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內經濟形勢迅速發展且迅速改變的當下,主流媒體也必須對經濟報道模式進行革新,新時期的主流媒體必須結合時代背景以及媒體融合的技術特點,做出與時俱進的改變和創新,在跳出傳統媒體經濟報道的套路之余,又將區域經濟的發展脈絡作以清晰的陳述,起到宣傳責任意識,展現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將以《經濟日報》為研究案例,從經濟日報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報道中對主流媒體在經濟報道上所需要做出的創新和應當具備的進步要點予以闡述。
關鍵詞:主流媒體;媒體融合;經濟報道;經濟日報? ? ? ? ? ? ? ? ?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1-091-03?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1.025
本文著錄格式:羅建云. 從《經濟日報》看媒體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體經濟報道模式[J].中國傳媒科技,2020,01(01):91-93.
我國的經濟和科技水平正在迅速發展,當前的媒體環境已經進入了媒體融合時代。在該環境下,如何做好經濟報道就更值得主流媒體的工作者認真思考。[1]由國務院主辦的《經濟日報》在2018年以全景式報道生動展現了長江地區的市場經濟、社會經濟3年來的發展變化,對于新媒體時代的區域經濟新聞報道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參考和思路借鑒,是今后的主流媒體可以學習的經濟報道模式。
1.《經濟日報》三年“長江經濟帶”報道深入全面持久
《經濟日報》于2018年針對長江地區的經濟發展變化推出了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主題的系列報道內容。
從2016年1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到2018年底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將支持長江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一體化、全國一盤棋”的發展理念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巴苿娱L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以此為背景,適時推出。就報道內容而言,該系列報道不單單是對長江經濟帶在三年時間中的經濟發展狀況、建設成績進行階段性總結,更是通過將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的典型案例,對全國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中所遭遇的難題,以及長期困擾區域經濟建設中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二者的矛盾點作了深度思考和回應,提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通促進”“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建設”等諸多建設性提案。可以說該系列報道是基于政策因素誕生,基于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要素展開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報道。
《經濟日報》是中央直屬黨報,是我國知名的全國性經濟類大報,承擔著向全國乃至全球展示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責任,故在報道內容中,《經濟日報》對素材內容進行了仔細的選擇,挑選有代表性、有突出性的素材內容作為系列報道的策劃主體,并依托豐富的政策資源將區域經濟的發展盛況及在建設過程中的創新突破點有效地展示了出來。
當前的社會已經步入新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正在加速推進,多元化、全面式的報道是未來媒體報道的主要著力方向?!督洕請蟆烦艘麄鲊覅^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展示區域經濟帶在近年內所取得的進步之外,還必須為所有經濟類紙媒提供示范,展示新型主流媒體的構建方法以及融媒體時代下的經濟新聞報道模式,起到宣傳國家經濟政策、傳播國家經濟信息、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社會效果。長江區域一體化建設作為國家戰略中的發展重點,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佼佼者,本身和《經濟日報》的定位具有很高的契合。在媒體融合時代下,信息的傳播效率越來越快,新聞內容也越來越碎片化。雖然媒體對于區域經濟新聞報道更加重視,并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報道經濟新聞,但因為沒有總結出好的報道模式,依然存在不少問題。[2]比如素材上的使用割裂,不少媒體在報道經濟類新聞時并沒有發揮出媒體融合的優勢,存在“各自為戰”的情況,對于區域經濟素材不進行有效的整理歸納,在報道過程中對素材的搜集和展現過于籠統,最終產生了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經濟紐帶完全割裂,使得經濟新聞報道未能充分展現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政策優勢。同時,國內的新聞媒體過分依賴國家發布的方針政策,沒有實時收集新聞素材,對地方經濟真實狀況缺乏了解,只能從政治動態中尋覓素材,沒法進行詳盡的信息解讀,使得報道缺乏真實性[3]?!督洕請蟆吩凇巴苿娱L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中便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有效的整改,通過結合媒體融合的特點對經濟現象進行了多維度、全景式的報道,克服了傳統報道中對經濟活動缺乏深層次思考的弊端,對于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創新點、突破點進行了詳盡的總結,對長江經濟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遭遇的各類挑戰和問題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并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分析方式,闡述了其最終取得輝煌成績所依靠的優勢性策略和發展模式創新點,為全國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標準,其報道模式可作為媒體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體開展區域經濟報道的范例。
2.從《經濟日報》看媒體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體經濟報道模式
2.1全局性報道,增強區域連接感
區域經濟發展往往能展現國家層面上的戰略推動,尤其是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地方經濟存在很強的流通性,一體化經濟正在覆蓋全球,市與市、省與省之間都有很強的經濟聯系性和市場連接性,因此新時期的經濟報道也不能僅僅只局限在單一的轄區,不然容易使地區與地區之間出現割裂感?!督洕請蟆纷鳛辄h報和主流媒體,在經濟類報紙媒體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都是無與倫比的,所以其所承擔的社會輿論宣傳及輿論引導任務也是重中之重,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中,《經濟日報》結合新時期的經濟發展特征,突破轄區桎梏,不只專注于長江經濟帶在三年中展現的經濟現象,還舉一反三,從云貴高原到江南水鄉,將長江以下的整個中國南部地區串聯起來,以位于經濟帶中的11個省市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著眼點,站在宏觀層面分析整個經濟帶的發展情況。通過這種宏觀式、大視角的報道模式,《經濟日報》將新聞視角提高到了一個廣袤的觀察區域,對于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也不再局限于單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而是以整個長江經濟帶為整體,觀察三年之中中國南部省份的經濟發展。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中,長江經濟帶中的省、市以一個完整的經濟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經濟日報》通過這種方式避免了傳統報道中容易出現的轄區經濟割裂問題。報道以長江經濟帶的沿線城市及地區發展情況為脈絡,從經濟建設中的各個細節入手,以11個省市間的現代化立體交通走廊建設,沿江地區的城鎮化格局演變,以及長江沿線產業的發展、遷移、經濟流通情況為報道的著眼點,對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經濟從2016年到2018年經歷的種種變化,11個省市彼此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通過搜集大量翔實的資料和直接取自11個省市一線的新聞素材,力圖向大眾展現出最真實、最生動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情況?!督洕請蟆方Y合習近平總書記就新發展理念發表的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講話,把經濟帶中的各省市在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兩大發展戰略目標中表現出來的決心以及在彼此協同推進下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用最真實、最生活化的新聞素材呈現給廣大群眾,并以專家對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二者的看法和學術觀點作為補充,讓廣大群眾全面了解行政部門頒布各項發展政策的原因,真切感受到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性可行性。
2.2生活化報道,提升民眾關注度
媒體的面對對象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普羅大眾,所以在新聞報道中,其內容也必須貼近大眾的生活,給老百姓看到他們希望了解,希望知道的東西,不能以“政策”論“新聞”,要讓報道內容真實化,生活化[4]?!督洕請蟆吩诓邉潯巴苿娱L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時,便是以“問讀者之所疑”為基本思想和報道原則,先后在要聞版刊發《合力唱響新長江之歌》《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等數篇文章,做到貼近民眾、走進民生,真正展現出區域經濟建設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以及在經濟發展中,市場壞境和生態環境的改變對轄區群眾帶來的影響。《經濟日報》在報道過程中以具體的事件、行業情況、代表人物作為入口,以小見大,從最基層的變化來觀察省市之間的經濟流通和市場兼容情況,通過將長江經濟帶的沿線省市中的區域經濟要素有機聯系起來,使沿江地區形成一個完整的區域整體,使讀者可以清晰地看見在三年的發展中,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間的產業、市場經濟是如何互相作用,又如何互相競爭、兼容,進而形成符合新經濟時代發展需要的全新產業鏈。在報道中,《經濟日報》還將11個省市中具有發展閃光點和創新之處的轄區特別點出,如貴州省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平衡過程中建立了完善的綠色評價考核制度體系,為生態和經濟的共同促進提供了政策依據,《經濟日報》便以此為案例進行分析解讀,總結沿江地區與貴州省情形相近的省市,提出這些省市可以此為參照對象,總結自己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政策。
《經濟日報》通過回眸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和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羅國三等改革領導者的采訪,將老百姓最關心、最想了解的問題一并呈現,讓系列報道走向了高潮。在《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一文中,記者就沿江地區逐漸加強生態保護而放緩經濟建設的行為發出疑問:“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不是就不要發展了?”通過這些尖銳且深刻的設問,《經濟日報》點出了長江經濟帶當前所面臨的各類難題以及廣大群眾想知道的解決方法。在接下來的報道中,記者又站在行政單位的角度對老百姓就當前推行的環境保護政策所發出的疑問作出解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并指出沿江地區必須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2.3專業化報道,展現區域經濟新突破
經濟發展涉及諸多領域,豐富的經濟專業知識是寫好區域經濟新聞報道的基礎,但并不是唯一,經濟新聞報道的報道內容也不只局限在經濟問題這一處。區域經濟的發展囊括了很多內容,包括方針政策,經濟與市場定位,發展思路和方向。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經濟報道必須是立體式、多元化的,不可太過片面和單一?!督洕請蟆窞榇蚱苽鹘y經濟新聞報道時常出現的片面化報道方式,在系列報道中明確了“生態綠色發展”和“區域協調一體化”兩大主題,并以這兩大主題為中心,以生態、交通、產業三大領域為重點,層層深入,向大眾全面展現三年時間中沿江省份及城市在生態綠色和區域一體化建設上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經過深入采訪,《經濟日報》提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要求和發展前提需要建立在長江生態文明的健康穩定之上,“生態綠色發展”是所有沿江轄區的經濟建設基礎。而在能夠保護和維持地區生態健康的基礎上,長江地區的各省各市則要以實現“區域協調一體化”作為未來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報道認為,“一盤棋”思想是促進不同轄區一體化發展的基石,各轄區政府、行政機構要保持“一盤棋”思想才能有效實現多方合作聯動,加快彼此的一體化構成。
“鐵腕治理”“化工圍江”這些沿江地區在生態經濟發展中所提出并實施的創舉也被作為鮮活的新聞素材一一報道。通過綜合化、多元化、全面化的報道,《經濟日報》將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保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績詳細地呈現給社會大眾,使大眾能夠完整認識到經濟帶各省市在經濟發展之間的協作性和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相平衡過程中的種種革新之舉。
通過這樣多角度且專業化的報道模式,《經濟日報》展現出了長江經濟帶在近年發展中所取得的突破,也明確了未來各省市需要注意和踐行的發展方向。
2.4多體裁報道,彰顯融合“深一度”
《經濟日報》作為中央直屬黨報,承擔著維護社會風氣,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責任,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的傳遞方式變得多樣化,信息的傳播率也在迅速加快,電視臺、報紙、新媒體開始融合成一個完整的中心,新聞傳播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為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優勢,為大眾帶去更有質量,更有深度的新聞內容,《經濟日報》整合多個平臺,力求生產出更多優秀、精益求精的新聞內容。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中,《經濟日報》的記者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講話進行了仔細的梳理,并結合對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司長羅國三等改革領導者的采訪,在以報紙為主的第一媒體到以手機為主的第五媒體間層層篩選,層層校對,從這些豐富的新聞素材中萃取提煉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深層內涵。
同時,《經濟日報》還借助融媒體多渠道的優勢,通過互聯網網站,電子設備媒介加強對民間聲音的收集,將讀者的留言評論進行歸納和整理,將大眾的反饋信息作為新聞報道的指路明燈。借助在報道框架中開設編者按、專題評論等區域,加強與大眾的互動性和對經濟形勢分析的深刻性,其中要聞版《合力唱響新長江之歌》配發“編者按”,用百余字精辟“點出”生態優先、區域協調發展的深遠意義,拉近媒體人與老百姓的距離,拉近老百姓和新聞事件的距離,使他們更真切的感受到區域經濟發展對生活的影響,轄區經濟建設對社會環境的改變,從而對經濟帶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使得《經濟日報》的經濟新聞報道內容具有了非比尋常的指導意義。
結語
融媒體時代下,信息的流通變得更密集,更頻繁,大眾對于新聞內容所傳遞出的信息密度、信息完整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經濟日報》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報道中積極創新報道模式,讓經濟新聞內容在報道形式、報道內容、報道深度上有了質的突破,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也當以此為參考,積極調整自己的報道模式,為大眾帶去更好的新聞體驗。
[1]郝軍.新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的發展新探[J].科技傳播,2020(1):10.
[2]薛海燕.經濟新聞報道要堅持實事求是[J].新聞采編,2019(12):25-26.
[3]諸雄潮.經濟報道要如內衣而非外套[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12):1-3.
[4]畢瑋琳.經濟報道如何做好民生大文章[J].新聞前哨,2019(11):15-17.
作者簡介:羅建云,男,漢族,新聞編輯,研究方向:經濟專題報道。