐富傳播渠道的關鍵陣地。首先,各個新媒體平臺要充分迎合當代受眾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品位,積極打造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節目,定期為受眾推送傳統文化內容,不斷提升信息品質,擴大傳統文化在社會的輻射范圍;其次,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我國即將進入5G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物品,在傳播傳統文化中,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特點,通過優秀資源整合向受眾傳遞傳統文化,促使受眾可以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開展碎片閱讀,完成文化的吸取和素質的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新媒體的盛行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一定的挑戰和機遇,相關人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將其作為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擴大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實現傳統文化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孫子茜.探究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國際公關,2020(01):284.
[2]彭言.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傳媒論壇,2019,2(22):74+76.
[3]朱雪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流浪地球》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0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