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娜娜


摘 要 近年來,國家公共事業有了長足進步,人民群眾辦事也從過去的“辦事難”向“一站式”的趨勢發展。人民群眾對辦事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從功能上打造便民高效的服務型公共建筑是基本的硬件支撐。
關鍵詞 設計理念;規劃布局;建筑設計;便民高效
1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地塊呈矩形,南臨彩虹路,西接黃山區政務組團內部干路,西、北臨政務組團現狀辦公建筑,東側為低矮山丘。設計條件依據該地塊控規,用地面積12545平方米,容積率1.0,建筑密度≤35%,綠地率≥35%,層數不超過4層。
2設計理念
2.1 打造“快捷高效”的便民辦公建筑
通過整個政務組團、基地內和建筑內三個層面梳理辦事流程及路線,便于人民群眾流水線式的辦事需求。“便民、快捷、高效”貫穿于整個設計。
2.2 打造尊重現有地貌的綠色辦公建筑
充分保持和利用現有地形地貌,擬采用“開山—轉合—庭院—收山”的手法,通過方正造型作為收官的節點建筑,更好的尊重地形地貌,也是現狀建筑空間延續。通過單體內布局內庭院來契合東側山丘的景觀滲透,打造綠色建筑。
3規劃布局
3.1 總體布局和形態
本項目布局整體考慮與已建建筑的空間聯動,建筑后退與西側建筑保持一致,形成規整的沿街界面,分別在建筑單體的南側和西北側布置兩處廣場。
3.2 動靜態交通
基地主入口位于南側彩虹路,環形車行道圍繞建筑單體,兼顧消防車道功能。停車以地下為主,輔以地面停車,兩個地庫出入口分別設置在西南側和北側。主要步行交通除了南側主入口外,在西北側設置次要出入口,利于整個政務組團人車流通行。
3.3 綠化和環境
皖南地區生態環境優越,基地東側即為山丘綠地。圍繞環形車行道布局行道樹,沿南側主軸線對稱布置集中綠地,綠地間設置景觀步道及各類小品休憩設施;西北側小廣場布局圓形步道,與方形主體建筑形成“方圓”幾何形態。植物按“喬木+灌木+草坪”多高度配置,落葉植物為主,常綠植物為輔。
4建筑設計
設計必須發展出更具當代城市特征和現代建筑手法的語言,以符合現代管理運營以及當下和未來大眾的需求[1]。
4.1 平面功能布局
建筑平面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功能與空間的關系,即建筑空間形式必須適合于功能要求,這種功能關系,實際上表現為功能對于空間形式的一種制約性,即功能對空間的規定性[2]。本項目建設初衷原政務辦公建筑面積過小,部分單位沒有進駐不能滿足需求,亟須在東側新建一個全新綜合性政務辦公空間,不僅承接原辦公功能轉移,還需考慮新入駐的單位使用功能。
本建筑為四層辦公建筑,平面布局呈矩形,沿建筑外圍布置后臺內部辦公,通過幾個入口大廳空間把各個功能的服務大廳串聯起來,此外,首層西南角還設計了自助服務大廳滿足全時段服務需求,充分體現“便民、高效”的設計理念;為了豐富建筑的內部空間,營造靈動的服務環境,建筑內部設計了中心庭院,努力實現流線化的便民空間和立體化的交流休憩等待空間。
4.2 立面造型設計
(1)與周邊建筑的和諧共生。采用“平屋面、簡約線條”等元素,構建黃山區政務新區的新時代和諧氛圍。
(2)注重建筑的個性。充分考慮“便民、快捷、高效”及“人流量大”的特點,結合主要出入口設置柱廊及懸挑手法,增加建筑的緩沖空間。
參考文獻
[1] 郝林.未來的傳統-成都遠洋太古里的都市與建筑設計為例[J].建筑學報,2016(5):43-47.
[2]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第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