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罕辰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眾所周知,其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大都是悲傷而凄涼的。例如,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描繪了愛情,然而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即使是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也不會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悲痛欲絕,而是體現出一種淡淡的憂傷,甚至在悲涼中帶有一絲的溫暖。《伊豆的舞女》作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筆者認為,其主題思想與內容也正能反映川端文學中“帶有暖意的悲傷”這樣一種情感。本文將以《伊豆的舞女》這部小說為例,通過小說的內容來分析其所表達的感情思想,探究小說中悲傷的感情基調,并從中洞察出川端文學中“悲”的特征。
關鍵詞: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悲傷的基調;物哀
引言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新感覺派”(1)中最負盛名的一位作家,在日本近現代社會可謂家喻戶曉。國內外眾多學者認為,他在文學創作上風格多樣,且他的創作有著自覺而獨到的藝術追求,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以至于被后人譽為“文鏡院殿孤山大居士”。“愛情一直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那么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大多都是以愛情為小說題材,且結局是憂愁而傷感的,悲傷的愛情故事總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回味無窮。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聞名世界文壇的著作《雪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伊豆的舞女》是他在《雪國》發表之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其清新唯美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和諧的伊豆美景,也描述了一段凄美遺憾的愛情故事。本文將著重分析《伊豆的舞女》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通過對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結合日本文學的傳統理念來分析小說中“悲”的情感,同時基于其感情基調進一步來探究川端康成其他文學作品中“悲傷”的特點。
一、《伊豆的舞女》小說分析
《伊豆的舞女》描寫的是一位19歲的高中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郁和苦悶,只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并對那里的小舞女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舞女薰子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從一件件小事開始,一直寫到最后“我”和薰子離別的過程。小說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而成,19歲的川端康成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之后,再加上身體不適,因此內心變得非常傷感與孤獨,于是選擇去伊豆旅行,在旅行中也慢慢地產生了創作的靈感。
小說的開頭描寫天成山滂沱的雨勢,到后來描寫伊豆島明媚的春光,可見景物的描寫將悲傷與美好進行了有機結合,從而也奠定了小說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一波三折。“我”和舞女的三次相遇在美好中發生,最后又是在淡淡的悲傷中以別離而告終。舞女一行人因其身份地位的卑賤,無論走到哪里演出都受到旁人的歧視與嘲諷,加之小舞女正值豆蔻年華,卻要承擔著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等等,這些都能體現出小說“悲涼”的一面。而“我”作為一名高中生,雖然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但并沒有因此而看不起舞女一行人,從“我”與舞女的互動以及和舞女的哥哥榮吉之間的談話中流露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懷,哥哥的友善、舞女的懂事構成了一幅十分溫暖的畫卷。由此可以看出小說在描寫“悲”的同時也夾雜著人性的溫暖,從而帶給讀者以清新、美好與感動。
當然,在小說中“我”和舞女相遇之后,互生愛慕之情,但自始至終誰也沒有向對方吐露出一句告白或者愛慕的話。他們將愛慕之情深深地藏在心底,沒有溫暖的擁抱,也沒有互訴鐘情的綿綿情話,卻將這種無限的愛戀和無言的憂傷化作永恒。舞女在與“我”離別之時,仍沉默不語,低著頭緊閉雙唇,默默地承受著離別時的傷感。當船兒遠去時,只能徒勞無功地揮動手中的白手帕,遙望船影。“我”和舞女之間仿佛什么都沒有開始卻已經結束了。讀者在感到惋惜的同時,又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
二、關于川端康成作品中“悲”的解讀
《伊豆的舞女》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而成,行文中深深透露出作者對現實世界濃濃的悲哀。相比西方戀愛小說中描寫男女雙方轟轟烈烈的愛情過程,川端康成則是將一種憂傷的基調貫穿全文的始終,反而使得故事更加悲涼而又動人。
(一)“悲涼”形成的原因
首先,從川端康成的生平與年輕時的遭遇來看,幼年時父母雙亡,隨后姐姐病逝,15歲時唯一的親人祖父也撒手人寰。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變故加之從小體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閉家中,心理十分敏感和寂寞,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種孤僻的“孤兒氣質”與“受恩惠者氣質”。不僅僅是《伊豆的舞女》,其代表作《雪國》《古都》等作品無不透露出他內心的痛苦與孤獨。正因為內心的寂寞,川端康成十分渴望能夠得到他人的關懷。因此許多作品在批判社會現實以及抒發自己內心痛苦的同時,往往也寫到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希望自己的內心深處能擁有一絲溫暖與撫慰。
另一方面,川端康成從小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通過閱讀紫式部的《源氏物語》,他深受日本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洗禮。“物哀”作為日本文學傳統的表現手法,在《源氏物語》中尤其表現得淋漓盡致。相比西方的悲劇小說,沒有曲折波蕩的情節,也沒有大喜大悲的感情,有的只是一種淡雅的、幽深的悲傷。盡管川端康成采用虛無與悲觀作為故事的題材,甚至以死亡來渲染氛圍,但故事的結局卻是婉轉悠長,綿延不絕,從而引起讀者共鳴,且被大眾所接受。
(二)“悲”與“美”相結合
川端文學中強調“感物興嘆”“幽玄”“風雅”等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審美意識,其審美取向也是以平安時代的“感物興嘆”、中世紀的“幽玄”和近世的“風雅”等傳統古典文學理念為基本的內核。這些理念既貫穿了日本文學發展脈絡的主流,也貫穿于川端文學的始終[1]。基于這樣的審美取向,我們不難發現川端康成在諸多文學作品中將悲與美進行了有機結合。
以《伊豆的舞女》為例,該作品將唯美的景色和淡淡的憂傷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個悲哀美的世界和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小說中作者并沒有強烈地抒情,幾乎是平鋪直敘,將自己和舞女一行人的悲慘命運融入南伊豆島明媚的春光里,融入彼此之間溫暖的交談與互動中。正如日本近代著名的寫實主義作家三島由紀夫曾這樣評價這部小說:“世間ではこれを抒情というが、『伊豆の踴子』の終局に見られる「甘い快さ」がどうして抒情であろうか”(世人稱之為抒情,但《伊豆的舞女》結局中所體現的“甜蜜與快意”又何嘗不是抒情呢)[2]。
的確,小說語言平淡但感情飽滿,結局“我”和舞女的離別充滿了悲傷與不舍,但作者后來在回憶這一段旅途時也感慨自己的內心得到了凈化,精神世界也不再像先前那樣空虛寂寞,因為他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正因為川端康成的作品是悲與美的交織,當我們仔細閱讀其諸多作品時,會不由得被那種溫暖的傷感所打動,并深思下去。
三、結語
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中整體彌漫著悲情的基調,這一點不可否認。川端康成借著筆尖的文墨抒發著自己內心的情感,渴望壓抑的情緒得到排解,無論是親人逝去的悲痛,還是愛情的坎坷,不幸的生活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充滿文學氣息又性情憂郁的作家。因此,從《伊豆的舞女》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發現川端康成心底的那種至善至美。
注釋
(1)新感覺派是20世紀初日本文壇的一個以小說創作為主的文學流派,由1924年創辦的《文藝時代》的同人形成。他們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反對傳統的現實主義,企圖進行一場文學革新運動。
參考文獻
[1]葉琳.論川端康成文學的審美取向[J].當代外國文學,2005(03):143–147.
[2]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J]. 芳草(小說月刊),201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