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摘要:目的:分析小兒營養不良的保健方法與臨床保健指導策略。方法:選擇我院80例營養不良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分別接受常規保健指導、系統性保健與保健指導。對比兩組不良飲食習慣糾正率、并發癥發生率、智力與體格發育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不良飲食習慣糾正率92.50%,高于對照組72.50%,并發癥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27.50%,體格發育、智力發育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營養不良患兒情況制定系統性保健方法,提供系統性臨床保健指導,有助于改善患兒身體情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實現體格與智力的正常發育。
關鍵詞:營養不良;小兒;臨床保健指導;保健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庭對兒童健康和生長發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當前我國小兒營養不良問題普遍,營養不良導致身體消耗量大于機體營養吸收量,營養水平達不到機體發育需求,難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對兒童智力發育、體格發育均存在影響[1]。本研究旨在探討系統性保健與保健指導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接受的80例營養不良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0.5~8歲,平均(4.16±1.25)歲。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1.2~7.5歲,平均(4.23±1.29)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保健指導,基于常規體檢結果客觀評估患兒營養情況,指導家長合理用藥與調整飲食。觀察組接受系統性保健與保健指導。(1)基礎保健。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制定飲食方案,調整以往飲食結構,增加優質蛋白、維生素、低脂高熱量食物的比重,同時考慮到長期營養不良導致患兒胃腸吸收功能下降,食譜調整需循序漸進地進行,根據兒童飲食偏好選擇易消化、味道佳的食物,增強患兒食欲。(2)皮膚保健。營養不良會導致患兒皮膚缺少營養,皮膚彈性下降、水分流失過快、脂肪層變薄,因此,日常清理與摩擦過程中注意行為輕柔,避免出現損傷,每日進行皮膚按摩與擦洗,當皮膚出現破損及時急性消炎處理。(3)脾胃保健。脾胃虛弱也是導致患兒食欲差的重要原因,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患兒體質與抗病毒能力均會有所下降。6個月以內嬰兒在喂食母乳的情況下,如果乳汁質量較差,建議立即添加輔食,增強鈣質與蛋白質的補充;6個月以上兒童應給予多類型輔食,如粥、羹、湯、膏等。(4)臨床保健指導。向家長詳細講解營養不良發生的原因、危害等知識,強調保持健康營養狀態的重要性,并使家長充分認識到母乳喂養為最佳方式,但多數母乳在6個月后的營養成分無法滿足兒童發育需要,需及時補充輔食,建議輔食以蛋白、豆類、維生素等含量豐富的食物為主。同時勸告患兒家屬對患兒不要盲目溺愛,避免予以患兒過多攝入零食、飲料、乳類飲品,飲食應以正餐為主,確保正餐營養攝入充足,逐步糾正患兒不良飲食習慣。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不良飲食習慣糾正率、并發癥發生率、智力與體格發育情況。智力發育情況采用我院自制測評表從語言、社交行為、適應性三個維度展開評估,分值越高代表發育情況越好。體格發育情況以身高、體重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兒不良飲食習慣糾正率92.50%高于對照組72.50%,并發癥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27.50%,體格發育、智力發育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充足的營養是兒童發育的基本保障,長期營養不良使患兒發育受限,對患兒終身造成不可逆影響,但對于小兒營養不良問題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長樹立信心與正確意識,充分了解營養不良的發生原因、健康膳食重要性、飲食結構科學標準等,積極配合醫生接受系統保健。因此,本研究采取系統性保健與保健指導對小兒營養不良進行干預,獲得理想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營養不良患兒情況制定系統性保健方法,提供系統性臨床保健指導,有助于改善患兒身體情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實現體格與智力的正常發育。
參考文獻
[1]張伊新.保健方法與臨床保健指導對小兒營養不良的效果及滿意度影響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8):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