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楊柳 陳嘉翎
消除貧困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扶貧的效果與廣大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程度有著密切的關聯。只有解決貧困問題,才能釋放消費潛力,拉動內需,促進經濟更高水平發展。因此,扶貧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中國在扶貧減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中國貧困發生率已從10.2%降至1.7%。這既說明扶貧成效卓著,也意味著扶貧工作進入深水區,扶貧難度更大,要求更細。
江蘇省教育扶貧的必要性
江蘇省扶貧工作具有特殊性。與中西部地區不同,江蘇省在中國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前茅,江蘇的扶貧減貧工作也具有特殊緊迫性。一方面,江蘇省工業和服務業較為發達,加速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農村人口空心化。貧困地區經濟蕭條,地理位置不佳,自然資源匱乏的社區發展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工業和服務業為江蘇地區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具備勞動能力的正常家庭易于脫貧,而疾病殘疾致貧家庭的困難更為突出。因此,江蘇省的扶貧工作具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需要針對不同致貧原因精準施策。
教育扶貧符合江蘇省的比較優勢。近年來,教育扶貧已經成為政府展開扶貧工作的重要工具。科學的教育投入能提高扶貧效率,同時教育和經濟增長構成正向循環,加速貧困地區生產發展。許多地區的扶貧經驗表明,隨著教育扶貧力度的加大,貧困人口絕對額減少的同時,貧困發生率的降低速度也在不斷提高。教育扶貧能夠激發貧困地區內源性增長的潛力,縮小與非貧困地區差距。鑒于江蘇省扎實的基礎教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因地制宜利用教育進行精準扶貧,是符合區域性比較優勢的適當選擇。在實踐過程中,構建科學的教育扶貧機制,確保精準扶貧“七到人”原則貫徹執行,才能提升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致富能力,實現脫貧攻堅的可持續進展。
江蘇省教育扶貧的挑戰
貧困的代際傳遞風險較高。江蘇省的經濟發展經過了低成本驅動的粗放型、數量型的初級階段,正面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在江蘇日益成熟的知識密集型經濟中,人力資本與職業成就高度相關,教育水平與未來收入的關聯密切。因為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本缺乏,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一直處于低位平移的發展狀態。基礎教育不足減少了貧困地區農民獲取較高工資性收入的機會,影響著農村家庭的人口結構、支出結構和教育理念。沉重的教育負擔加重了農村家庭的生活壓力,阻礙了用于擴大再生產和保障生存需要的家庭資產累積,導致低收入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的投資意愿和投資能力較低。貧困問題具有突出的結構性特征和代際傳遞風險。
教育扶貧的市場導向不足。江蘇省農村教育扶貧工作穩步開展,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仍存在施策不夠精準和市場導向不足的問題。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地理位置偏遠、信息獲取渠道狹窄。貧困地區人口受制于落后的教育水平和保守的價值觀,安于現狀,缺乏市場經濟概念,對人力資源培養目標定位不準,使得農村教育扶貧呈現出供需不能匹配的特點。就勞動力供給側而言,農村教育扶貧多采用單一固化的職業技術培訓,主要針對農業增產增收,現有的“兩后生”的培訓形式與勞動力市場上的非農職業崗位匹配性不強。就勞動力需求側而言,江蘇省各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來自工業、服務業中的各個細分行業,需求結構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而扶貧工作提供的職業教育的調整節奏長期滯后。因此,在貧困地區內外人口流動和信息流動不足的情況下,依靠政府主導的教育扶貧未能實現供需兩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有效銜接。
“拆遷脫貧”人口的返貧風險長期存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和拆遷補償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徐州、淮安、鹽城為代表的地區積極推進農村住房改造。短期內,拆遷補償能有效提升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生活環境、轉變就業方式,實現農民市民化。長期而言,受文化教育背景和原有生計方式的限制,拆遷農民難以適應自身身份的轉變和工作生產方式的變遷,追求自我發展的意識不足,導致就業難、收入低、生計可持續性差。此外,從傳統農民到擁有大量補償款的拆遷戶,“城市游民”和“拆二代”問題逐漸凸顯,部分農民懶惰消極、逃避就業、依賴政府補助,其子女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教育缺位、沉迷揮霍享受。生活、消費習慣的驟變加之缺乏金融常識和理財教育,不利于拆遷家庭的長久發展,違背了城市化建設的初衷,加大了“拆遷脫貧”人口未來返貧的風險,阻礙了農民的自身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步。
三、江蘇省教育扶貧的機遇
中心城市教育輻射效應為貧困地區做出示范。江蘇省作為教育發展的領跑者,許多城市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部分高等教育機構躋身世界一流。但江蘇省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總體表現為蘇南強、蘇北弱,城市強、農村弱。農村地區是江蘇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貧困區域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優質教育資源長期緊缺、教育改革相對滯后、人口教育意識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并亟待解決。傳統的教育扶貧以“大水漫灌”形式為主,通過加大教育財政支出,建設基礎設施的“投入產出”效應減少貧困發生率。但傳統工作模式注重扶貧過程中的資本投入,忽視了觀念轉變帶來的效率提升,未能充分利用勞動力要素流動在教育扶貧中的信息傳遞和資源輻射作用。在江蘇省文化氛圍濃厚、基礎教育扎實的背景下,應充分發揮城市作為教育高地的“示范效應”,傳遞先進教育模式和理念,鼓勵貧困地區自發地尊師重教,形成高效率、高質量、內生性的扶貧體系。
江蘇省信息技術發展為高效教育扶貧帶來機遇。“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精準扶貧中成效卓著,在激發教育扶貧內生動力、拓展內容維度、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包含巨大潛力。目前,江蘇省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普及率及功能性服務平臺承載能力的提高帶動了全省信息化應用水平的進步。但江蘇省信息化發展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較為顯著,全社會對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和應用能力仍有待提高。江蘇的教育扶貧主要依靠建設教學硬件設施、開展人才支援計劃、引導社會資源幫扶等舉措,缺乏對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在部分信息化教育扶貧的項目中,也存在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不規范、管理與服務應用不全面、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不高等問題。因此,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效率,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是江蘇省精準扶貧的重要機遇。
江蘇省教育扶貧的實現路徑
根據家庭人口結構設計扶貧機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扶貧應充分考慮貧困家庭的人口組成結構、收入水平和受教育年限等,依據人口結構設計全面、高效的扶貧機制,不斷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最終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中“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的目標和要求。針對兒童和少年的教育扶貧工作,應貫徹義務教育,逐步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供給,疏解貧困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提高其受教育意識和學習熱情。切實解決貧困家庭學生的經濟困難,通過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定向幫扶貧困生,利用獎勵和補助政策緩解經濟負擔,穩步實現人力資本的初步積累。針對貧困家庭的青年,應幫助其了解和確立職業方向,通過開展職業技術培訓等方式實現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資源的培育和充分利用,進而改善家庭收入狀況。針對成年貧困人口應關注“扶志”工作,注重精神教育和價值引導,塑造勤勞致富的價值觀,激發其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強化江蘇省教育扶貧的市場導向。針對江蘇省教育扶貧市場導向不足的問題,應從健全教育扶貧運行機制和推動城鄉一體化兩方面著手,實現“六個精準”中的扶貧目標精準和扶貧方法精準。為實現教育扶貧統籌協調發展,充分整合市場資源,江蘇教育扶貧工作可聚焦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加強教育扶貧瞄準機制建設。深入分析貧困根源,充分了解扶貧對象的就業意向,實現教育資源的完善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在貧困村“八有”建設過程中設立綜合商務服務和綜合性活動場所,促進市場需求信息有效傳播。另一方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教育扶貧。緊密聯系經濟發展和產業進步,把握勞動力市場最新變化,根據市場及時調整扶貧舉措,使教育扶貧工作精準落地。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橋梁作用,進一步推動城鄉公路體系網絡化建設,破除勞動力供需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壁壘,推動城鄉分工結構轉換,提高教育扶貧和市場需求的契合程度。
合理引導教育投入,提升“拆遷脫貧”家庭的可持續致富能力。“拆遷脫貧”家庭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教育,提升就業水平,融入現代發展體系,實現可持續脫貧致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對農民再就業的引導作用,通過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不斷挖掘和匹配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就業途徑,加強對待業農民的宣傳、教育工作,幫助其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增強可持續脫貧動力。另外,應加強對拆遷家庭的金融理財知識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時增強對非法集資活動的辨別能力,保障其財產安全。政府應積極引導大額拆遷補償款收入的合理使用,發展普惠金融,豐富針對拆遷農民金融產品的種類。教育扶貧可以圍繞教育投資展開,宣傳、引導“拆遷脫貧”家庭充分利用現有資金發展子女教育,通過創建教育基金等方式,為子女未來接受高水平教育提供保障。總體而言,在江蘇省消費水平提高、市場競爭激烈、拆遷家庭返貧風險長期存在的背景下,利用拆遷補償款促進教育并拓寬視野,才是提升貧困家庭可持續致富能力的基本途徑。
以“教育高地”帶動“教育低谷”扶貧減貧。發揮“教育高地”的帶動作用,應首先保障人力資本的自由選址,實現城鄉人員的雙向流動。一方面鼓勵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解決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限問題,應落實三個方面的措施。第一,通過適當放寬落戶限制、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創業,保障其勞動權益。第二,推進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和社會福利待遇,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合。第三,解決進城務工人員自身的繼續教育和子女教育問題,鼓勵企業培訓和吸納農民工及其子女,廣泛帶動社會力量辦學,通過放寬戶籍制度并給予積極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補貼,降低受教育成本。另一方面鼓勵城市人口以支教形式流向農村,利用人才振興貧困區域。通過構造靈活的多元化合作渠道和引導機制,在時間和形式上實現人才供需的高效對接,充分利用假期或周末的時間開展教育援助活動,并提高支教人員待遇,增強扶貧工作對人才的吸引力。
以信息化支撐江蘇省教育扶貧。提高信息技術在教育扶貧過程中的參與度有助于深入發揮“造血式扶貧”的高效性、持續性和能動性,為推進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協調城鄉區域間的教育水平提供實現路徑。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催生新的教育生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扶貧具體對策如下:第一,應重點扶持教育貧困地區的信息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技術支撐。第二,應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逐步完善軟硬件設施,提高信息化服務教育的水平。第三,應積極引導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開發教育產品,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第四,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勢,推行教育信息化管理、治理體系,以實現扶貧工作動態監督和精準施策。總之,教育扶貧應采用多元化、個性化、本土化的優質數字教學資源,開展技能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質量。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江蘇精準扶貧的實現機制研究”(16EYC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