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奕蓉
摘要:目的:觀察體檢人群中脂肪肝患者生活方式治療及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體檢出脂肪肝患者300例,根據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150例,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持續性干預及健康指導,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干預前研究組輕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發生率與參照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輕度脂肪肝(12.00%)、中度脂肪肝(16.67%)、重度脂肪肝(5.33%),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6.67%)、(26.67%)、(13.33%)(P<0.05)。結論:對體檢人群中脂肪肝患者進行持續性護理干預與健康指導能明顯提高其脂肪肝轉歸率,有應用意義。
關鍵詞:脂肪肝;生活方式;體檢;肝功能
脂肪肝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脂肪肝并非一種獨立疾病,隨著病情發展極易轉化成肝硬化、脂肪變性及脂肪肝炎等疾病,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肝癌。脂肪肝患者體重普遍超重,這與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但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通過早期診斷并及時診治,能有效控制病情,并發生逆轉,因此,脂肪肝治療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1]。本研究選取本院體檢出的脂肪肝患者,旨在觀察護理干預對其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7月體檢出脂肪肝患者300例,根據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150例。參照組女70例,男80例;年齡25~60歲,平均(43.21±4.32)歲;輕度脂肪肝50例,中度脂肪肝70例,重度脂肪肝30例。研究組女65例,男85例;年齡24~58歲,平均(43.13±4.16)歲;輕度脂肪肝60例,中度脂肪肝65例,重度脂肪肝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護理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對其因體檢報告產生的負面心理及時進行開導與安慰,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宣傳等。
研究組予以持續性護理干預及健康指導,具體步驟:(1)依據患者實際生活習性設立健康檔案并制訂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健康檔案內容包含患者飲食運動習慣及抽煙酗酒習慣等,按季度定期檢查,并針對檢查結果及時調整護理干預內容。(2)與患者面對面進行健康教育,向其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每月通過電話隨訪方式與患者溝通交流,并獲取患者家屬配合,共同督促患者培養良好生活習性。(3)鼓勵患者將每日飲食與運動等內容記錄下來,護理人員根據內容糾正不良行為,教導患者學會查看脂肪肝相應體檢報告單,使其深入了解自身病情。(4)督促患者多攝入低脂、高蛋白及低熱量食物,戒除煙酒,減少食用油膩且高脂肪類食物;同時指導患者根據自身耐受程度合理運動,每日至少運動30 min~1 h左右。(5)協助患者正確認知脂肪肝,將每次體檢內容向其詳細分析與解釋,告知患者引起病情轉歸或惡化的相關因素,對其產生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使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進行治療;通過舉辦講座形式,邀請既往成功案例者現場教授經驗,加強患者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脂肪肝轉歸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脂肪肝轉歸情況
干預前研究組輕、中、重度脂肪肝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輕、中、重度脂肪肝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人們現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及生活習性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若不及時治療會加大治療難度,且隨著病情發展還會引起肝腹水及肝硬化等疾病。
因此,日常生活中,定期實施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研究組輕、中、重度脂肪肝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輕、中、重度脂肪肝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這是因體檢后護理干預重點是為輔助患者培養良好生活習性,使其深入了解脂肪肝的危害性。通過對轉歸情況分析及與患者溝通后發現,大多數患者對運動習慣與疾病的相關性認知鮮少,飲食結構也不規律,且大部分男性患者均有吸煙酗酒習慣。針對以上內容,本研究通過多種方式對患者定期電話隨訪,全面了解患者真實情況,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同時取得患者家屬配合,共同督促患者培養健康行為。雖然護理干預前期諸多患者都有抵觸心理,但隨著護理工作的不斷開展,患者對脂肪肝也有了深入了解,意識到飲食與運動對自身疾病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對護理工作配合度。
綜上所述,對體檢人群脂肪肝患者實施持續性護理干預及健康指導能有效顯著提高其脂肪肝轉歸率,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靜,孫光霞,孫玲,等.健康教育對體檢后脂肪肝患者隨訪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2249-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