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磊
摘 要: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如何使1+X證書制度在教學層面有效落地,也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關鍵問題,文章通過基于英國NVQ 認證體系的英國汽車工業學會IMI證書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希望能夠對1+X證書制度下的教學探索有幫助。
關鍵詞: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NVQ;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988(2020)16-215-03
Asbstract: On January 24, 2019,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National Pla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launching the pilot work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ow to make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landed effectively in the teaching level is also a key issue fac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MI certificate of British Automobile Industry Society based on the NVQ certific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has formed a set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teaching explora -tion under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1 + X Certificate System; NVQ; Practice
CLC NO.: G619.2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0)16-215-03
1 引言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方案》提出:“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以下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推動1+X證書制度的試點工作,要求職業院校要抓緊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嘗試,如何使1+X證書制度在教學層面有效落地,也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關鍵問題。筆者所在的學校目前也開始在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進行1+X證書學校端試驗。
2 基于NVQ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的IMI維修證書
早在2012年我校即在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引進了英國基于英國NVQ 認證體系的英國汽車工業學會(IMI)輕型車輛維修資格證書(1級、2級),經過幾年的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這里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對1+X證書制度下的教學探索有幫助。
NVQ 的意思是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系是建立在職業能力認證體系之上的,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我們引進的“IMI輕型車輛維護與保養資格證書”就是屬于這個體系的。
中國的職業教育一直都在不斷探索和引進不同的教育模式,2012年時,大多數職業學校都以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為主流,試行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學校也在教學采用了這種模式,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探索其它的人才培養模式,于是IMI項目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開始在初中起點的五年制高職學生中試行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總結的此種模式可以用以下幾句話來概括:從授課教師角度來說,該項目推廣的是一種“實際操作為主,工作任務導向”的授課方式;從考評員的角色來說,該項目推廣的是一種“基于考評的教學方式”,整個學習過程是以考評過程為牽引的。從項目管理的角度來說,該項目的基因就是考評,其本質是一個取得英國汽車維修資格證書的項目,所以十分重視考評環節,項目的開展和所有管理都是圍繞著的考評展開的。從質量環控制的角度來說,該項目是“基于全程有效控制的教學方式”。IMI項目擁有一套完善的檢查制度,這種檢查制度既是針對考評過程的,也是針對教學過程的;既是針對考評員的,也是針對學生的。注重每一個細節,是我對IMI項目最深刻的認識。從大到小,無處不強調細節。內督工作每年要針對考評對象做詳細的考評計劃,采樣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蓋,對參加考評的學生是這樣,對考評員也是,而且百分百覆蓋所有模塊,包括理論考評和實操考評。檢查的內容也非常細,小到一個文檔上的所有簽字和日期,大到中心的設備設施等都要力求做到精確。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試行的這種教學方式正好對我們目前推廣的1+X證書制度有非常好的借鑒意義,所以我把項目在課程教學層面進行探索的具體內容介紹給大家。
3 具體做法
3.1 建立基于真實崗位工作和典型性任務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圍繞崗位核心能力建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循序漸進式的培養方式,從知識到技能都遵從著由簡入繁、從低到高的能力發展基本規律,逐步實現學生從初級——中級——高級的遞進。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課程為例,如輕型車輛維修與保養證書,學生學習的過程和考取過程遞進式學習,是從證書1級到證書2級再到證書3級。高一級的課程是比前一級課程模塊更深入的學習,相同的操作對象,教學內容從模塊標題看上去具有相似性,但內涵不同。每個層次都是由發動機、底盤、電器等組成,一級是保養拆裝總成系統,二級的學習就是部件級別維修和分解裝配,三級內容就是故障診斷。這種學習方式特別鍛煉我們的嚴謹性與邏輯性,是實踐與理論的深度結合,對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深層的提升,運用合理的方式進行工作,遵循正確的維修和保養流程,在拆裝過程中能夠檢查、發現車輛的故障。對應技能訓練搭配的理論內容也層層遞進,從深度到廣度逐步增加,每進一級都是站在前一級的基礎之上提高難度。
3.2 以考評引領教學,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教學的每一步都契合考評過程,也屬于考評過程,考評標準采用企業標準,也就是崗位資格證書要求的標準。也就是“學生在崗位上的工作如何開展、我們就如何考評”,“我們如何考評、學生平時就怎么練習”,學生平時練習的全部內容就是教師教學的全部內容,完全一致。這樣做的效果就是:學生接受的是面向崗位工作任務的以技能操作為主要學習內容的訓練,再輔助以必要的理論知識,是一種直接面向工作技能的學習方式,用考評來做牽引,所學既是所考,所考既是將來所用,力求掌握的是最實用技術和最合理的知識搭配。這種以實際應用為目的的課堂教學非常適合職業院校的需求。以我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課程為例,我們采用某汽車企業的維修標準,對應維修工、維修技師的真實工作,每一個學習模塊均來自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而課程模塊考核標準就是企業技術文件的要求和施工驗收標準,通過了即可取得相應的資格。這種教學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學生通過學習訓練獲得課程成績的同時直接取得的職業技能證書,既關注專業理論學習、強調技能的訓練,又滲透環保、安全、衛生和企業組織等企業文化。操作技能的迅速提升也受到汽車維修行業的認可。
3.3 創設真實任務的教學環境
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將汽車維修企業的管理形式、運行模式、環境布置最大程度地引入校內實訓場地,并充分應用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具體體現在“真實”的環境,“真實”的項目,“真實”的過程。具體作法是:
(1)企業實景化教學空間,將實訓車間按照汽修企業環境進行改造,盡量與實際工作場景場貼近,提供給學生真實的企業環境體驗
(2)企業人員全程參與,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從真實工作過程中提煉教學項目,開發適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做到學校教的就是企業要的。
(3)課程模塊開發來源于真實工作,每一個課程模塊都是真是維修任務,通過合理安排,按難度進階,每一個模塊都對應一個技能,比如:車輛維修前檢查、發動機冷卻系統維修,前懸掛系統故障診斷……等。在管理上引入先進企業管理模式,學生學習過程相當于參加企業的維修工作的過程,也是通過課程的考評過程,使學生熟練掌握工作流程。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NVQ下的教學模式探索,使我校汽修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力得到了提升,課程效果凸顯。更為重要的是基于NVQ取證的教學方式對我們探索實踐1+X證書的落地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在此過程中,應注意做好流程把控,把其中的優點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同時要注意結合學校的實際,符合中國職業教育的大環境,做好1+X的探索工作。
參考文獻
[1] 龐利,毛志忠.國外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互溝通對我國的啟示.中國成人教育,2013(11).
[2] 程德寶,沈琳,林玥茹.英國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評價的特點與啟示—以汽修專業IMI證書為例.機械職業教育2019(6).
[3]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 OL].(2019-03-24)[2019-04-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 趙崇平.英國NVQ與我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的比較及啟示.職教論壇,2011(36).
[5] 匡瑛.英?澳國家資格框架的嬗變與多層次高職的發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