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洋萍
“基礎英語”課程開設于英語專業的基礎學習階段,該課程的教學忽視了中西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造成國內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郭敏 2014)。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是由國家發展戰略態勢所決定的,需兼顧中西文化知識的學習。然而,在國內高校英語專業課程安排中,學生入校的前兩個學年鮮少開設文化類課程,這便導致大部分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出現文化學習空白期,對其英語技能學習及實際語言交際產生障礙,影響了學習效果。
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資源泛濫,使學生投入在了解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知識的時間越來越少。正統文化知識的熱度敵不過流行文化、娛樂新聞及網絡游戲的誘惑,學生文化知識匱乏,高校文化氣息日漸淡薄。如何幫助大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的便利進行日常學習,在大學基礎英語學習階段融入中西方文化知識,培養其文化意識,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任務”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逐漸引起語言學家和一線教師的關注,任務教學法開始成為教育部制定課程標準所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方法。任務教學法以任務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參與、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動、交流,在實踐中學習文化知識。任務教學法具有雙重目的:一是人物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學目的;二是任務設計者所期望任務參與者達到的教學目的。任務過程中通常會產生非語言性結果。任務的履行沒有固定的模式或途徑,也并非會達到統一的結果;完成任務的途徑是非限制性的,任務具有開放性(賈志高 2005)。
朗(Long 2016)認為,真正的任務應是學習者在課外的真實交際場景中用二語完成的任務。可能是學術任務,如撰寫實驗報告、參加針對研究生的經濟學講座等;也可能是為了實現職業培訓的需要,如參加電腦技工的培訓課程;還可能是為了完成職業目的,如在旅游城市的酒店接待顧客等。基于任務教學法的內涵和特性,在英語類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任務教學法,一方面可以通過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實現相應的非教學目的,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將任務教學法引入“基礎英語”課程中文化知識的教學,依據教材中的文化知識信息,設置不同的任務類型,如整理型任務、解決問題型任務、比較型任務、項目型任務等,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教材中的相關文化知識進行拓展學習,收集資料并分析研究,幫助他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應用能力。
隨著信息化、現代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部對于“互聯網+”時代下教育方式的政策性引導,為了輔助教學,各類網絡教學平臺不斷出現,常見的有高教社的Ismart平臺、藍墨云班課及超星學習平臺等。近些年來,教師紛紛開始利用教學平臺,在電腦端或者手機端登陸教學平臺,創建課程,發布教學資源,在移動網絡環境下開展課堂內外活動。教師可隨時隨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在線解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并對其學習進行有效評價,以追蹤他們在課外的學習情況,改善教學效果。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上登錄網絡學習平臺,下載教學資源或進行在線學習,根據作業要求完成視頻、音頻、文檔上傳等任務,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在線學習。
在基礎類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中西文化知識,教師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指導,要求他們定時上傳學習成果,組織他們對學習成果進行相互學習和評價,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培養文化素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及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教學提供了多種現代化手段,如微課、慕課及手機APP等輔助教學工具逐漸被應用到教學中。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采用任務教學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協作,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位置,全程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文化知識,使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提升。任務教學法可以使中西文化知識融入“基礎英語”課程教學,“治療”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幫助學生深入學習中西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文化敏感意識和自覺進行文化對比學習的習慣,使其主動感知文化差異,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實現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鼓勵其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兼顧英美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用“任務”督促學生利用課內、課外時間攝取大量文化知識,拓寬對中西文化知識的了解,深層次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引導他們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實其多元文化底蘊和內涵。
雖然“基礎英語”課程相關教材門類繁多,但教學基本是按章節進行,每本教材10—15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教學主題,教學內容圍繞教學主題設定,基本內容包含聽說、閱讀、詞匯、語法和文化信息等模塊。文化信息內容依據單元內容而定,層次性、系統性不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文化信息進行梳理,整合成相應的文化主題,然后依據課程內容安排,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步驟。
本次實驗以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英語專業所選教材《綜合英語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為例(《綜合英語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鄒為誠主編),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主題和文化信息內容,對兩本教材的30個單元文化信息模塊進行研究,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整合出12個文化主題,分散在兩個學期的教學安排中。每個學期6個文化主題教學內容,貫穿在2—3周的教學活動中完成;將學生分成3—4個小組,每個小組所要完成的任務及需要定期上傳到網絡平臺的成果見表1、表2。

表1:《綜合英語教程》第一冊6個文化主題

表 1(續)

表2:《綜合英語教程》第二冊6個文化主題
以上12個文化主題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分布在特定的教學單元。教師根據需要將文化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以發布任務的方案安排學生共同協作,分步完成任務,并實時將任務成果上傳至網絡平臺。教師通過平臺和實體課堂兩種途徑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和指導。
根據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安排及任務教學法的設計原則,“基礎英語”課程文化模塊教學的方法和步驟如下頁圖所示。

每個文化主題教學共占用課內3學時,課外2—3周,分散在課程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相互協作,共同學習完成任務。首先,教師利用一堂課介紹文化主題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基本文化知識;布置任務,組織學生分組、認領小組任務并完成內部分工。課下,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階段性任務,并讓他們根據要求將階段性任務成果上傳至網絡平臺,其中階段性任務形式主要有基本數據整理、錄制的視頻原材料、研究報告大綱等。教師在網絡平臺對階段性任務成果進行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小組對階段性任務成果進行修改完善,開啟小組合作模式,共同協作完成小組任務,并將最終任務成果上傳至網絡平臺,成果形式包含匯報PPT、思維導圖、微視頻、研究報告等。然后,教師在網絡平臺開啟投票任務,讓學生選出2項優秀任務成果,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組織學生對優秀任務成果進行學習評價。任務成果展示及學生評價共占用1.5學時。最后,教師對各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總結,對優秀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將中西文化知識融入“基礎英語”課程教學,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對教材中相關的文化主題進行整合,并以主題為單位分散到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教學法,讓學生在協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知并習得中西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同時,教師可依托網絡平臺,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教學步驟,安排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教學任務,隨時隨地指導學生,與他們溝通交流,對其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跟進,提高他們完成任務的效率,改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