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ICH)作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再現,一直發揮著知識傳承和文化賡續的作用。以記憶的形式保存著的ICH如何使其與歷史上保持一致性?這就需要我們在保護ICH時一定要注重本真性保護原則。本文重點闡述了為什么要注重ICH保護過程中的本真性保護原則。
關鍵詞:ICH;本真性;原汁原味;非遺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1
一、引言
盧爾德·阿里斯佩說人類所有的成就都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ICH)。因為正是思想、欲望和利益驅使人們創造有形或表現性的遺產。而大多數ICH都是長期的歷史經驗,換句話說,ICH即是“原生藝術”,是人類在歷史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草根藝術,是與地方社會傳統密切相關的民俗藝術,對立著當地歷史傳統和社會記憶的結構特性與一方民眾的心理需求。對于當今的ICH保護來說,就需要在保護ICH過程中體現“傳統文化存續”的文化追求、文化認同和文化心理。
拉比若曾經說過:“與文化概念相對應,人們認為時代或紀元有一種統一性,可以將實踐和經驗的不同領域捆綁成一個整體,即使不是天衣無縫,至少也是前后連貫”。在今天,“前后連貫”并是歷史與今天前后是一致的,是未經更改過的。ICH保護就是保護ICH的本真性和一致性:即能否將祖先所留遺產原汁原味繼承下來,能否將祖先所留遺產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
二、ICH原真性保護的重要性
在ICH的保護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特定遺產對象的過往歷史傳統和文化接續價值,因為文化保護只能通過維護和延續一種文化的價值、信仰和相關活動來實現。所以保存文化背景和相關活動也是同樣重要。
ICH的核心內容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展現在世人面前都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有形物品。無論舞蹈還是音樂,最后呈現的都是有形之物。于是人們在欣賞時,大部分都是零互動,即人們只是看來一場節目而已,就跟欣賞了一場現代舞或音樂會一樣沒有區別。但事實上,這些舞蹈的動作和音樂旋律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這些故事并不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如何讓受眾參與其中,感受這些文化與歷史?通過與這些無形內容的情感互動,才能讓我們在ICH保護過程中明白應該怎么樣去做。也只有有了與音樂、舞蹈等無形內容的情感互動,才能原汁原味地完成知識的傳遞、未來的傳播和這種智慧的傳遞。沒有這些機會,具有文化意義的傳統和習俗就會消失。這一點從對失落文明的非物質遺產的有限了解中可以看出,比如古希臘音樂和我國本土音樂表演《昆曲》。
而本真性“原汁原味”,只有做到“原汁原味”保護ICH才能保護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進而維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作為一種人類進程,反映了世界上所有群體的文化親緣關系。文化的獨特性來自群體的深思熟慮,有意識的選擇,即通過對其他群體的某些方式進行自我界定,從而獲得一種身份。保證“原汁原味”地保護ICH,才能認同其歷史認識價值性、文化價值性、藝術價值性、科學價值性和社會價值性,才能認可其對于特定地區中特定民族所產生的具有該民族特性的族性文化的價值。
所以,在當今對ICH采納各種方式進行挖掘、認定和保護,就是為了能夠在將來實現該遺產對象的活態存續。
三、在ICH保護過程中如何做才是原真性保護
苑利老師在其著作中對ICH保護反復強調的是活態保護原則和本真性保護原則。對ICH實施活態保護即是通過對ICH傳承人的保護來實現的。他以為文物自己不具備傳承一個民族或地域優異文化傳統的功效,而判定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歷史上所締造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手藝與技術是不是傳播了下去,根據的不是有文物多少,而是可否以活態的形式完整地傳承下來。而能活態傳承這些技術或技藝的并只有ICH傳承人。換句話說,也只有非遺傳承人以活態的形式原汁原味的傳承ICH時,才能夠保證非遺的本真性。這個時候的ICH才真正具備了它能代表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的資格,而且這個歷史與文化是未經改良的,是前后一致的。所以,非遺傳承人在保護和傳承ICH中對于非遺的本真性來說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四、總結
在歷史上,ICH一直發揮著知識傳承和文化賡續的作用,它的功能是歷史的記憶保存。所以ICH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歷史,在ICH保護過程務必一定要做到“原汁原味”地保護。
參考文獻:
[1]張曉蕾.地方社會變遷與民間音樂傳承的嬗變——以魯西北地區臨清架鼓為例[J].民俗研究,2019(1).
[2]拉比諾 著.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M].高丙中,康敏 譯.商務印書館,2008(1).
[3]徐佳.淺論語言及音樂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1).
[4]孔慶夫,宋俊華.論中國ICH保護的“名錄制度”建設[J].廣西社會科學,2018(7).
[5]苑利 著.民間文藝: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8-1.
[6]苑利 著.中國非遺保護的啟示[N].光明日報,2014-2-8.
[7]夏斯涵,王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研究——以滁州地區為例[J].住宅科技,2020(3):37-42.
[8]楊璇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神州,2019(22): 21-21.
作者簡介:莫燦,男,漢族,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美術、ICH保護與傳播。
課題項目:2019年廣州市高等學校第十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與民間美術的創新創業課程與教學研究》 (項目編號:2019JG2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