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巧 奚嘉婧 陳香潔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兒童骨科常見的髖關節疾病,也被稱為發育型髖關節脫位,臨床發病率約在1‰,女性患兒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患兒,單雙側均可發病,雙側發病率約為35%,且左側發病率高于右側,常見的髖關節發育不良表現主要有髖關節脫位、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等[1]。臨床對于<6個月,臨床體檢出現臀紋不對等等高危因素嬰幼兒,同時經由X線檢查無法準確反映髖關節結構的患兒,經由超聲檢查Graf法可觀察關節形態、結構并測量α、β角,另外超聲檢查Graf法還具有重復操作性強、標準化程度高、無輻射性損傷等優點[2]。本文旨在分析超聲檢查Graf法對隨訪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嬰幼兒的早期診斷和臨床意義,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的1000例嬰幼兒進行研究,共經超聲篩查出2000個髖關節,其中男320例,女680例;日齡 7~180 d,平均日齡 (93.56±80.45)d。本研究經由本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且所有嬰幼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對本研究中嬰幼兒出生1周內進行髖關節篩查,將篩查出Ⅱa 和Ⅱb 的病例于 30、60、90 d進行3次重復Graf法超聲篩查,得出α角與β角以及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病率。檢查體位:受檢嬰兒取側臥位,雙下肢自然彎曲,待檢測下肢髖關節輕微屈曲、內旋。檢查設備:采用5.0~7.5 MHz線陣高頻探頭。檢查方式:將超聲探頭置于髖部股骨大轉子外側,探頭長軸始終與身體矢狀面保持垂直,再通過前后平移探頭獲得髖關節冠狀切面,通過Graf法標準圖像準確顯示髖關節標準切面,再通過測量α角與β角進行分型,觀察髖關節骨性髖臼頂、骨性髖臼緣、骨性髖臼緣等。
1.2.2 臨床治療與隨訪 Ⅰ型髖關節無需治療;Ⅱa型、Ⅱb型髖關節接受3次重復法Graf超聲復查,并采取外展包裹以及功能訓練;對于Ⅱc及以上型,應用手法復位以及Pavlik連衣挽具、支具或石膏固定治療等常規干預治療,同時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其Graf法超聲篩查結果、治療及隨訪結果,并對比正常髖關節與異常髖關節α角與β角。標準聲像圖觀測的5項指標:①骨性髖臼頂;②骨性髖臼緣;③軟骨性髖臼頂;④測量基線與骨頂線夾角(α角)、測量基線與軟骨頂線的夾角(β角);⑤根據在骼骨上的起點至骨性髖臼突的連線為測量α角與P角的基線。Graf分型:GrafⅠ型髖關節是正常髖關節;GrafⅡ型髖關節包含從輕度欠成熟髖關節到嚴重發育不良但股骨頭尚未脫位的髖關節,Ⅱ型分為Ⅱa、Ⅱb、Ⅱc,Ⅱa和Ⅱb在數值測量上是一致的,差別在年齡,3 個月為Ⅱa型,>3 個月為Ⅱb型,Ⅱc型髖臼發育更差,D型是Ⅱc型髖關節開始脫位的狀態;Gra fⅢ型和Ⅳ型均為股骨頭脫位的髖關節,Ⅲ型和Ⅳ型髖關節的區別主要是軟骨膜的走向。其中Ⅰ型為正常髖關節,Ⅱa型為欠成熟髖關節,Ⅱb~Ⅳ型均屬于異常髖關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raf法超聲篩查結果 Graf法超聲篩查結果顯示,1000例嬰幼兒的2000個髖關節中,Graf Ⅰ型髖關節為1691個(84.55%),Ⅱ型髖關節295個(14.75%)(其中Ⅱa型160個、Ⅱb型100個、Ⅱc型35個),D型6個(0.30%),Ⅲ型 7 個 (0.35%),Ⅳ型 1 個 (0.05%)。
2.2 正常髖關節與異常髖關節α角與β角對比 正常髖關節的α角(64.52±3.75)°明顯大于異常髖關節的 (45.34±2.17)°,β 角 (62.17±3.86)°明顯小于異常髖關節的 (69.28±3.9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正常髖關節與異常髖關節α角與β角對比(±s,°)

表1 正常髖關節與異常髖關節α角與β角對比(±s,°)
注:與異常髖關節對比,aP<0.05
類別 個數 α角 β角正常髖關節 1691 64.52±3.75a 62.17±3.86a異常髖關節 309 45.34±2.17 69.28±3.95 t 87.266 29.665 P 0.000 0.000
2.3 治療及隨訪結果 160個Ⅱa型髖關節經由超聲復查3次后57個轉為Graf Ⅰ型,103個經髖關節體格檢查未見明顯活動異常;55個Ⅱb型經超聲復查3次后轉為Graf I型,且經髖關節體格檢查未見明顯活動異常,其余患兒經由手法復位、Pavlik連衣挽具及石膏固定等治療,經超聲復查及體格檢查未見明顯活動異常。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致病因素較多,常見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女孩、第一胎、多胎,以及臀位生產、羊水過少,有家族遺傳史、足部跖內收畸形、肌性斜頸等,還有錯誤的襁褓方式等[3]。同時受年齡、脫位程度以及單雙側發病等的不同,患兒的臨床表現也各有不同,新生兒期的患兒往往會有關節活動障礙,即患肢常呈屈曲狀,活動較健側差,且髖關節外展受限,另外還有患肢短縮表現,患肢的股骨頭往往向后上方脫位[4-6]。
單側發病的患兒早期會有臀紋、大腿紋不對稱表現,患側皮紋較健側深陷,數目增加。并且一側髖關節內收,同時一般有下肢不等長表現[7]。雙側發病的患兒通常會有會陰部變寬表現,并且在行走時期,雙側髖關節脫位的患兒會有明顯的跛行步態[8]。當發生脫位時,則會伴有關節囊、韌帶、關節軟骨及肌肉等軟組織損傷表現,同時還有關節周圍血腫表現[9]。
臨床對患兒的檢查一般依據體格檢查以及超聲檢查方式,體格檢查一般以出生后查體有Ortolani征以及Barlow征陽性表現為主,其中Ortolani征可以確診髖關節脫位,Barlow征陽性能夠提示髖關節不穩定[10-12]。
超聲檢查中,Graf法是臨床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兒早期診斷的重要方式,主要用于6個月以內的嬰幼兒。檢查時主要是通過測量α角和β角對骨性髖臼的角度和軟骨部分的角度進行檢查[13]。其中α角為基線與骨頂線相交,β角為基線與軟骨頂線相較,其中基線為平直的髂骨聲影,骨頂線為髂骨下緣點與骨性髖臼外側緣的切線,軟骨頂線是盂唇與骨性髖臼外側緣的連線。在臨床應用時,具有特異性和敏感性高的優點,同時對脫位、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都可以進行診斷,沒有放射性損害,還能夠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進行動態觀察。
對于患兒的治療一般由于患兒的年齡及病變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早期治療效果好,對于6個月內的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兒,可以應用Pavlik連衣挽具進行治療,同時還需要定期復查檢查Pavlik連衣挽具穿戴后的情況,并進行超聲檢查,并且如果髖關節復位且穩定則可以延長復查時間,但如果經由Pavlik連衣挽具治療3周仍然沒有復位則治療失敗,需要改用髖關節切開復位及石膏治療等方式。
結合本次臨床實驗研究,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嬰幼兒應用超聲檢查Graf法,能夠通過對患兒的早期診斷,及時采取適宜的治療措施,使患兒得到早期治療,從而有效降低了該病的手術率、晚期發生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患兒的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嬰幼兒予以超聲檢查Graf法,能夠取得良好的早期診斷效果,同時對于臨床治療方案制定、轉歸觀察、療效跟蹤和治療調整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