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敏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風險的預防。方法:選取收治的下肢骨折術后患者64例,按干預方案不同分為普通組和觀察組,各32例。普通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護理干預方式。結果:觀察組的血栓發生率為6.24%,低于普通組的15.62%(P<0.05)。結論:護理干預在現階段血栓風險控制具有一定效果,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
關鍵詞:護理干預;下肢深靜脈血栓;影響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下肢骨折中一種常見并發癥[1]。通過相關研究發現,對于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發生概率為30%左右,對于惡性腫瘤患者中說其發生概率為25%左右[2]。本研究分析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風險的預防?,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術后患者64例,按干預方案不同分為普通組和觀察組,各32例。普通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齡(56.6±3.6)歲;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齡(56.8±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普通組
采用常規的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
(1)分析深靜脈血栓發生原因,通過進行相關文獻探究,并對其進行有效預防。
(2)根據文獻中資料進行整體護理對策的制定。通過分析深靜脈血栓發生原因,并采用流行病學的方式進行評價,評估資料方式收集的真實性,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對策進行制定。
(3)對當前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評估,包括受傷程度、生活習慣及自身疾病特征,隨后針對自身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措施。物理措施主要是通過進行彈力襪等相關加壓裝置的制定,1天2次。藥物主要包含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液等多種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血栓發生率低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易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其臨床特征為下肢水腫,同時發生色素沉著,嚴重時還可能導致郁滯性潰瘍等后遺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液出現異常凝結,治療不及時將會導致下肢回流受阻從而發生腫脹。由于下肢骨折患者骨折后長期臥床,因此,易引起相關并發癥發生,如果出現深靜脈血栓時要及早進行溶栓治療,避免相關綜合征發生風險。
目前,對溶栓的最佳適應癥為非閉塞性血栓,由于深靜脈血栓早期患者無典型臨床表現,因此,在篩查時容易出現漏診。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早期相關癥狀進行觀察,看其是否出現皮膚顏色的改變,以及溫度異常等情況,并觀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現腫脹等不良情況。通過定期監測下肢周長并做相關記錄:取平臥位,并保證患者小腿肌肉放松,并在脛骨粗隆下進行小腿周長的測量,根據評估量表進行標準判斷。患者如果出現單側下肢腫脹,以及相關疼痛等,應立即報告醫生,并做好D-二聚體檢測,從而能夠及時溶栓。
對于術后患者,床上運動優勢相對安全,但術后患者由于身體虛弱且大多為中老年人,依從性不高,需要持續鼓勵和指導,以保證運動時間,確保血液循環。術后應觀察患者心理,及時發現不良情緒,并充分溝通幫助其進行健康理念的樹立,可以適當鎮痛,減輕患者疼痛。應結合患者體能,并制定相關運動量,還可采用視頻宣講形式,通過運動時間頻率、強度、評估,確保整體依從性。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作為現階段一種新型護理理念,通過進行臨床實踐,此種方式能夠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方式的正確應用,在明確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實際情況基礎上增加整體護理方式的科學性,同時整體護理效果更優良。
參考文獻
[1]劉紅.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6):167-168.
[2]黨慧蓮,李曉慧.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護理體會[J].血栓與止血學,2019,25(2):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