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文
在骨科疾病中肱骨近端骨折較為常見,而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較為少見,其特點是隱匿性,具有較高的誤診率和漏診率,若確診不及時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導致病情的惡化,引起醫患糾紛[1,2]。在傳統影像學檢查中,X線片無法發現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部分患者在骨折后仍繼續進行體力勞動、牽拉等活動,會加重關節受損,若治療方法不當會加重病情進展,引起骨折移位等情況的發生,增加治療難度[3,4]。后關節鏡技術發展迅速,逐漸應用于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治療中,呈現出術野清晰、術后恢復良好的效果[5]。故本研究抽取本院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旨在分析關節鏡聯合橋式縫合固定術治療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64歲,平均年齡(38.41±12.28)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損傷9例,高空墜落損傷2例,摔倒損傷3例,運動損傷5例,其他1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患者;進行知情同意書簽署的患者;無其他骨科疾病的患者;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存在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存在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關節鏡聯合橋式縫合固定術治療。患者保持側臥位,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使用關節鏡檢查患肢情況,期間控制關節鏡泵壓力,避免軟組織腫脹的發生。后將關節鏡置于患者肩峰下,手術切口位置選擇患肢外側,同時分離關節囊組織,暴露大結節,若患者的肩袖包裹較為完整無法確定骨折移位情況,可給予患者清創術治療。關節鏡在到達盂肱關節時插入18號腰穿針,并將錨釘擰入在關節軟骨上,后行橋式縫合術固定。手術完成后行頸腕吊帶懸吊處理,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開展運動訓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患者手術前后的患肢恢復情況,統計患者治療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恢復情況:通過UCLA、SST、ASES評分等指標判定患者患肢恢復情況。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治療滿意度,分為很滿意、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治療滿意度=(很滿意+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并發癥包括感染、肢體水腫及靜脈炎。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UCLA、SST及ASES評分比較 患者術前UCLA評分為(16.58±4.12)分,SST評分為(4.72±2.33)分,ASES評分為 (41.59±6.87)分;術后 UCLA評分為 (36.73±4.85)分,SST 評分為 (11.63±4.26)分,ASES評分為(86.37±6.95)分;患者術后UCLA、SST及ASES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0例患者手術前后UCLA、SST及ASES評分比較 (±s,分 )

表1 20例患者手術前后UCLA、SST及ASES評分比較 (±s,分 )
注 :與術前比較,aP<0.05
時間 UCLA評分 SST評分 ASES評分術前 16.58±4.12 4.72±2.33 41.59±6.87術后 36.73±4.85a 11.63±4.26a 86.37±6.95a t 14.1605 6.3643 20.4927 P<0.05 <0.05 <0.05
2.2 治療滿意度 20例患者中,對治療很滿意14例,滿意3例,較滿意2例,不滿意1例,治療滿意度為95.00%。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20例患者中,發生1例感染,1例肢體水腫,1例靜脈炎,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經治療后,并發癥均完全好轉,未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
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的發生多是相鄰骨骼撕裂或壓縮時產生的牽引力打擊至骨骼所致,在常規X線片中很難清晰的顯示出骨折情況,會增加假隱性發生率,導致漏診、誤診的發生[6]。在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的診斷中若患者存在輕微的肩關節活動受限或疼痛情況,可通過磁共振成像(MRI)進行檢查,以提高肩袖撕裂、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檢出率[7]。由于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部位可利用未受損的肩袖和骨膜進行固定,在數周后即能恢復到正常的力度和活動,故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但此過程應避免過重的體力勞動或過度活動,避免病情的加重[8,9]。部分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需通過手術治療,此時應確定位移情況,在關節鏡聯合橋式縫合固定術治療中可獲得清晰的術野,準確且快速的觀察到關節內病變情況,實現理想的手術效果[10]。此外關節鏡還具有創傷小、疼痛感輕微、并發癥少的特點,可減輕患者的痛苦,還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應用價值較高。橋式縫合固定技術在關節鏡治療中不僅能達到脛骨修復的效果,還能減少轉子切跡的接觸面積,避免了二次手術,易于患者接受[11-13]。在本次研究中,對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實施關節鏡聯合橋式縫合固定術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實現較高的患者滿意度,能避免醫患糾紛,打造優質醫患關系。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前UCLA評分為 (16.58±4.12)分,SST 評分為 (4.72±2.33)分,ASES評分為(41.59±6.87)分;術后UCLA評分為(36.73±4.85)分,SST 評 分 為 (11.63±4.26)分,ASES 評 分 為(86.37±6.95)分;患者術后UCLA、SST及ASES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例患者中,對治療很滿意 14 例,滿意 3 例,較滿意 2 例,不滿意1例,治療滿意度為95.00%。由此可見關節鏡的實施不僅能提升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還能促進臨床指標的好轉,縮短患肢恢復時間,效果顯著。
研究結果還顯示,20例患者中,發生1例感染,1例肢體水腫,1例靜脈炎,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經治療后,并發癥均完全好轉,未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也就是說該手術方式雖然具有較多的優勢,而且損傷較小,但是仍然存在并發癥風險,建議在臨床中通過優化臨床護理措施入手,有效的減少并發癥,進一步降低患者痛苦。
綜上所述,關節鏡聯合橋式縫合固定術在隱性肱骨大結節骨折中治療效果顯著,可獲得清晰的術野,促進患肢的恢復,還能提升患者滿意度,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但存在一定的術后并發癥風險,雖然未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