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每個人都是納稅人,吃、穿、住、用、行都與“稅”有關系。契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車購稅等,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常見的“稅”種,也是都市報財經新聞的關注點。都市報與專業財經媒體的定位和受眾不同,其選題手法、寫作模式均有所區別。那么,都市報該如何“烹制”讀者愛看的稅務新聞?稅收新聞寫作有哪些注意事項?本文就以下幾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都市報;稅收新聞;減稅降費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02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關鍵舉措。2020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市場活力的“乘法”,各類企業普遍能從減稅降費中受惠。
減稅降費與企業、個人,都息息相關。“為國聚財,為民收稅”是稅務工作者的宗旨,這距離我們普通百姓也并不遙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納稅人,生活中處處都與“稅”發生關系。
一般來說,都市報的看家本領是社會新聞,輔之以時政、文體類新聞,財經新聞一度被視為“雞肋”,即便有,也多數是買黃金、炒股票等理財類的,基本很少見到可讀性強、令人喜愛的稅收新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減稅降費”無疑是最受歡迎的熱詞之一。一項項惠及民生、激活市場的減稅降費舉措,可體現在媒體上常是硬邦邦的文字和冷冰冰的數字,這樣的刻板宣傳既沒把好政策宣傳好,也讓納稅人看得云里霧里。
“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是新安晚報的發行宗旨。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居民、企業的各類經濟行為日益頻繁,也隨之涌現出很多“稅”事。老百姓對“稅”的關注度與日俱增,這使得都市不得不重視稅收新聞的寫作和報道。
一、背景:只見數字的稅收新聞
財經新聞圍繞“經濟”一詞,經濟發展也常常體現在一系列的數字和指標上。尤其是稅收新聞,更是離不開數字。所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很多稅收新聞,通常是滿眼是稅種名稱和數字。如:
2018年,稅務部門堅持依法征稅和科學統籌,組織稅收收入(已扣減出口退稅)137967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15014億元,增長9.7%。2018年5月1日起實施的增值稅三項改革平穩有序推進,5月~12月降低增值稅稅率減稅約2700億元,制造業減稅占35%;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惠及50萬戶納稅人,減稅約80億元;辦理留抵退稅1148億元。
——摘自2019年1月17日,央視財經《稅務總局:2018年稅收收入近14萬億 同比增長9.5%》
又如:
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安徽省稅務局獲悉,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累計新增減稅降費571.9億元,其中新增減稅460.2億元,新增社保費降費107億元,新增政府性基金降費4.7億元。全部新增減稅降費總額占我省稅費總收入11.8%;占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的3.2%。
——摘自2019年11月6日安徽網《安徽省前三季度新增減稅降費571.9億元》
財經專家、會計等專業人士,從上述一串串數字中有望能讀懂其反映出的經濟規律。可普通讀者或納稅人,面對這一長串的數字多數是無可奈何,匆匆翻過,久而久之便會放棄此類閱讀,甚至將報紙束之高閣。這顯然不是都市報所希望和追求的。
二、創新:多措并舉讓稿子“活”起來
同樣的食材,經由不同廚師之手,烹出的味道也常相差甚大。一樣的道理,國家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經由不同的媒體記者采寫和編輯,其宣傳效果也迥異。近年來,新安晚報在稅務新聞上不斷思考突破,創新寫作新模式,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政策好不好?請“當事人”現身說一說
近年來,國家一直倡導通過減稅降費,讓企業有實實在在地“獲得感”。既然如何,我們為何不去采訪下受惠的企業納稅人,請“當事人”說一說政策有哪些變化?給企業帶來什么實惠呢?
“向農村供水,作為我們企業來說,只能是保本微利,甚至還有可能虧損。幸好在稅務部門支持下,我們獲得了很多稅收優惠。”巢湖黃麓恒源水業有限公司的張部長說。
“稅收的減免是對我們企業最直接的關心,為企業減輕了稅收負擔,也會企業更新設備提高了供水服務能力提供了支持,目前我們的很多供水管道已經更新。”
——以上摘自2017年4月20日《新安晚報》
該篇報道中還寫到,該企業可享受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和企業所得稅等減免。在文末處,還對相關稅收政策做了鏈接。如此,既讓減稅降費的出處來源一目了然,也讓企業因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獲得感”躍然紙上。
(二)減稅降費到底優惠了多少?不妨“算一筆賬”
很多人感慨,自己交的稅就是一筆糊涂賬,怎么也算不清。其實不然,每個稅種的征納都有精準的算法,所減免的優惠也都是明白清楚的。
大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應用軟件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3月經公示認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其2017年度發生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268萬元(全部進行費用化處理),企業當年度應納稅所得額814萬元。
該企業可發揮稅收優惠疊加優勢,當年度可實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68×75%=201萬元,相比一般企業多扣除268×(75%-50%)=67萬元;此外,企業還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當年可減征企業所得稅814×(25%-15%)=81.4萬元。
——以上摘自2018年6月14日《新安晚報》
此處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企業所得稅減征的數據,就是減稅降費政策的效應,企業“獲得感”的來源。
(三)透過熱點故事,講好稅收政策
2018年,一則“冰花”男孩的新聞廣受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冰花”男孩是云南昭通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父母在外務工。
照片拍攝當日,是學校期末考試的第一天,早上氣溫零下九度。由于他家離學校有4.5公里,因溫度太低,孩子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達教室后,頭發和眉毛結滿冰霜變成了雪白。一進教室,小男孩做了個鬼臉,引得班里的同學哈哈大笑。
老師拍照發在朋友圈,后來媒體報道后,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很多人要給孩子、學校捐款,小男孩一時成了“網紅”。
這本是一則關注偏遠山區孩子上學難的社會新聞,可從稅收角度出發,捐贈公益行為是能享受稅收優惠的。新安晚報2018年2月12日刊發了一篇《公益性捐贈享受稅前扣除》,完成了一篇可讀、耐讀的稅收新聞。該篇報道分別從個人和企業捐贈兩個方面介紹公益性捐贈可享受稅前扣除。
(四)善用漫畫道出故事梗概,更吸睛
縱覽媒體上涉及稅務政策報道的配圖,經常使用一個“稅”字圖或是辦稅服務的場景圖,這類圖片陳舊、單一,絲毫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而新安晚報一組稿件,采用以漫畫人物當主角,來講述政策或故事梗概。此種處理手法非常新穎,讓人眼前一亮。
還有《商業健康保險可抵扣個稅優惠政策解讀》《環保項目所得,3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五問環保稅》等稿件,都善用漫畫,活躍版面,一方面從版式上起到了美化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稿件的可讀性。
三、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才能講好故事
都市報社通常會對記者按照采訪領域進行分工,也就是俗稱“跑口子”。不論是教育、衛生,還是稅收、保險,都需要記者不斷地充電,熟悉、學習所跑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此一來,才能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更好地與專業人員溝通、采訪。
四、結語
隨著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不斷強化,減稅降費的稅收優惠政策接連出臺,我們的新聞記者更需要注重提升專業素養,及時加強最新稅收政策學習,只是熟悉政策,有知識儲備,才能講好故事,“烹制”出更多的可讀、耐讀的好稅務新聞。
參考文獻:
[1]李寧.稅務微博:稅收宣傳服務的“都市報”[J].中國稅務,2013 (004):29-30.
[2]陳瑞.五個“注重”做好都市報時政新聞[J].新聞世界,2015(7):16-17.
作者簡介:郭娟娟,女,漢族,安徽無為人,碩士研究生,編輯。研究方向: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