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新

摘要:阿拉斯加交易是俄國處理領土問題上的重大事件。究其緣由,就俄國方面而言,由于它對阿拉斯加地區開發和經營不善;是它同英美在該地博弈失利的結果;同時也是其擴張戰略重心由美洲轉移至亞洲的客觀需要;阿拉斯加交易的達成標志著俄國外交政策出現新的轉折,即俄國結束對阿拉斯加的控制,轉而全力投入到亞洲地區。
關鍵詞:阿拉斯加交易 俄美公司 俄美關系
1867年俄美兩國從各自國家戰略利益出發,完成了關于阿拉斯加的交易。在歷史上俄國主動出售其領土尚屬罕見,造成該現象的出現是諸多因素合力的結果,本文基于俄國視角,以俄美公司經營情況和俄國政府外交重心轉移為主題,試圖深度剖析其中緣由。
(一)俄美公司的成立
阿拉斯加由俄國首先發現并予以管理,但因其遠離俄國本土,所以俄國政府最初對阿拉斯加未給予重視。但仍對該地區抱有興趣,因為此地區的存廢關乎到俄國世界霸權的建立。由于阿拉斯加地區是海瀨毛皮的主要產區,俄國商人在毛皮貿易利潤的驅使下,不畏艱辛前往阿拉斯加開展毛皮資源開發,舍利霍夫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阿拉斯加豐富的毛皮資源,致使俄國商人與外國商人在毛皮貿易上進行激烈爭奪,舍利霍夫需采取有效的方式以保證自身的利益,便向沙皇政府提議成立類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業壟斷組織,但此時沙皇受制于歐洲局勢,便將舍利霍夫的建議束之高閣。隨著大量商人涌入阿拉斯加,私人壟斷公司紛紛出現,為俄美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俄國政府考慮將當地分散的私人壟斷公司予以整合,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管理,并且能夠為俄國向其他地區的擴張提供必要援助。于是沙皇同意批準成立俄美公司,并賜予該公司在此地的專營特權,以其作為俄國向美洲擴張的有力工具。俄美公司的建立有效規避了英俄官方間在此地擴張所產生沖突的風險,促使俄國在北美西海岸的擴張進入新階段。
(二)俄美公司經營狀況變化
19世紀40年代俄美公司面臨著經營不善貿易持續蕭條的狀況,阿拉斯加毛皮資源的日益短缺,而這是由于該公司過度捕獵所致。以其在當地海獺的捕獲量為例,“從1797年到1821年,公司捕獲海獺為72894只,而從1842年到1861年為25602,減少47292只。”
此外,赫德森灣公司以高于俄美公司的價格,同當地的印第安人部落開展交易,這與俄美公司向該部落推銷劣質商品有所不同,赫德森灣公司的策略致使俄美公司在北美的貨源被分流。俄美公司與赫德森灣公司的矛盾逐步升級,俄政府認為處理好兩公司間的矛盾,將有助于穩定英俄關系,決定將在北美西北海岸的部分領地租借給赫德森灣公司,此舉反映出俄屬美洲在沙俄全球戰略中地位逐步下降。
俄美公司同其他公司的競爭不只局限于對毛皮來源,更表現在毛皮消費市場的變化上(中國曾在俄美公司毛皮貿易額中占據相當的比重)。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后,來自加拿大的毛皮大批涌入中國,凡此種種以致俄美公司毛皮在華銷量持續下滑。俄美公司急需開拓新市場,公司將目光投至歐洲,然而歐洲市場暢銷的毛皮品質上乘、價格合理,致使其產品再度滯銷。同時它企圖通過其他途徑彌補虧損,即增添新品種毛皮和貴重稀有毛皮的數量。19世紀50年代俄美公司,即使在毛皮方面仍擁有專營權,茶葉貿易已取代毛皮貿易,俄政府為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授予公司免稅政策。然而最終未能使俄美公司擺脫經濟困境,俄美公司的衰落使其為政府提供的商業價值變得微乎其微,政府對公司的態度產生逆轉,并準備物色阿拉斯加地區的買主以取而代之。
(三)俄國擴張戰略的轉移
沙俄起初成立俄美公司意在將太平洋北岸納入俄國版圖,俄國對此地域的擴張計劃包括“加利福尼亞,以及在夏威夷群島、薩哈林島南部和阿穆爾河口等地鞏固下來,連同俄國的勘察加、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將使俄國成為太平洋北部流域擁有無限權力的主人”,然而該計劃由于美國的崛起和英俄爭霸而流產,尤其是1824年俄美《關于太平洋和美洲西北海岸的協定》簽署后,俄國已失去將領土由阿拉斯加繼續向南延伸的可能性。加之俄美公司中后期慘淡經營,促使沙皇俄國將侵略目光重新轉移至黑龍江流域。
《南京條約》規定中國需對英國開放五個通商港口,英國的殖民勢力進駐中國。俄國政界通過鴉片戰爭覺察到中國的衰落,同時擔心英國在中國勢力蔓延會威脅俄國的遠東利益,俄國官員圍繞北太平洋沿岸擴張問題進行辯論,意在對本國的擴張方向予以調整。與此同時,俄國輿論界也對俄國在阿拉斯加的大政方針頗有微詞,個別媒體發出呼聲“認為俄國不應在美洲浪費自己的時間和資源,而應集中力量于亞洲。”此時,俄國在對黑龍江流域的擴張問題上表現得較為謹慎,繼續借俄美公司商業考察為名掩人耳目,對黑龍江流域的狀況偵察和收集情報。為此沙皇成立“阿穆爾問題特別委員會”,該機構由外交軍事等部門政要組成,便于籌劃和實施侵占黑龍江流域計劃。
考察人員經細致考察并確認黑龍江可以通航的事實,而且由此可直抵太平洋,將探查的所有情報上交與穆拉維約夫收到考察隊的報告后,便力主集中力量加大對該地域的擴張,以捍衛沙俄的遠東利益。鑒于俄美公司在阿拉斯加地區蕭條的經濟狀況,提議轉賣阿拉斯加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沙皇接受了他的建議,為此“1854年1月,沙皇命令皇太子亞歷山大召開‘特別會議,決定不管清政府同意與否,都要沿黑龍江航行。”沙皇對遠東態度極為強硬欲行武力征服。此前,俄國哥薩克多次強行闖入黑龍江并在江岸架筑炮臺,欲武裝占據黑龍江進而蠶食該地領土。沙俄抓住清政府應對英法入侵無暇東顧的有利時機,成功掠奪黑龍江左岸大片領土。俄國對華侵略的行動已是明目張膽且不再需要俄美公司的掩飾,故阿拉斯加的地位再次下降。
(四)英俄矛盾尖銳化
19世紀上半葉英俄爭霸是國際舞臺上的重頭戲,俄國擊敗拿破侖后以歐洲大陸霸主的身份進駐巴黎,欲憑借自身強大的陸軍優勢向歐洲施加影響,而此時英俄關系也因拿破侖帝國覆滅產生了微妙變化。1815年后英俄兩國同時對歐亞大陸擴張,然而歐亞大陸的空間終究有限,雙方的擴張訴求在克里米亞產生猛烈的碰撞,進而演變為兵戎相見,最終釀成了克里米亞戰爭。經此役英國成功挫敗了俄國妄圖掌握黑海制海權的計劃,沙俄在黑海地域的大部分既得利益均化為泡影,俄國從歐洲大陸霸主的位置上跌落,沙皇只得將擴張方向從歐洲轉移至亞洲。正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所言:“在歐洲文明我們是衣架上的奴隸,而在亞洲,我們將去當家作主。”俄國國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受到極大削弱,其對亞洲擴張的同時謹慎處理英俄關系,避免再次激怒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