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必芝 鄭潔儀


摘 要:在全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群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媒體發展趨勢,搭建即符合高校媒體發展需求,又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的全媒體平臺,融專業建設與高校宣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等為一體。結合磁場理論,形成“4流4力”能量磁場,既為解決高校全媒體平臺自身發展困境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也為新聞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生動的理論支撐和教學實踐。
關鍵詞:高校全媒體;磁場效應;新聞實踐平臺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2
一、引言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全媒體時代,需要的是跨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和跨文化思維的新聞傳播人才。作為培養全媒體專業技術人員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既要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注意堅實基礎知識的形成,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注重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教學, 最終實現從校園走向社會的無縫對接。
二、新聞專業群教育教學與全媒體相融合是必然趨勢
隨著全媒體的發展,高校新聞傳媒人才培養從“小新聞”范式走向“大傳播”范式。新聞傳媒人才培養的理念更新和范式轉換,使高校新聞傳媒人才需要創新其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路徑、培養模式,以及培養機制等,厘清“小新聞”與“大傳播” “教學范式”與“學習范式” “教學設計”與“學習環境設計” “建構主義”與“連接主義”等相互之間的關系。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理實結合,形成多方聯動的合作關系,積極對接學研工作,培養與提升人才實踐能力。其中,建設與時俱進的全媒體實踐實訓平臺成為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教學的重要改革方向。
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跨媒體、跨學科,與就業市場需求緊密相關, 與新聞傳播領域媒介融合的大趨勢緊密相連。國外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有著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基地等,學生能夠直接在社會化媒介平臺進行實踐。我國高校培養新聞傳播人才,也重視實踐操作,但是更需要讓學生在商業真正的運行過程中,在不斷社會實踐中強化學習效果,學校應當讓學生加強與社會的接觸。同時,對于學校的記者站、電臺、廣播、微信公眾號等校內媒體要開辟新模式,加強與學生合作,鼓勵商業化運營,迎合社會的需求,成為培養專業人才的“實踐搖籃”。
調查發現,很多開設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高校其校園媒體一般由學校黨委、新聞中心、團委主辦或主管,新聞專業學生實習實踐普遍聯系社會媒體。一方面,在長達兩三年的校園專業學習過程中,課程教學項目(單元)實訓由系部或專業自行解決,造成校園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新聞專業師生其專業人力資源沒有得到應該的利用,不能從專業角度促進校園媒體發展。因媒而動、因網而興,推進校園媒體渠道資源共享,媒介優勢互補,多平臺一體化發展,搭建高校新聞專業群實踐新平臺,解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改革和教育教學創新所急需,提高教育質量,有效提升校園新媒體的傳播質量和效果,改善高校輿論生態。
三、構建新平臺是高校全媒體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校媒體平臺眾多,校園網、校報、校刊、“兩微一端”、抖音、小紅書、師生自媒體等已經成為高校信息傳播集散地的標配。但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明確的責任主體,缺乏互聯互通,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傳播分散、受眾分散,沒有形成集群效應和聚合效應,影響校園媒體工作的整體性、實效性和時效性,沒有達到應有的思政教育的廣泛觸及。
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很多校園媒體報道以領導活動、學校新聞、高教政策、工作會議等為主,原創內容欠缺,缺乏新意亮點和服務意識,對于師生反映的諸多問題反應滯后,特別對于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不力,親和力和感染力、互動性和體驗感欠佳。難以吸引師生的關注,點評和轉發量少。很多校園媒體平臺更新不及時,甚至出現大量“僵尸號”,嚴重影響到校園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
同時,高校媒體管理者、運營者和從業者,很多都是從高校黨政工團和學工線轉型而來,一般沒有專業的媒介素養,運用新的理念和技術手段開展工作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缺乏專業化團隊的管理和運營,高校媒體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專業性需要加強。
在這種情況下,以新聞傳播類專業群師生作為運營和制作團隊,以他們開拓性的觀念、創新的理念思路,專業的制作手段方式做好做“活”高校全媒體平臺,形成融校園宣傳、思政教育、教學實訓、人才培養于一體的新的實踐平臺,發揮其應有的優勢,散發青春的活力,增強時代感、吸引力和生動性。
四、基于磁場理論,構建高校新聞專業群實踐新平臺
結合磁場理論,打造全媒體實踐新平臺,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具有波粒的輻射特性。磁體周圍存在磁場,以磁場為媒介,磁體間不用接觸相互發生作用,這與高校的思政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和特征。同時,磁場的強弱是由能量、質量、空間的密度共同決定的,能量高的磁場就強,在能量低的地方磁場就弱;質量越大磁場越強,質量越小磁場越弱;密度越大的空間磁場越強,密度越小的空間磁場越弱。高校全媒體平臺“能量磁場”作用的多少,也可以由它的能量大小(組合的媒體級別,中央級、省級、市級和校級;網絡媒體的點擊和轉發量等;媒介的社會公信力等)、質量大小(媒體矩陣規模等)、密度大小(媒體信息的發布率,粉絲量的多少等)來決定。因此,磁場理論為解決高校全媒體平臺自身發展困境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也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群建設和發展提供生動的理論支撐和教學實踐。
(一)建立全員參與的全媒體運營體制,形成“4流4力”能量磁場,構建強有力的校園輿論場
建立師生共同參與的全媒體中心,成立全媒體運營管理辦公室,構建相應的運營機制。建立健全組織制度,做好工作整合,建立專業的全媒體學生營運團隊。
大學生成為學校全媒體“第一能量磁場”。全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學校充分發揮大學生在輿情引導方面的優勢,傳遞正能量,引導正方向,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分析判斷能力,對優秀大學生朋輩群體進行培訓指導,充分發揮他們的引導作用。
教職員工是學校全媒體“第二能量磁場”。充分發動所有教職員工,包括管理者、教師和后勤服務人員都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實現過程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能量磁場產生共鳴,形成共力,構成強有力的校園正能量輿論場,打造積極的思政教育陣地。
(二)統一全媒體管理,構建“自主運營、集體監管、統一行動”的校內外教育聯動全網矩陣
根據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高校全媒體發展方向和目標,統一教學部門、宣傳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力量,聯合成立校級全媒體中心。學校全媒體中心負責各平臺的監控,對重大事情進行協調組織,新聞傳播專業群具體負責平臺各媒體的管理、運營、制作等,形成校內聯動全網矩陣有機融合。
同時,整合全媒體教育資源,媒體聚合形成“能量磁場”合力。將各種全媒體平臺整合在一起,引導平臺的教育導向,監督平臺的有效運營,便于學生參與和獲取信息。整合政、企、事業單位資源,共同參與全媒體工作方案的制定,并在實踐中進行指導和支持,打造校園全媒體“社會磁場系統”,積極開展互聯互動,接力開展正能量傳遞。
(三)解決社會發展和學校媒體運營的“人才短板”,構建“課程教學、平臺學習、頂崗實習、終身學習”四位一體的教育聯動全網學習矩陣
根據全媒體時代的發展需要和人才要求,開設全媒體相關的專業選修課程,如《多媒體技術》《影視藝術》《數字媒體》《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攝影》等課程,增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全媒體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互聯網思維和媒體思維。
提供媒體運營實習崗位。為專業實訓和有興趣愛好的同學提供實踐實習崗位,直接參與到學校新媒體運營制作中來,一方面培養同學們的媒體經營、制作能力,提升其職業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提高其執行力和實踐能力等,為大家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作為學校全媒體團隊的第一梯隊,為學校媒體發展提供新鮮力量和智力支持,持續為學校全媒體和專業發展注入新能量。
構建高校一站式服務平臺。打通高校媒體之間壁壘,整合學校網站、微信、微博、嗶哩嗶哩、抖音等資源,打造全校師生移動辦公、工作、學習、生活、交流、娛樂、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媒體入口,引入易班、慕課、學習通等管理、學習平臺,提供豐富的“課程教學、平臺學習、頂崗實習、終身學習”的在線學習資源,為不同的學生群體和需求提供細化服務,形成全校信息化資源聚合口,凝聚學校全媒體“能量磁場”,使校園辦公、專業建設發展、教育教學實驗實訓、智慧校園建設等融為一體,強化學校品牌形象,增強學校凝聚力、吸引力。
(四)發揮全媒體大數據優勢,實現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精準化
大數據技術為深入準確了解新聞專業教育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受眾需求帶來極大便利。通過運用大數據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洞悉學生對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的接受程度,了解專業建設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實現教育精準化,推動教學實踐創新。并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學生信息、教師信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反饋進行分析研判,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有效提升專業教育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五、結語
打造高校全媒體平臺,建設專業新實踐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學手段方法,增強課程吸引力,發揮師生“磁場”作用,使課程思政工作入心入腦,為課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撐,使高校新聞專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N].求是.2019(06).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6/c_ 1124241424.htm.
[2]倪寧,謝天武.從兩重到雙跨:論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三種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3(04):34-36.
[3]徐紀楓.探析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傳媒論壇, 2020,3(10):10-11.
[4]陳亮.構建高校新聞專業校內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6):97-99.
[5]曲江濱,劉偉.高等院校新聞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09(17):213-214.
[6]喬婕.融媒時代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革新路徑構建[J].傳媒論壇, 2018,1(13):124-125.
作者簡介:陶必芝,女,苗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媒介素養。
課題項目: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課題編號:pdjh2020b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