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鵬飛 黃青
摘要:高校順應時代教育發展要求,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激發學生將所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轉化成為現實生活而服務的一種技能,而這種社會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得力于校內實踐崗位。
關鍵詞:高校教育 校內實踐崗位 育人體系
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的規律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成長的規律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高校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是必要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時,應該把握學生成長的規律和思想的特點,加強教育體系建設和探索培養模式。
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水平,很多高校設置了學生校內實踐崗,以順應當今教育發展需求,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今高等教育理應著眼于開發高校大學生的“外在”思維應變能力與實踐能力雙向發展,滿足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始終遵循“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硬道理,探索開發新的教書育人和人才培養的模式。因此,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而校內實踐崗則為教育發展帶來生機,培養應用型和社會型高素質人才提供一種可行性方案。
一、校內實踐崗位建設實效
(一)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豐富校園生活
書本知識的學習并非是現代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唯一途徑。大學生校內實踐崗位的設立為此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臺。符合在大學學到的知識不要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停留在大腦里,而應該是實踐在具體的工作中,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并且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實踐崗位的建設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使大學生在實踐崗位中能夠進一步增強自我認知和能力認知;另一方面,對大學生個人身心發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和思維創新精神,通過實踐崗位的鍛煉,加強了實踐教育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不僅收獲了的是處理學生事務的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磨練了意志,提高自己,同時豐富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業余校園生活。
(二)增強大學生德育教育與服務意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實踐崗位的建設是面向高校內全體師生服務的,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下,在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德育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對于實踐工作的期待性。配合課堂教育教學環節,建設出具有校園特色的大學生實踐鍛煉氛圍,能夠促進師生相互交流與配合,強化管理與服務,增強大學生服務意識,提升大學生實踐工作能力,體會“實踐鍛煉”的真正內涵,為以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樹立正確的三觀,統籌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復雜化的時代,社會人才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當下教育發展的趨勢傾向于教育、人才的國際化,對人才素養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這都啟示當代大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就業危機意識,同樣也要感覺到一定的本領恐慌,能力恐慌。大學生實踐崗位建設工作可以為大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實踐鍛煉”崗位的過程中找準自己的差距,增長見識,擴寬視野,同時通過業務指導教師引導和幫助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為校廣大師生做好服務意識,縮小知識差距,提高知識和技能水平,做到有理想、有擔當、有目標、有思考的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二、校內實踐崗建設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學校學生校內實踐崗現狀
很多高校根據自身實際,設立了以本科、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等多層次的學生實踐崗位,采取多形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據研究統計,學校平均設立100—500個校內實踐崗位,通過幾所高校的數據統計,校內職能部門崗位設立占20%、校內科研機構占30%、二級學院崗位占40%,其它輔助機構占10%。招募單位根據自身工作性質和要求結合學生專業特性設立崗位。實踐崗位的設置、人數、專業要求、指導模式都有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和體系。
學校一般采取校級職能部門組織崗位設置和設計招募流程,由各需求部門或學院利用線上線下各種方式開展招募工作并考核,最終校級主管部門會復核考核結果并公布。對實踐期滿通過考核的學生頒發合格證書,并可折算部分實踐學分。
學校考核標準主要體現在對選拔并上崗的人員進行德、能、勤、績等方面的考核,實踐期滿頒發合格證書裝入學生檔案,可作為學生獲得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類型中學分的印證材料,同時參與學校德智體美勞考評實施方案中的成績認定。
(二)存在的不足
學校校內實踐崗建設工作也在探索,把握實踐育人的精神,加強立德樹人的思想,充分結合學校的實際探索培養學生成長成材的方法和模式,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1.崗位設置方面
學校在崗位設置上根據學校的需求以及學生的不同專業設置崗位,也根據部門的變化及時改變崗位數量。雖然如此卻還是存在崗位缺乏和崗位之間應聘人數不均的情況。在校人數將近幾萬人的學校,學生人數較多,而學校提供的實踐崗位卻很少,崗位競爭力大,學生得到鍛煉的覆蓋面機會小。
2.宣傳教育引導不足
由于學校宣傳教育引導的實際情況,學生因為競爭比較大,學校對于宣傳教育引導力度不足。學生信息的獲取程度、知曉度有不足,導致學生沒有很認真的審視自己,看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有針對性的參加競聘,或者沒有重視這個時間鍛煉的機會,導致部分同學只是片面了解或知曉學校有這么一個崗位,沒有深刻理解崗位設置的價值和參與此項工作對自己能力提升產生的價值。在這個崗位上能得到什么樣的鍛煉,這個崗位設置的意義。正如前面提到的,學校對實踐崗的宣傳教育引導力度不夠,使一些學生對實踐崗不了解,這使學生對實踐崗的認識不夠,從而積極性不高,參與這個工作的同學也沒有領悟其中的價值。
3.實踐育人的實效方面
雖然上崗的學生是通過層層面試篩選出來的,但是在處理實際工作時能力不足,很多學生在的學校基本都是接觸書本知識學習,沒有接受過其他的技能培訓與實際處理工作能力。這就造成了一些學生在面試時很優秀,但到實際操作層面就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對于校園網絡化建設中平臺實際操作很多人都不了解,遇到復雜問題的解決措施無法找到頭緒了。一些工作需要較強的交流能力、協調能力、獨自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比較缺乏。針對以上問題部門和學院的培訓和實際指導程度很弱,沒有集中培訓和培養的平臺。
三、解決方式或完善措施
1.學校加強線上和線下的宣傳力度
學校在實踐崗位宣傳這一塊上面應該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線上平臺宣傳引導,拓展實體線下宣傳的方式和途徑。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適當加大學分的占比和比例,做到學校有安排,學生有提高。同時,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和融合,使學生的意識、行動得到統一,深刻理解實踐育人的實效,真正明白立德樹人是學生成長成材的根本規律,重點還要強調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教育和素質教育。
2.針對在崗學生舉行定期的培訓
師生攜手同行,共同促進。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指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新,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的權利,還要定期對在崗人員進行實踐能力培訓和考核,培養學生運用所需平臺發掘自身潛能,發揮實際作用。
3.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
高校大學生實踐崗人員配置科學化。校內實踐崗在崗人員配置要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相應的人員數量,避免出現空崗、缺崗的現象。綜合學校可利用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并制定相應的聘用管理制度,針對校內不同部門、不同學院不同需求,各個崗位招聘人員的相關信息要公開、公正,做到透明化。著力于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管理與服務能力,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成長。
四、結語
從學生個體來看,高校大學生實踐崗位的建設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在這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概念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感悟社會職場意識,增長見識,從而提升自身職業素養,為以后職業發展方向提供借鑒;從學校老師的角度來看,架起了一座橋梁,進一步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校園師生氛圍,為老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指明方向,從而培養一批批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從當前就業形勢來看,高校大學生實踐崗位的建設對很多大學生避免“畢業意味著失業”這種現狀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能夠讓學生具有一種“憂患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種心理意識能夠激發學生勇于嘗試和探索各個領域,發掘自身的潛能,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實際的操作演練當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向綜合型人才培養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影,劉海峰.高校內部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