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體育教學中,恰當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有效進行觀察、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提高學習效率。
一、比較性提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技術動作表象
案例描述:三年級立定跳遠教學。教師提問:“大家知道小兔子是怎樣跳的嗎?讓我們模范一下吧。”學生紛紛將小手舉在頭的兩側學小兔子跳。教師接著提問:“小兔子跳,大家模仿得很像,那小青蛙是怎樣跳的呢?”學生開始模仿小青蛙擺臂跳躍。教師接著問:“剛才的兩種跳法哪一種跳得更遠呢?”學生紛紛表示小青蛙跳得更遠。教師繼續問:“這兩種跳躍,手臂和小屁股的動作有什么不同呢?”教師引導學生又各練了一遍,學生紛紛表示小青蛙跳時手臂擺動起來,落地時兩腿前伸小屁股降下來。教師表揚大家總結到位,提出本節課和小青蛙一起學本領,并示范立定跳遠完整動作、講解動作要領。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體驗、比較小兔子跳與青蛙跳的區別,加深學生對立定跳遠擺臂和落地緩沖等技術動作的認知。學生通過比較能非常直觀地認識動作要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發現總結,更方便理解。然后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根據先前的區別比較,能較好地抓住動作要領,將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化、趣味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練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有效完成。
思考總結:比較性提問可用于體育課基本部分的前段,學生對動作技術要點模糊不清,在教師講解完整動作要領前,先讓學生體驗、總結,然后再逐步過渡到主教材的技術學習中。
二、啟發性提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案例描述:三年級后滾翻教學。在學練環節中,教師發現有些學生想幫其他學生完成動作,但方法欠妥。教師提醒學生在幫助時注意安全,不能用蠻力,避免同伴受傷。然后進一步引導:“大家看我們腰上的彩帶有什么作用呢?”馬上就有學生說:“可以用它來幫助同伴完成動作。”教師豎起大拇指,講解具體保護幫助方法。在學生展示環節,有的動作沒有達到團身緊的練習要求,教師問:“大家能不能利用現有的器材讓團身動作更緊一些?”有的學生提出將彩帶夾在腹部和大腿之間做后滾翻。教師表揚大家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生練得更帶勁了。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遇到問題時巧妙地引導、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尋找解決方案,把課堂還給學生。輔助學練的器材已經在學生身邊,教師在恰當時機給予啟發、引導,進行有效提問,幫助學生解決練習中的問題。
思考總結:啟發性提問可用于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教師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有效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教學基本部分的學練環節中,當教師要將解決問題的手段呈現時,可以將輔助教法隱藏在一個個啟發性提問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練。
三、評價性提問鞏固學生掌握學練技術動作要點
案例描述:四年級投擲輕物教學。在學生展示動作環節,教師及時引導:“大家注意觀察他的動作好在哪里?還有什么不足?”該學生完整地展示了投擲動作,且投擲距離很遠。其他學生鼓掌并紛紛發表評論。教師總結大家的觀點,進行點評。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師通過評價性提問,讓學生在觀察中復習、鞏固技術動作要領,并加深其認知。每個人觀察的視角、思維不同,得出的評價性語言就各有千秋。學生可以通過相互間的評價,將自己對動作的認知與展示動作、標準動作進行對比,彌補自己動作的不足,幫助學生在學練中找準方向、抓住重難點,促進學習目標達成。
思考總結:評價性提問可用于教學展示環節,通過對動作的評價思考,鞏固動作要領。教學基本環節的中后部分,學生對技術動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此時采用多種形式的展示,讓學生通過評價別人從而進一步認識完整的動作要點,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自身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有效的評價性提問,還能促進師生交流,加強學生個性化發展。
四、激勵性提問激發學生學練熱情增強自信心
案例描述:五年級籃球換手運球過小障礙。在課的后半部分,教師提問:“大家能不能挑戰更多小障礙?”學生紛紛表示想接受挑戰。當學生能過4個小障礙的時候,教師接著提問:“大家還能挑戰幾個小障礙?”“5個”“6個”“7個”大家紛紛說出挑戰個數,做好練習準備。學生在層層挑戰中積極完成了各環節練習的任務。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師通過激勵性提問,激勵學生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培養學生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勇于接受挑戰的品質。
思考總結:激勵性提問可用于課堂環節中需要逐步提高學生練習信心時。通過教師的語言激勵,學生能根據自身能力完成不同階段內容,調動學練熱情。課堂學練過程的中后階段,當學生出現懶散、膽怯等現象時,教師可依據教學計劃,用語言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教師有序轉變學練內容,逐級提高難度,引導學生在挑戰的過程中積極有效地完成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練熱情,增強運動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