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浩


京杭大運河之于天津,正如河豚于水,二者之間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互相影響,互相改變。京杭大運河在天津流經很多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渡口為三岔河,天津城市的發展也以三岔河為基地,逐漸向周邊延伸。本文將首先介紹京杭大運河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紹了天津城市當前的發展情況。為了能夠了解天津市取得當前發展的主要原因,對三岔河以及其他的流域歷史進行了研究,嘗試從歷史、文化、經濟等幾個方面找到其中的原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天津歷史。
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時代開挖,在隋唐時期得以應用,到元朝的時候疏通改造,最后成型于清朝時期。大運河沿岸的城市因為運河資源而發展,其中最典型的城市就是天津。天津因為和北京接鄰,所以具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以及地理優勢,同時在近代社會,列強文化不斷入侵,天津成為重要的突破口,八國聯軍之后天津正式成為了世界性的通商港口,成為連接世界和中國的窗口,此時內部的文化傳統也在逐漸走向國家化,不斷交融發展。
京杭大運河起源背景
京杭大運河是目前全世界里程最長,工程規模最大并且最古老的人工運河。該河道從北京出發,最終流入杭州境內,途中主要經過北京以及天津兩市,并且向下流經河北、江蘇、山東以及浙江四個省份,并且連接了中國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等幾大水系,全部長度能夠達到1798千米,運河從春秋戰國開始開鑿直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兩千年五百年的歷史。在隋唐時期運河文化得以繁榮發展,在明清時期,運河被全面疏通,成為全世界最長的人工河流。京杭大運河對于中國歷朝歷代的經濟、文化發展都是具有重要的影響,并且促進各個地方之間的交流,在一些沿河區域周圍的工業、農業經濟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作為我國最古老的運河體系,京杭大運河在現代社會正在逐步開發旅游業以及養殖業,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國內外游客,在第三產業上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經濟效益。
天津市當前發展狀況
橫穿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從天津市穿過,東西南北的文化在這里碰撞,思想意識在這里交融發展。天津歷來都是一個具有極強包容力的城市,并且因為二戰時期的港口對外開放,引來了大量的外國投資商,具有“世界建筑之都”以及“小北京”的稱號。同時該地也是中國最早工業運動的起源之地,在今天天津市已經發展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而內部的運河文化對于支撐天津長遠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運河天津段根據區域可以劃分為南北運河。南部從山東流入,從靜海縣的唐關屯入津,北運河從北京通州流入,在武清區的馬家口入津。兩條運河雖然起源不同但是最終在天津的三岔河匯聚,而天津市的發展始終都和三岔河流域的經濟有著很大聯系。
天津境內的運河屬于京杭大運河比較重要的部分,天津境內的運河從北起武清區的木廠閘,向南一直到靜海縣的九宣閘,總共長度170公里,占據總共運河長度的十分之一,途中流經天津運河的七個區域,南運河從南向北流動,曾經是黃河的古道,因此被稱為清水,在三國時期,沿著該流域修建白溝水運,在隋朝之后改為永濟渠。
三岔河的歷史發展脈絡
天津地理位置優越,歷來有九河下梢的美譽,天津眾多的內部河流在這里匯集然后一起流入到渤海。三岔河是天津城市發展的中心,在天津市還沒有形成的時期,北運河內部含有永定河,南運河內部還有大清河以及子牙河分支,兩天河在三岔河口匯聚然后流入渤海。三岔河商用地帶起源于1153年,金代的漕運行業繁榮使得三岔河成為最早的貿易基地,并且隨之衍生出周圍的軍事基地。天津市歷史學家認為,從金代開始,海陵王定居北京,為了能夠緩解北京市的人口問題,需要周圍城市定期向北京輸送糧食,如果每一次都利用陸地運糧將大部分的糧食從南方運到北京不僅影響糧食的質感,同時還會浪費大量的人力,因此為了方便運輸,在北京修建了北運河,該部分疏通之后能夠和隋唐時期的永濟渠連接,在流入天津之后也就形成了三岔河。到了明朝之后,明成祖朱棣發動了朝廷政變,為了能夠爭奪皇位不惜殺害侄子朱允炆,史料記載大軍一直從北京追趕明惠帝到南京,最終建立了明朝的皇權。在明成祖起兵的時候途徑三岔河區域,因此后世稱三岔河為天子渡口,政權穩定之后,永樂大帝為了紀念這次事變,特地封三岔口所在的城市為天津,并且以此建立了全面的軍事經濟基地。
當然實際的歷史事實為,在明朝之前,該地為荒蠻之地,但是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發現天津具有得天獨厚的軍事戰略地位,并且如果能夠和北京之間建立交通紐帶將會極大程度緩解內部人口的生存壓力,因此在這個地方設置了三個衛,所謂的衛在明朝是一種軍事編制,一個衛的內部士兵有5000人,天津因此被后人稱為天津衛。
永樂登基繼位之后,在三岔河渡口設置了專門管理的人員,并且安排相應的水利工程,將河水引到城池的四周,建立軍事基地。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發現天津老城的城墻以及城樓,天津當前保留著曾經的鼓樓,當時屬于天津的最高建筑,代表著當時經濟以及建筑技術的進步。
京杭大運河正式開通之后,天津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條件成為連接北京以及山東、江蘇等地的經濟紐帶。早在明朝的后期就已經發展成為漕運繁忙的重鎮,天津城內部商鋪林立,貨物堆積如山,其中占據最多的貨物為糧食以及江南雜貨,雖然明朝末年天津仍然保留衛的稱號,但是此時天津已經發展成了中國最大的都會。無論是元朝還是明朝首都都是北京,因此天津成為連續幾百年的國門,定時供應給北方軍糧,南方的貨物無論是從運河漕運還是途徑海運都需要經過天津。原本草木不生、群狼四起的地方正是因為運河的流通得以發展起來,雖然到了清朝這個地方已經基本沒有衛的編制,但是政府為了能夠保證該地的經濟發展,在下面還設置了府以及縣等行政區域。
城市結構和大運河的關系
上文已經論述天津城市的發展主要是以碼頭航運為開端,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條件決定了該地區人類的生活習性,即使在科技以及交通手段并不是非常發達的年代,四面八方的貨物依舊能夠保持良好的流通狀態,碼頭此時始終都是城市發展的樞紐地段。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中心逐漸由碼頭轉向內部結構,在碼頭上勞動一天之后,大量的勞工需要找到生活的棲息地方并且還需要展開相應的娛樂活動。另外一方面并不是每天的貨物都能夠進行流動,少批量比較廉價的材料可能會因為無法在當天處理而轉移地方。因此基于上面的兩種條件,碼頭資源不斷堆積,勞動需求不斷增加,二者需要不斷滿足,因此逐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民,這些人中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和勢力,但是最終在天津碼頭定居下來的居民都是對這個地方具有需求的,隨著商業社會的到來,碼頭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水平,因此形成了城市的最初結構。
城市形成的第一個標志為道路街道的形成。根據歷史記載天津市第一條街道為1846年建立,并且從以往的圖畫中可以看到各個街道已經具備明確的名字,并且大部分街道都和船運河道有關。第一條真市街長度為300m,該條街道主要進行針線、銅器買賣生意,基本上一條街的名字和內部活動內容有很大的聯系。因為不同街道負責的生意內容不同,因此逐漸對于商業街道進行分區管理,所以更大的街市開始出現。
從文化環境方面來看,持續的漕運行業不僅促進了天津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因為人口的差異性,五湖四海的文化能夠在這里匯集和融合,當前天津古運河兩岸的各種宗教場所正是這種包容性的體現,例如建于元朝的媽祖廟,清朝的柴園以及文化妙觀,民國時期的基督教堂等,都是能夠代表中國不同文化流派以及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三岔口也同樣是中國近代戲曲京劇的發展起源,南運河旁邊的侯家大院是中國早年京劇戲班薈萃的地方,民國初年的義順班,大吉利班等都在這個地方發展,早期北京的著名藝人也都在這個地方表演過。
天津距離北京只有137公里,并且因為處于華北平原地帶,河海流域下游,渤海區域中心,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條件,東西合璧的異域風情為這個城市增添了比較獨特的魅力,民國時期章回體小說作家通常都會記錄當時人民的生活情景,大部分通俗小說在描寫天津的時候都難免會涉及河流描寫,足以說明運河對于天津的重要影響。
大運河天津段的文化起源以及發展
天津不僅是一座因為漕運而生的城市,漕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在催生出當地的文化。歷史學家認為,天津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聞名的城市,不僅在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同時還和大運河本身蘊含的文化關系有關。有資料顯示,公元1449年,朝鮮李氏王朝的外交官員在考察中國的途中不幸在海上經歷了大風暴,最終隨著風向在浙江地區登陸,該官員沿著浙江流域的運河一直北上,然后沿著北京最后重新返回到自己的國家,通過在運河沿岸的旅行,他用漢語完成了記錄運河的書籍,該書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了當時明朝運河沿岸的經濟、人文、政治、交通燈多個方面的情況,為后人研究明朝海防、運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文獻。
天津比較具有地標意義的九宣閘是大運河流入天津的一個重要入口,該閘口的旁邊至今還樹立著李鴻章的石碑。靜海區至今還保留著比較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獨流木橋,這也是天津市現在唯一能夠正常使用的木橋,該橋建立于民國初年,長21m,寬5m,橋體采用黃花木制,下面共有5個橋墩,因為已經經歷了100年之久,所以大部分的地方已經嚴重腐蝕,為了能夠保護路上的行人安全現在已經嚴禁一切機動車在上面通行。
石家大院同樣也是運河流域比較顯眼的建筑,這是清末民初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原世的祖宅,2006年正式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能夠紀念曾經輝煌的運河文化,國家郵政局曾發行了一套京杭運河的郵票,選擇沿線和大運河有關的7個文化遺址,其中就有三岔河的天后宮。
到了現代社會,天津運河沿岸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2008年為了迎接奧運會的到來,天津之眼、工業博物館以及濱水公園全部在天津河沿岸建立,原本已經沉寂的三岔河又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在諸多的現代化景點中最著名的就是天津之眼摩天輪,這是現在唯一能夠建立在橋梁之上的摩天輪。天津之眼坐落在紅橋區的河畔,湛藍的天空下摩天輪緩緩轉動,撥動著河面上面的水波,坐在里面能夠鳥瞰整個天津,每一年都會吸引大量的人流。
在北運河區域,休閑旅游站又被分為房車露營、兒童娛樂、農家采摘以及行宮驛站等幾個不同的娛樂項目。在房車體驗中有專門的體驗站點能夠給游客帶來豐富的體驗。位于武清區的郊野公園沿著運河建設濱水而立,附帶著果林觀光園及農業生產觀光帶,并且周圍還配備了專業的停車場以及生態養殖基地。在公園中種植的植物以菜葉樹為主,充分體現出自然和都市結合的特點。
天津在歷史演變中的軍事作用
當前三岔河已經成為天津市的文化象征,在古代天津不僅是較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基地,同時更是軍事要塞,歷朝歷代的地方政府都會在這里設置民政,鹽運等軍事基地,天津衛在明朝正式確立,并且分為左衛、右衛以及中衛,到了清朝順治皇帝之后合并為一個軍事基地。天津的軍事地位在近代史中非常突出,歷史上各個國家入侵中國幾乎都會選擇在天津登陸,并且還會選擇同一個地方,天津大沽口,這個地方是天津市的門戶,見證了多次列強入侵中國的事實,同樣各個朝代的執政者同樣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每一次都會在軍事方面進行強化。
大沽炮臺最早建立于明朝的嘉靖時期,中間不斷進行擴建和維護,最終到清朝形成了五臺大炮、二十多個小炮的炮臺群,防御體系非常完善,在抵御中華外敵的戰役中發揮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天津海關口全部設置炮臺進行防御,在北邊的陸地則是傳統意義上的長城,現在仍然保留著比較重要的長城古道,明朝著名的抗倭首領戚繼光曾經擔任這個地區的總指揮,從黃崖天梯到三界碑總共長度為6公里,該段長城因為風景秀麗被評為津門十景。
在三岔河的沿岸地區,豎立著一座中外合建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望海教堂,這個教堂屬于基督教堂,是由當時的外國傳教士組織建立,屬于列強入侵中國文化的典型象征,在原本的基礎上其實仍然存在一個教堂,建立于康熙時期,后來因為文化傳統的改變被天主教所取代。在教堂周圍還存在幾所佛教堂,例如獨樂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建立于唐朝初年,后來因為戰爭的原因被損壞,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當前我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
天津大運河給后人提供的歷史價值
大運河天津部分給后人提供了充分的史料研究,首先對于天津這個城市而言,就是建立在運河周圍并且逐漸發展,直到清朝成為一個區域性的運河城市,隨著城市等級的不斷發展,運河周邊的硬件設備以及管理結構不斷完善,同時和周圍的城市建立著聯系。因為中華文化的影響,運河周圍的人民為了祈求神明的保護,紛紛在周圍大規模建立廟宇,因此為后來的宗教文化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現實資料。
在三岔河流域,居民來自五湖四海,這里建立了大規模的人類居住用地為后代的建筑規范提供相應的案例,同時各個地方的居民為了能夠保護本區域的經濟利益,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們還會建立自己的會館,這些會館比鄰而居,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促進雙方的發展。因為交通的便利性,三岔河流域吸引了清朝之后大批量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在這里發展工業,因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同樣促進了這個城市經濟的再次繁榮,三岔河流域原本的歷史能夠在這里更加真實、有效地發展下去。
歷史上天津運河流域發生過大大小小數十次戰役。1958年,鴉片戰爭開始之后,英法聯軍以炮轟天津大沽口為開端,占領了天津的沿岸,并且在基督教堂海河樓建立了指揮結構,引發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其次,大運河沿岸也是義和團運動發展的主要軌跡,義和團傳播到天津之后,在運河沿岸設置了300多個堂口,在抵御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總是會創新出一些新的事物,毀滅一些舊的事物。但是京杭大運河在中國歷經三千年的風雨,不斷創新出優秀的文化,并且推動著中國的文化、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是中國的文化發源之地。天津這座城市正是因為京杭運河的繁榮而發展。縱觀整個近代史,天津經歷了列強入侵,同樣經歷了文化改革,但是運河流域的文化始終能夠被有效保存下來,并且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居民,需要后人重視運河流域的文化,做到更好地繼承和發展。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